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放的生命》特稿延伸 一谁也没有权利放弃生命
文/商报记者刘行宾
2009年,郑小江就生命教育问题在云南接受中央电视台二套专访
在郑小江研究的生死哲学中,有个“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原理。郑小江认为:人的生命作为有机体的存在,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条河流。没有过去的生命,人们就不会有现在的生命;没有未来的生命,就是一个死人;生活是当下实在的一种感受,过去的生活已经结束,未来的生活还未开始。
生活问题不是生命问题
据介绍,郑小江的学术成果在我国独树一帜,主要表现在他的理论深入挖掘了古人的人生哲学与智慧,并用其化解当代人的人生困境。在生命教育中,郑小江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破解了“生命与生活紧张”的密码,教会世人学会生死,谁也没有权利放弃生命。
在“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原理中,郑小江认为,人的生命作为有机体的存在,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条河流。没有过去的生命,人们就不会有现在的生命;没有未来的生命,就是一个死人;生活是当下实在的一种感受,过去的生活已经结束,未来的生活还未开始。
据徐春林介绍,曾经有个生物系的学生给郑小江写过一封感人至深的信,这封信郑小江不仅一直保存着,而且收进了他的《生命教育演讲录》。信是这样写的——
“……1999年,我因外伤开始腰疼,2000年得知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于是,先后到了广东、北京等地寻医问诊。看到昔日的高中同学都在大学求知若渴,为各自美好的前程努力奋斗着,而自己却休学在家,心里很不是滋味,加上病痛的折磨和康复遥遥无期,我感到自己的一辈子已经没有多大的希望了。当时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念,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我就开始想着法子把自己干掉,了结自己,让自己无须再忍受这痛苦,得以解脱。尝试过窒息法、触电法,还想到过跳楼、卧铁轨,只是因为都没有成功,所以现在还活着。
“从郑教授讲解的关于生活与生命的联系与区别中,我发现我是一个只知生活不知生命的人,没有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好,反而用它来伤害自己的生命。是郑教授让我看清了自己,让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既然发现了问题,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解决问题了。虽然自己的身体是出现了疼痛、难受等不好的感觉,但绝不能因此就有轻生的念头,也不能因此而放弃了生活。我要在生活和生命这两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让生活有滋有味,让生命之树常青!”
这个学生之所以没有放弃生命,是因为郑小江发现了这个学生有轻生的念头后,告诉他没有权利放弃生命,因为这个学生遇到的不是生命问题,而是生活问题。这个学生之所想自杀,是因为他错误地把生活问题当成了生命问题。
生活只是生命的一个环节
在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原理中,郑小江认为,人的生活与生命虽然合一于人生,但两者的性质有着重大的区别,形成了相当紧张的关系。
郑小江认为,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两者应完全合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生命表现为内在的,而生活是外在的;生命求的是稳定,生活求的是变化;生命是有机体的成长,而生活则是各种人生滋味的总和。于是,人的生命与生活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内在紧张,两者经常发生矛盾、摩擦、不一致,等等。
生命的存在面所形成的人生观,与生活的存在面所形成的人生观是有很大区别的。人的生活是当下在此的,是现在进行时,人们所能感受的也只是当下的生活。而人之生命虽然也显示为现在此时的,但生命却无法与过去和未来割裂开来,生命必须是在生活的延续过程中才能展现。如果说,生活的品格是个我的、当下的,那么,生命的品格则是普遍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紧张构成了一切人的生死问题所发生的基础。
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这些不如意只是一种感觉。如喝酒,适量的喝,可以在良好的口感中滋补身体的健康,酗酒则会成为健康的杀手;如吸毒者只顾生活感受,不管生命状态;如上网成瘾的“网虫”,只知道虚拟世界的无拘无束,不知道自己已成了精神和生活的“难民”。
郑小江的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原理,是教育人活在世上就是拥有生命去生活。生活只是生命中的一个环节,生活像一粒粒芝麻,生命恰似一个香脆的大饼;芝麻附在大饼上,让饼更加香味十足。所以,不要让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来影响生命的存在,不要破坏这一关系的平衡。
那些因感情受挫而自杀的人,就是把爱情视为了人生的全部,当爱情失去后,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生命也就被剥夺了存在权。他们不懂得生命是树,生活是树上的一朵花,失恋的花朵凋落了,父母、兄弟、同事及工作等花朵还要在生命的树上绽放。如果你放弃了生命,生命树上的其它花朵就没有了绽放的载体,就剥夺了它们的生存权。
生活的不幸是为生命磨砺意志
徐春林介绍,生命与生活紧张的原理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由生活的感觉走向生命存在的方法。它教导世人从生命的意义上去理解生活中的感觉。一个人如果仅从生活的视角来看待并对待诸如挫折、痛苦与逆境,就往往无法超越,就会总是觉得生活太难了,简直就没有开心和幸福的时刻。
该原理认为,一个人的一生中不顺心的事是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的,如生老病死、落榜失恋等许多人都要承受。如果人们能够从生命的意义上去理解这些不顺心的事只是生活中的一种感受,那么,这些不顺心的事就会成为人生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把生活的感觉放到生命的河流中去理解,这些生老病死、落榜失恋只不过是生命中的环节。为此,我们就能从生命的高度去理解并面对当下生活中的不幸与困难,并为人生磨砺意志,走向成熟与成功,从而教会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着眼长远的人生观。这就是生活与生命紧张原理的价值所在。
据了解,郑小江的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破解了生与死的密码,教授世人没有权利放弃生命。他在哲学上的贡献和主要理论是生命的共同体,其中包括血缘性的生命 (如兄弟),人际性的社会生命(如同事),超越性的精神生命(如雷锋)。郑小江认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就是人际性的社会生命与超越性的精神生命构成人的人文生活,而人文生活是人的本质,人类社会要提升的就是人文生活。一个人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而肉体生命是人存在的基础。所以,生命不属于个人,谁也没有权利放弃生命。
来源:《江西商报》(201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