怎样看知识分子的死亡?
今天早上,打开国学数典论坛,看到网友以“学问一定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吗?”为主题,在清明节将至时悼念死去的知识分子们,如中国社科院的张晖研究员、江西师大的郑晓江教授以及南京师大的邓红梅教授等。以上诸君都是非常优秀的学者,值得纪念。但仅仅是对他们的肉体消亡表以感慨与同情是不够的。近来,我对知识分子的问题有感而发,写了几篇短文,今天不妨再来谈谈应该怎样看待知识分子的死亡?
其实,人都会死的,本身没什么好谈的,就此而谈会落入好生恶死的生物本能的肤浅。而将死亡与人的特殊身份“知识分子”联系起来,意义就不一般了。况且,谈的是知识分子的非正常死亡,这就更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了。
知识分子的非正常死亡大体分两种情况:一是因病而英年早逝,当下这样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了;一是自杀,因精神的困顿而主动选择离开此世,当下这样的知识分子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读者诸君看到此,千万别认为我的观点太刻薄,关于前者,同情与纪念是必要的;而对于后者,我需要说的话还很多。现在选择自杀的知识分子的确实没以前那么多了。我在这里想表达的不是希望看到知识分子的大面积自杀,而是借助这种现象来分析他们的心灵境遇与精神状态。这可是关乎民族文化的存亡大问题。远的不谈,就说1949年以后,在反右与文革政治运动中,选择自杀的知识分子人数虽因未开放档案而无法统计,但成千上万已不是高估了。这些人的死去多是因为频繁的神经质般的政治运动挤压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空间。精神生活的本质是自由,不自由毋宁死!诚然,这些人的非正常离世对民族是个巨大损失,但我在这种这幅巨大的自杀画卷中看到了知识分子的不死。他们的精神并未随肉体的腐朽而消亡。所以我在《一个民族、国家的灾难莫过于知识分子的冷漠》一文中说,我们的民族仍然有希望。因为,他们代表的民族灵魂还在。知识分子绝不仅仅是所谓现代职业的划分,更是社会良知与公平正义的代言人。所以,我倒是为那些为文化与精神而活着或死了的知识分子而击节赞赏。尤其是那些因此而自杀的知识分子,我将无比的敬重与感佩毫无保留地投给他们。尽管我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不鼓励大家这么干。因为对于知识分子来讲,不仅要有铮铮的风骨,还需活着的韧性。只有内心的全面强大,我们才能做到这一点。至于那些当下为了肉体存在与私欲满足而蝇营狗苟之辈,我从来没有把他们当做知识分子看,因此就无需费墨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确已是死了!……
来源: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643223&PostID=5018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