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体学视察恩施始末
1957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张体学来我州视察。期间,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为他准备了骡马,但他坚持步行而不骑,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州传为佳话。当时,他为什么要徒步视察,期间去了哪些地方,接见了哪些人,做了哪些工作,对我州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日前,记者搜集整理了相关文史资料,并走访了部分经历过此事的老同志,让我们共同倾听他们这段52年前的历史——
1959年12月26日,时任湖北省省长兼丹江口工程总指挥长张体学(左)在施工现场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汇报情况。(资料图片)
1957年4月25日,《恩施报》在头版刊发了张体学率工作团抵达恩施的消息。记者 周光兵 摄
张体学是继李先念、刘子厚之后,湖北省的第三任省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恩施视察的首位省长。当年的随行人员、原省长办公室秘书郭茂一女士回忆,1957年4月下旬,张体学到恩施主要是贯彻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精神,行走路线是从武汉坐船经宜昌到巴东,再由巴东坐车到恩施。
从4月21日抵达恩施,到6月5日由鹤峰启程前往五峰,张体学此次考察,在恩施一共待了45天。期间,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52年前。
为关心人民疾苦指导经济建设而来
1957年4月25日,中共恩施地委机关报《恩施报》头版刊登了一条重要消息,标题为《关心山区人民疾苦指导山区经济建设/省联合工作团到达恩施张体学省长亲自率领前来》。工作团共84人,分为农林生产、工业交通、财政经融、商业贸易、民族宗教等5个小组,分赴各县工作。此行目的是为了调查研究山区情况,指导发展山区生产,进一步改善山区人民生活。
“矛盾就是问题,人民内部是有矛盾的,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很重要。国家也和一个家庭一样,搞得好可以和睦生产,搞得不好也会闹意见。人民群众提意见,有很多好处。第一,可以暴露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可以揭发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第二,可以考验人民自己,更能辨明是非;第三,可以逼着我们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前进,减少官僚主义。”5月19日,张体学在大会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问题的报告,台下2000余名干部群众静静地聆听。
在这次干部大会上,张体学充分肯定了恩施的工作成绩,同时针对少数干部存在的官僚主义、缺乏民主作风的现象进行了批评:“有的干部作风不好,一听到群众的批评意见或‘告状’,就把‘落后’、‘调皮’等帽子搬出来,戴在别人头上,并且只准我批评你,不准你批评我。”他要求领导干部都要把架子放下来,把“帽子”收起来,老老实实地做人民的勤务员。
当年陪同考察的原恩施监委干部陈尊烈感慨地说:“张省长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干部,教育群众。现在每当一些老同志谈起这些往事,仍感到亲切,赞不绝口!”
爱民亲民,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
据陈尊烈回忆,张体学走到哪里,就同哪里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张体学总是十分热情地和群众打招呼,遇到有人反映问题时,他静静地听,等别人把话讲完了他才答话。他拒绝宴请,总是到食堂和干部一起排队买饭,与干部围坐一桌吃饭。在视察期间,张体学在恩施接见了当时年仅17岁的“全省市民教育优秀教师”潘荣昌,从李家河经过时还接见了李家河小学的一位普通女教师。有时,他一个人或带几个人步行到农村、学校去访问座谈。有人担心他的安全,他却风趣地笑着说:“怕么事,怕哪个杀我?”
5月13日,张体学踏着泥泞的山路,到恩施烈士纪念塔祭奠何功伟等烈士,并敬献了花圈。5月14日,张体学邀请当时恩施一中、二中、五中、农校、师范和附小等6所学校的师生代表,座谈学校当时内部矛盾,征求他们对党和政府以及对学校领导的意见和要求。座谈会整整开了9个小时,共有30位代表发表了意见,有些同学下课后主动赶来参加。代表们有啥说啥,意见广泛,涉及到一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宗教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思想作风。在座谈会上,张体学勉励老师和同学,要打破顾虑大胆批评,并一再支持代表们的正确批评。他要求大家团结一致,贯彻民主,勤俭办学,特别强调学校行政和党的领导,必须发扬民主,反对简单粗暴以力服人。
陈尊烈说,记得有一天街道两旁站满了群众,有人不认识省长,就问:“哪一个是省长?”张体学回头指着身后长得胖胖的一位干部说:“他是省长。”群众信以为真。这时,有人指着张体学说:“他才是省长。”群众又围了过来。张体学笑着说:“大家想的,省长是个大官,大官都是胖胖的人,我又长得不胖……”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轻车简从,坚持徒步视察
