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恩师吴元训先生
吴元训先生是陕西师大教育学院退休多年的老教授,是我30年前读研究生时的指导教师,是一位德高望重、成果颇丰的老学者、老教育家和史学家。2012年4月25日22时06分,先生走完了他97年的生命历程、学术生涯,安详地与世长辞了。虽然先生年事已高,我们已有思想准备,但噩耗传来,仍感万分悲痛。因为一个多月以前,他还与余长谈一个多小时,关心时政与教育,思维敏捷,兴致很高。没想到那次见面竟是永诀,现在想起来真是伤感不已。先生的学行,便一幕幕重现眼前。
一、 早年刻苦求学
先生祖籍安徽省合肥市人,
二、学者的风范
先生研究生毕业后,即被聘请到当时成都四川统计处,编写四川教育概况,后又在成都女子高级职业学校任统计科主任。1945年湖南国立师范学院教育系聘其为讲师。在这期间完成了他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指数》。这是一本高级职业学校课本,当时曾在一些职业学校使用。1946年8月又被陕西省立师专陕南分校聘任为副教授。1947年8月开始任国立西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三、教育家的业绩
先生一生勤奋耕耘于高校教学、科研第一线。其讲授的主要课程有:“指数”、“社会学”、“教育学”、“中等教育”、“教育统计”、“教育实验法”、“外国教育史”、“英语”、“英文教育专著翻译”等。主要学术观点有:1、政治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教育的发展,反转来文化教育的发展又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2、培养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三者以德为先。3、治学之道在:先打好基础,然后由博而专,再由专而博,螺旋上升。关键在:勤奋努力钻研,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创新,有自己的观点和掌握新信息和资料。
四、教育史家的贡献
先生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教育史领域。他著、编、译的书籍除1946年在正中书局出版社出版的《指数》以外,还有《西方教育史》,(198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杜威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研究》,(1985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孔子教育思想研究》(198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1987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中世纪教育文选》(198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问题史》(1991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其著、编、译的书籍共约300余万字,可谓著作等身,在全国教育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
先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在全国教育学会、全国比较教育学会、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等学术研讨会上结集发表的有:《三个面向与科技教育》《新技术革命与普通教育的改革》《创造力及其培养》等七篇。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外国教育》发表的有:《教育始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评苏格拉底的问题法》《关于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等六篇。在《陕西教育》《陕西日报》发表的有:《智育第一辨析》《国外普通中学发展的趋向》《提高思想能力的七种方法》等11篇。在《陕西师大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发表的有:《我国比较教育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康帕内拉的教育思想》《德谟克利特教育思想初探》等十篇。在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大辞典》发表的辞条有:《设计教学法》《道尔敦制》《温纳特卡制》《古印度教育》《哈拉巴文化》《经院哲学》等84条。在丛书 《外国教育家评传》《外国教育通史》发表的有《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等等。此外,曾主持完成:1、“七五”全国科研国家教委重点项目:“中小学教师素质的调查研究”的研究论文报告。2、“八五”全国科研国家教委重点项目:“我国民族优良道德教育传统与我国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研究”的研究论文报告。以上两项研究报告共约20万字。透过这些近乎量化、琐细的描述,我们确实看到了老一辈学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五、社会工作与晚年休闲
先生在教学科研百忙中,还承担不少的社会工作。他曾任西安市雁塔区、碑林区人民代表,西安师范学院首届工会主席,“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西安市心理学会”理事长。
先生为人心胸开阔,热爱生活,坚持文体活动,好打太极拳,尤喜丹青。97岁高龄,仍挥毫泼墨,写意作画,颇显功力。所以晚年的他仍是一个思想敏锐,耳目清新的健康老人。
斯人已去,丰功长存。恩师吴元训先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教育史学科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人们将永志不忘。其学行、为人是我们后学永远的榜样!
当下,教育史界的前辈日趋凋零,令人不胜伤感。吾辈亟需承继前辈事业,推进学科进一步的发展、繁荣。
愿以这篇短文,祭奠先生的在天之灵。
著名学者、教育家、史学家吴元训先生千古!
2012-4-26 晚草于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