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是生命传承的事业
殡葬业是生命传承的事业
-------纪念郑晓江教授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殡仪系 王治军
2013年2月17日清晨,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不幸去世。郑教授生前研究生死哲学和生命教育,著作颇丰,曾出版《中国死亡智慧》、《善死与善终》、《穿透死亡》、《超越死亡》、《中国殡葬文化》等学术著作,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
郑教授从生死哲学的视角,对殡葬文化与殡葬教育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针对本行业对殡葬独特本质认识不清的问题,提出了“殡葬业是生命传承的事业”的论断。针对当前殡葬中火化并没有减轻尸体入土葬造成的土地浪费的问题,针对“不保留骨灰而保留文化”的激进提法,郑教授提出:如果以不保留骨灰的抛洒葬作为殡葬改革的最终目标,将会造成中国民众道德培养方面的巨大灾难,对创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要慎之又慎。他提出我们应该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人道人性人文和中华民族的生死期盼及合理性的殡葬传统出发,从现实可以操作的层面出发,把“火化加节地葬”作为殡葬改革的主要目标。
对于祭祀礼仪,郑教授指出祭祀礼仪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传承下去的中介,是中国人特有的生命安顿和终极关怀模式,是人们获得生命归宿感和生命意义的地方。他呼吁殡葬业要大力营造清明文化,让世人了解祭祀的内在精神。
针对殡葬业者,郑教授提出了“殡葬业者是当之无愧的生命传承师”的论断。他进一步指出:殡葬业不仅在技术层面承担着让逝者入土为安的任务,更承担着为家属提供哀伤抚慰的任务,还肩负着向广大公众进行生死教育的任务。我们应当将殡仪馆和陵园建成生命教育基地,让世人眼中充满恐怖晦气的地方转化为人们体悟生命、学习人生、升华生死观念的庄严场所,从而让殡葬业在最大程度上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针对殡葬职工待遇低下的现状,郑教授积极的在理论上为提高殡葬职工生活待遇奠基。他说: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指出过,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我们也可以说,恐怖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殡葬从业者因为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不仅有体力方面的劳动支出,更有超出常人之心理及精神方面的重负,这是要计算物质补偿的。
哲人其萎,我们虽然万般无奈却只能将遗憾付诸天地。希望殡葬界的同仁齐心合力,进一步推动殡葬文化的深入研究,推动殡葬教育的发展,提高殡葬服务与管理的水平,造福于亿万苍生,服务于国人“养生送死”的千秋大业。
----此文已经发表于3月22日出版的《环球殡葬报》和北京殡葬管理处4月出版的《八宝山》清明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