开完干部大会后,张体学决定到县里去调研。恩施地委的领导建议到利川去,因为利川是恩施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个县,而且从恩施到利川有公路,来去可以乘车。但张体学却决定先到宣恩、咸丰、来凤,再由来凤步行经鹤峰、五峰、宜都回汉。他为何舍近求远,舍车择步,绕道几个偏远的山区县回省?原来,他觉得如果去利川,虽可以乘车,但到了利川又要走回头路,不便到其它几个县考察,而绕道来凤则可以多看几个县,多了解一些情况。
另外,选择这条回程路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张体学到恩施之前,他就听说这几个县解放几年了还不通公路,工业品、日用品运不进去,山里土特产运不出来,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他想借此机会去考察这几个县的交通、经济状况,于是决定,同行的民主党派人士及其他工作人员乘车经巴东回武汉,他则率随行的郭茂一等10人绕道来凤回省。
5月下旬,张体学抵达来凤,沿途视察了宣恩、咸丰两县。5月27日,他准备从来凤步行前往鹤峰,来凤县委特意准备了5匹骡马,供工作组驮行李、文件和骑乘。陈尊烈回忆,这天正逢雨后初晴,泥稀路滑,大家都劝省长骑马,时年42岁的张体学却坚持不骑。一路上,他一直走在前头,有人称赞他走得快,他自谦地说:“现在不行了,有8年没走这么远的路了。过去走了20多年的路,有一次不停地走了一年多时间。那时敌强我弱,不是走得快,早被敌人杀死了。”说得大家都笑了。
“体学同志头戴斗笠,身穿灰布中山服,脚穿黑布鞋,裤筒高卷过膝,在前面压步子(掌握行进速度)。”郭茂一回忆,当时一天少则走五六十里,多则走八九十里,给他准备的一匹骡子,他却坚决不骑。走了一两天,大部分同志脚上都磨起了泡,他告诉大家用头发穿水泡,用热水烫脚。山区生活条件差,沿途吃的是包谷饭、合渣拌辣椒,住的大多是骡马店,他和大家一样挤通铺,牲口就拴在隔壁。住下来后,他就到群众家里到处去看,有时向骡马店老板了解情况。
从来凤到鹤峰100多公里路,张体学没有骑过一次骡子,来去也不要地方干部迎送。有个同志走得慢,张体学还要帮他背伞。他每到一个地方,打水、添饭、买东西,都是自己动手,他说:“当省长何曾比人民大一分呢?他只有对人民负有更多的义务。”
直接影响:一条公路的修通
5月30日,张体学一行抵达鹤峰县城。在鹤峰,他切身感受到了交通闭塞带来的不便。由于高山阻隔,不通公路,包括筷子等日用品都要靠背夫、骡马从外面运进来,根本不能满足群众生活的需要。张体学对县里不重视组织生产日用品有些生气:“鹤峰解放这么多年,连个筷子都不能做呀!怎么连筷子也要从外面背进来?”
他还深入学校、农业社和农户家中走访调查,当他看到山区受交通的制约,经济十分落后的状况,心里很着急。当时正赶上鹤峰县委召开乡以上干部大会,张体学在会上作了报告,传达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精神。
6月5日,张体学一行从鹤峰县城启程,于6月7日傍晚到达五峰县城,6月10日告别五峰县城,11日夜宿渔洋关。当晚,省里来电话要他赶快回去,他从渔洋关坐木篷船,于6月13日下午抵达宜都县城。
回首来凤至宜都之行,张体学感慨地说:“这一趟走得好啊!对我教育最大的是山区公路不修不行啦!这条路一定要修,当花的钱还是要花!”6月14日,张省长回省后立即召集交通部门负责人开会,要他们组织修建鹤(峰)宜(都)公路。1957年10月,鹤宜公路动工兴建。1959年4月1日,全长150公里的五宜公路率先建成通车,不久,五(峰)鹤(峰)、鹤(峰)来(凤)公路相继建成,使这几个县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本文采访了李逸安、李石、杨光德等离休干部,部分内容参考引用了《张体学省长徒步考察鄂西南之谜》(载于《三峡日报》2008年6月27日,作者单位:宜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从来凤到鹤峰/随张省长步行杂记》(载于《恩施报》1957年6月1日,作者衣谷),以及宣恩政协网文史资料《步行鄂西七百里同吃同住访民情——张体学省长走访宣恩二三事》(作者魏洁若系宣恩县政协第一届主席,离休干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957年5月21日,《恩施报》在头版刊发了张体学在干部大会上作报告的消息。记者 周光兵 摄
【链接】张体学生平介绍
张体学,原名张体照,1915年11月17日出生在河南省光山县八里畈乡柳林河村(今属新县)一户贫苦人家。其父张和会在村旁靠炸油条、烙烧饼、干零活维持生计。
1931年11月,加入儿童团。1932年8月,正式参加红军,被编入红二十五军独立营当战士。1949年春,三大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乘胜南下,鄂豫军区根据战争发展的需要,于1949年2月新组成独立师,任命张体学为师长。
1949年,任湖北大冶地委书记兼大冶军分区政委。1952年5月,调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1952年12月,调任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湖北省委副书记。1956年,任湖北省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后又兼任省委常务书记、代理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党委副书记、省军区党委书记兼政委。
在文化大革命中,张体学被迫中断工作。1968年2月初,中央决定张体学回湖北任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2年,张体学身体日渐虚弱,被医院确诊为肺癌。1973年9月3日,张体学病情恶化,在北京病逝,年仅58岁。
张体学是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网络编辑:阿炜)
(周光兵 涂向红 易婷 恩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