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江教授网上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03966756
本馆由[ 石心桥 ]创建于2024年02月16日

生死教育的意义——谨此悼念郑晓江教授的辞世

发布时间:2013-02-19 18:20:20      发布人: 石心桥

今天上午8:30,被媒体称为“游走于生死智慧间的思想者”、“中国生命教育第一人”——郑晓江教授追悼会,在南昌市殡仪馆举行。中国民政部、宋庆龄基金会,江西教育厅、办公厅、组织部,云南教育厅,江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及郑教授生前亲友学子约四百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据媒体报道:郑晓江教授生前有在楼顶晨练的习惯。平时,他是6点半左右即起床。217日早上,郑晓江起床后,和岳父一同前往18层的楼顶晨练。随后,岳父先下楼吃早饭,等候多时不见郑晓江下楼,正欲寻找时,听到邻居呼叫有人坠楼,才知他已出事。

南昌警方表示,17日晨于南昌红谷滩普瑞花园坠楼身亡的郑晓江教授,死因排除他杀,属于意外坠楼。同时,学校方面吁请大家尊重逝者及其亲属,收回郑教授轻生跳楼的言论。

昨夜,好友专程从深圳赶往南昌,参加今早郑晓江教授的追悼会。

凌晨三点,在微信中看见情绪悲伤的好友发来的信息:刚去殡仪馆拜祭了郑教授。看到一个倡导珍惜生命的大师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真的不能接受,他的神情很安详,可是一切太简单,一代宗师啊!我睡不着,一遍又一遍的看着郑老师从去年到1周前的信息。有他到各地讲课时即兴写的诗词,还有春节初一早上6:25,他给我的信息祝福我幸福快乐。一直认为他内心自由逍遥自在,老师倡导珍惜生命的理念我非常认同,他是一个非常潇洒的人,怎么会就这么离开了?太可惜呀,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56岁就这样离开了大家

丧失亲人是人世间最大的痛苦。特别象郑教授这样一位致力于研究“生命教育”、倡导珍爱生命的人,没有留下片言只语,只留下一串疑团和不解就离去了,怎能不让身边热爱、崇敬他的亲友、学生们,还有闻此消息的人们,伤感嘘唏呢。

悲伤情绪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著名精神科医生恩格说过的这样一段话:“人因为失去亲人所承受的这种悲伤,其严重程度,相当于一个受创伤或烧伤的人在生理上所承受的创痛。”

失去亲人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高度的情感失落。这种失落包括极度悲哀,甚至会怨恨逝者弃己而去,或者是埋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过失,还会体验愧疚、自责、焦虑、疲倦、无助感、孤独感、惊吓、苦苦思念等一系列痛苦的感受。

有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希望能救活她的孩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能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被痛苦折磨的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找遍整个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失去过亲人的家庭。最后,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悲伤是一种极富杀伤力的恶性情绪之一。虽然悲伤本身不是一种疾病,但是它给人所带来的伤害却超过了一般的疾病。如果悲伤这种情绪反应持续的过久或过强,就有可能变成一种病态。

心理学上有数据实证:当身边的亲人突然离去,至少会有180天,也就是半年时间,一个人会处在悲伤和痛苦的情绪中。这是一个正常人情感的正常喧泄。乐观的人能在亲人去世后的6个月内发现一些积极意义,表现出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并在随后的18个月表现出较少的抑郁或焦虑症状。

“生死教育”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郑晓江教授的生死互渗原理中,有这样一句话:死是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致力于二十多年的生命教育研究的郑教授,证实了生命可以永存,他留给了人们关于生死的智慧论,也留下太多的遗憾。

存在主义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高贵的苇草,因为人知道自己要死亡。提前体验死亡,对死亡有明确的意识,就会是人懂得加倍地珍惜活着的人生。”

此刻,怀念郑教授的过早辞世,也重新体悟了郑教授的另一句话:死是生的导师,要学会以死看生感受幸福。

中国人讳言死亡是几千年延续的传统,死亡经常和诅咒晦气联系在一起。可死亡是一个真实的东西,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生命就在走向了死亡,生与死本是相伴相随的,生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死就是生的结束,这是个简单而不会改变的事实。死亡不会因为亲人朋友的去世才离你的距离近了,也不会因为你对它的忌讳而远离你。

我们每个人没有选择出生的权利。出生是父母赐的,但是每个人却有选择活的更好的权利、有选择死的权利。很多人希望老到自然死,也有人会选择为他人死,更有人选择因为想去死,就真的去死了。成全一个人的权利也许就是最好的祝福。

真正有过与众不同体验的人,一定是体验过——愤恨的想死、绝望的想死。不过,真正活明白的人是淡视死亡的。有些人,在活着的时候,明白死亡的必然降临,甚至事先去预想过死亡,为此也就不再惊恐死亡、畏惧死亡,在正视死亡的同时,绝不会轻易选择去死。而那些怕死、不敢提及死亡,认为死亡不吉利的人,最后会吓死或生不如死。

生与死,就在一念之间。尊重生者活着的权利,与尊重死者选择死亡的权利,一样重要。对逝者尊严的尊重,生死权利的选择,就是对逝者的敬爱和怀念!

韩国非常流行一种“死一把”活动。参与这个活动的人首先要进行一个以“生命的意义”为主题的测试,测试人先留下肖像,写下遗嘱,然后穿上麻布做的寿衣躺进棺材里。体验者能在棺材中听到外面的哭声,大约15分钟后,工作人员再打开棺材,体验活动就结束。

体验“死一把”的游戏是一种既时尚又及时的心理测试游戏。把生命当作一场租赁,提前体验死亡的痛苦,会使生命感受到一种活着的珍贵,会懂得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个人。

“生命教育”能帮助人们正视生死。不会轻易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去冒险,也不会做违反常规的事情;并懂得在死亡的信号灯前及时掉头止步。

珍爱生命,活好每一天的人,懂得活在当下,在那里做好那里的事情。

(王薇华)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我们殡葬行业的一大损失。


    写信时间:2013/02/20 14: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