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奚若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976
本馆由[ 张天英 ]创建于2009年12月25日

张奚若:从民主革命斗士到新中国教育部长

发布时间:2009-12-25 08:52:52      发布人: 天堂天使

        他是一位不懈的民主革命斗士,曾搏击于辛亥革命的惊涛骇浪之中;在国运艰辛之际,他苦苦求索,服膺真理,向往光明;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他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56名委员之一,嗣后又出任教育部部长,任全国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常委。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他是忠实追随者,为筹措军火,东渡扶桑……

   张奚若,原名志诚,又名侠耘、亦农,字熙若,后改奚若。1889年10月16日出生于陕西省朝邑县(今归大荔县治)仓西村一个农民家庭。18岁考入三原高等学堂(宏道书院)。在这所新办的近代学堂,他阅读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民报》和陕西留学生办的《夏声》等,从而开阔了眼界,民主主义思想得到迅速提高。后因鼓动学生赶走一个寻衅殴打学堂工友的日籍教师,而被迫退学。   1908年,张奚若经人介绍进入上海理化专修学堂,不久转入中国公学。在这一时期,有两件事对他人生道路影响颇大。一是结识了胡适先生。其时胡适正好在中国公学任教,而胡适却比张小一两岁,时常为张补习英语。尔后他们又同时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为旅美同窗学子,交情甚笃,但在30年代末终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镳。二是秘密加入了同盟会,结识了陕西籍的于右任、杨西堂(铭源)、井勿幕等革命志士,即投身于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革命洪流之中。

   张奚若在辛亥革命期间,足迹遍及陕、豫、沪和南京等地,为实现民主共和历尽艰辛。25年后,他回忆这段历史时曾感叹地说:“由武昌到上海,沿途所见很难令人满意。当时我感到革命党人固然富于热情和牺牲精神,但是对革命后如何治理国家,建设国家,在计划及实行方面就一筹莫展了。”不久,袁世凯窃国专权,他深感辛亥革命“除了推翻清室,把君主制换成所谓共和制政体外,革命是徒有其表的,皇帝换成总统,巡抚改称都督,中国并没有更现代化一点。”于是,他决定到国外去读书,想学点实实在在的知识,以图日后为建设国家所用。经过一段时间精心准备,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赴美国自费留学生,出国前夕与杨西堂的女儿杨景仁订立婚约,后在英国完婚。

    哥伦比亚大学刻苦攻读,莱茵河畔艰辛考察,十二年旅外学子生涯,他潜心研究西方民主政治,1913年7月,张奚若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开始准备学习土木工程,后改修政治学,1917年获法学学士学位。12月28日,他致信已回国内并执教于北京大学的胡适先生:“前阅来书,知已至北京大学,惟堂堂大学,尚须哲学教习代授英文,其幼稚情景可想而知,望足下尽力所能至处,大加整顿,总期大学名实相符,庶国中将来或有高等学问可言也。”其字里行间充满对国内教育事业的关心。其间,他还先后来到德国西部莱茵河畔的科隆和法国一些地方,作实地学习考察,不久又复返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业,1919年春获法学硕士学位。

   1925年1月,张奚若回到阔别12年的祖国,即与胡适等人交谈,想以“全副精神”创办《努力》杂志,但因情况变化而担任了北京国际出版品交换局局长。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张奚若在《现代评论》杂志发表《沪案筹款方法及其支配机关》文章,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军阀进行了深刻鞭挞,同时也指出了募捐活动中一拥而上,缺乏组织与领导的问题。文章卓而不群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1927年10月,他应蔡元培邀请,任国民政府大学院(次年改称教育部)高等教育处处长。1928年9月,任中央大学政治学教授。1929年8月,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南迁。当时,他是国内政治学方面的知名学者,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蜚声教坛。此间,他先后发表了《自然法观念之演进》、《法国人权的来源问题》、《卢梭与人权》等学术著作,介绍人权思想的产生、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的演进,在知识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著作深刻反映了他精湛的学术水平。

   1933年,为抗议日本侵略者侵占我东北三省和热河,清华大学教授会公推张奚若、冯友兰等5人起草向国民政府抗议电文。电文称:热河失守,薄海震惊,考其致败之由,尤为痛心。昔沈阳之失,尚可诿为猝不及备;锦州之退,或可借口大计未决;今热河必守,早为定计,但全省天险俱未设防,前敌指挥并不统一,境若无人。“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及钧府诸公,亦应深自引咎,亟图挽回,否则人心一去,前途更不堪设想”。

   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针对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行径,张奚若发表了《国事不容再马虎》一文,指出:近来学生运动的“真正意义是对于政府的不信任的一种极明显的表示。我以为这是一个性质很严重、政府不应漠然视之的社会大问题”。其实,他内心不很赞成学生罢课游行,但他深为学生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因而连续发表文章,坚决支持和声援爱国学生举行的抗日救亡运动。

      国民参政会上,蒋介石按铃警告中止他的发言。他瞠目而视,未予置理,言毕拂袖而去      全面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张奚若被推举为临时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翌年6月,长沙临时大学又迁至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他继续任联合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年底,被推选为联大教授会代表,参与决策联大事务。   1938年7月,国民党迫于全国人民的要求,在武汉召开国民参政会。张奚若作为社会贤达被聘为国民参政员。他本着“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出席参政会,并在会上畅谈国是,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直言不讳,针砭时弊,对国民政府工作提出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

   1941年3月1日,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召开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会议,张奚若出席会议并尖锐抨击孔祥熙为掩饰通货膨胀真相所设的遁词,历数国民党的腐败和蒋介石独裁。他话锋犀利,切中要害,引起强烈反响。蒋介石对此极为恼火,长时间按铃阻止他的发言,并悻悻说:欢迎发表意见,但用语刻薄不好。张奚若侧目而视,未予置理,仍直陈胸臆,说完愤然离开会场,拂袖而去,当日便与陕籍参政员李元鼎、茹欲立相约返回昆明,以示抗议。此后,国民参政会还给他寄发开会通知和往返路费,他当即回电:“无政可议,路费退回。”从此再未参加国民参政会会议。

   1943年冬,张奚若在国民党举行的“宪政问题座谈会”上发表演讲,说:“如果有诚意实行‘宪政’,那就要首先结束‘训政’,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把老百姓当阿斗,究竟何时才能‘训’好,结束‘训政’呢?国民党明明是搞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偏要说那么多漂亮话,骗人骗了这么多年,还想骗多久?所谓‘五五宪政’、《国民大会组织法》、《国民大会选举法》都是一纸空文,是根本不准备实行的。”这一席有理有据、极富鼓动性的演讲,使得座谈会主持人如坐针毡。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张奚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通过西南联大的中共地下组织,阅读了《新华日报》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著作,颇为赞赏毛泽东的理论观点,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方略。当他得知延安报纸在一篇社论中写道“像张奚若这样的人,也站到人民一边来了”时,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兴地对夫人说:“共产党也说我站到人民一边来了。”从这时起,他便把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同吴晗、闻一多等著名学者一道,为实现中国民主政治奔走,成为大后方进步学生所景仰的“八大教授”之一。闻一多先生在遇难前未写完的最后一首诗《八大教授颂》第一章中所称的“政治家”,指的就是张奚若先生。

   他是一位不懈的民主革命斗士,曾搏击于辛亥革命的惊涛骇浪之中;在国运艰辛之际,他苦苦求索,服膺真理,向往光明;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他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56名委员之一,嗣后又出任教育部部长,任全国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常委。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他是忠实追随者,为筹措军火,东渡扶桑……  

     责任编辑 郭岭松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