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竺可桢
严格与开明
竺老对子女要求极其严格,从不溺爱。他在子女们刚学会走路时,就立下一条规矩,凡出门一定要自己走路,不许让大人抱。孩子们也明白父亲的严格要求与规矩,从不敢违反。一次星期日,竺可桢一家去桃溪寺郊游,离家大约有十来里路,中午不回家吃饭。等到回家时,年仅三四岁的小儿子实在走不动了,小腿一瘸一拐的也不敢出声,怕这次坏了规矩下次父亲不带自己出去玩了。最后还是大哥可怜小弟弟,把小弟弟放在一个箩筐里,另一头放吃剩的东西,把他当行李挑了回家。竺老的小儿子竺松初中决毕业时,班主任说国家航空事业急需一批人才,考虑到竺松的政治和学习条件都不错,准备保送竺松去华北工业学校。竺松当时一方面对航空事业充满了幻想,很入迷;另一方面自己刚刚人团,觉得组织需要就该服从,所以就毅然报了名。事后竺松母亲很伤心,觉得不管从经济方面考虑,还是从学习成绩上来讲,竺松上大学都不成问题,还为此哭了好几次,并要求竺松重新考虑。竺老也并不见得赞赏竺松的决定,但他尊重望松的选择,安慰老伴支持竺松读中专,并要求他把专业学好。
1958年竺松毕业后分配到西安航空工厂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竺松感到还想学点文化知识,车间领导也说竺松17岁太年轻,应该再去学习学习。于是竺松把这些想法写信告诉了竺老,竺老去信说竺松的想法很切合实际,并告诉竺松,国家刚刚成立了一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建议竺松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经领导批准后,竺松以非应届毕业生同等学力的身份参加了1959年的全国统一高考,最后被第一志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
科学解释诗文
大科学家竺可帧与大诗人郭沫若之间有一段颇有情趣的佳话。早在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国科学院成立之时,竺可帧就同郭沫若搭档,同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后来又作为筹备委员会成员之一,积极协助郭沫若筹备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郭老精通经史诗文,竺老工于自然科学,虽然专业方向和工作重点不同,可是在工作之余,他们依然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和乐趣。有一次,郭老提出问题: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有一个叫江采蘋的妃子,因喜欢傲寒斗雪的梅花,曾在宫中遍植梅花,被人赞为梅妃。可是,在苏拭的《咏梅花》诗中,却有“关中幸无梅”的诗句。难道仅仅过了300年,关中就再也不生长梅花了吗?这是什么原因呢?郭老就此事请教竺老。竺老从众多的历代气候变迁的资料中,找到科学依据,由于气候转寒,干旱少雨,唐代关中的梅花,到了宋代便全部消失了。
还有一次,竺老接到郭老的求教信。信中说,毛主席《忆秦娥词·娄山关》中,有“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诗句,红军夺取娄山关是在1935年初,遵义会议之后,能否确认此诗句是当时娄山关的自然景象?对于这个问题,当年竺老有过实地调查记载。还在抗日战争初期,竺老曾随浙江大学于1940年1月,从广州宜山迁到贵州遵义。当时竺老曾因公往返于遵义、重庆之间,多次路经娄山关,在他的日记中每次都有详尽的气候记录。从日记的记载中可知当时二三月间,娄山关是有霜雪的,而在这海拔1500米高的地方,一向刮的是西风和西南风。这一结论正好解决了郭老所提的问题。
在1962年6月4日竺老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支部大会上,郭老热情赠诗道:
雪里送来炭火,
炭火浑似炼钢。
老当益壮高山仰,
独立更生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