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词典:唐国安
留洋“中国最早的一百人”之一
唐国安的少年时代,正赶上中国自强运动方兴未艾之时。按照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的说法:“1860年至1905年间,清朝廷和各省官员都试图广泛吸收中国所需的西方技术和思想:大炮、轮船、电报、新式学校、工厂、商会和国际法等。虽然其关注的重点不断变化,但其目标一直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美国留学归来的容闳,提出了一个选派成批中国学生留美学习的计划。
当时的《纽约时报》对这批中国留学生们有过这样的一段报道:“(他们)机灵、好学、智慧,能这样克服困难而学业有成,是吾美国子弟难以达成的。”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清廷中断了“幼童留美计划”,1881年8月,未及完成学业的唐国安与其他学生分批乘船返回中国。回国时,没有列队的迎接,也没有虚席以待,不要说宏图待展,连生计都成了问题。
尽管唐国安一直没有机会实现更大的作为,但是正如拉法博士(T.E.laFergus)在《中国最早的一百人》(China‘sFirstHundred)书名而言,他毕竟属于“中国最早的一百人”。“他们给中国官场输进了心血,身体力行,勇于任事,与过去暮气沉沉的官僚迥然不同”,书中还写道,“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开始崭露头角,绝大多数在中国现代化的蜕变中做出相当的贡献。”
传媒 早期媒体工作者的典范
回国后,唐国安立即投入到晚清工商各行业中,发挥留学时所学的技能。他先到开平煤矿、京奉铁路等处任职,后来又到上海的一所教会学校任教。1905年,他和好友颜惠庆为上海《南方报》开辟英文版,读者面向旅居上海的外国人。当时《南方报》每期发表社评一篇,二人轮流执笔。他所写的社评,敢于对时弊直言正论,不畏权势,曾抨击租界工部局所置的设施不利当地中国居民,所订的规章有悖法理,为此几乎被逐出租界,但他坚决不退让。唐国安受的是美国教育,但是在民族立场上毫不含糊。其创办的《南方报》英文版一时被誉为“用英文自办日报的先驱,保障国权的楷模”。今天的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他———我国早期媒体工作者的先进典范。
再度留洋 30余载重走留洋路
1911年3月,清政府开始筹备开办清华学堂事宜,同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成立,8月开学。在北京紫禁城下的史家胡同,唐国安作为主考官之一,主持了20世纪中国官派留美学生的第一次选拔考试。这一天,小胡同里涌来630多名报考者,而严格把关的唐国安宁缺勿滥,只录取了47位。
当年10月,唐国安亲自护送47名学生去美国。抵美后又与驻美游学监督容揆对学生逐个甄别,根据个人情况分别送入不同的学校、年级就读,最后见到“所有教授,管理诸法,均甚相合,诸生皆安心向学”,这才放心。回国后,唐国安由“候补主事”升职为“主事”。1911年6月,第三批63名留洋幼童启程,唐国安另保送幼童生12名。就这样,唐国安年年护送留美幼童出国,从上海乘船,远渡太平洋,把他们一一送进美国的学校。
值得欣慰的是,仅在前三批留学生中,就出了众多的学术界、教育界、实业界、法政界的专业精英、学术泰斗。其中包括后来掌管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掌管北京大学的蒋梦麟、胡适、马寅初,掌管浙江大学的竺可桢,掌管东南大学的邹秉文等人,这三批留美幼童所取得的成绩尤为人称道,当中,唐国安功不可没。
难以想象,百余年前的留美学子,他们的旅途可谓困难重重,他们需从上海登船,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登陆。然后,转乘火车穿越美国大陆,最后到达康涅狄格河畔的春田。1872至1875年间,清政府分四次派出了120人的官派留学生,都是走这条路线。那时,少年唐国安是留学生中的一员,令人感慨的是,36年后唐国安又沿着当年赴美留学时走过的路线,把一批批中国少年不断送往美国学习。
清华 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
1907年,是唐国安生命中特别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个转机:一是唐国安这一年入京任外务部司员兼京奉铁道事,尽管还是不太起眼的人物,但是他终于有了发挥所学的地方。另一个转机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采纳了传教士斯密斯、大学校长詹姆士关于“造就亲美人才,控制中国发展”的建议,要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用于遣派学生赴美留学。
按照中美双方的约定:从1909年起,头四年每年选派人数不少于100名,第五年起每年50名,直至1940年“退款”用完为止。此外,清廷要在北京设立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这便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由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都由此而始。唐国安负责了这所学校的所有的筹办事宜,前后只花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唐国安回国以后,在新闻、外交的领域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绩斐然。唐国安眼见国民愚昧,一心投身于教育事业,情愿留在清华,独自操持校务,积极筹备复校,培育后人。今年,在唐国安的故乡珠海,近200名清华大学珠海校友和来自珠三角、重庆等各地的清华校友代表齐聚一堂,纪念唐国安校长诞辰150周年,缅怀先贤丰功伟绩,弘扬清华精神。历史并没有忘记他。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