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撤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浙东根据地军民欢庆胜利,但是国民党政府调动大军进攻江南各地,汪伪军也被改编为国军。9月14日,日军离开诸暨,国军当天就占领诸暨。南京、上海、杭州、绍兴、宁波、衢州、金华、台州、温州、福州等城市都被国军占领。
在此期间,新四军浙东纵队根据上级指示,不断调整战略部署。先是准备配合苏浙军区,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接着又决定兵分两路,一部分坚守浙东,南下会合浙南部队;最后中共中央决定,浙东、苏南、皖南的新四军主力全体北撤。9月下旬,中共浙东区党委在上虞丰惠召开紧急会议,安排北撤事宜。随后,发布了《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
10月上旬,新四军浙东纵队党政军机关、第三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金萧支队、张俊升部、以及地方部队,共计15000余人,分别从余姚、慈溪等地北渡杭州湾,冲破国军的大举围攻。10月中旬,各路部队在青浦会合;10月下旬,陆续渡过长江,进入苏中根据地。11月上旬,部队继续北上;11月中旬,到达苏北根据地,在涟水县进行了改编。随后,部队进入山东省泰安县,完成了北撤任务。
浙东纵队北撤时,按照浙东区党委的决定,在三北、四明、金萧地区,分别留下了极少数地下党员,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坚持斗争。1947年之后,他们依靠群众,重建第三支队、第五支队、第四支队、金萧支队、第二支队、第六支队,积极恢复和扩大四明、三北、路西、路东、路南、台州等根据地。1949年5月,他们配合南下的大军,解放了整个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