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曾共赴战场 披星戴月救治伤员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当时志愿军缺少钢盔,打仗时头脸部暴露在外,所以伤员中头面部创伤较多,需要颌面部专业的医生处理,但当时中国的医务人员极度缺乏,颌面部的专科医生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缺乏有效的医疗救治,很多本来可以生存下来的伤员在痛苦中走向死亡。
1951年,王翰章已经在华西口腔医院当了3年左右住院医生,是我国整形外科开拓者宋儒耀教授的弟子兼助手。当年年初,中央军委命令大西南组织一支整形外科援朝手术队,宋儒耀教授受命组建。很快,宋儒耀教授组织起了一支10人的手术队,包括他自己和王翰章。
1951年4月31日,“西南志愿援朝整形外科手术队”离开成都前往重庆,与重庆一支10人组成的“胸腹外科手术队”合并后,成为“西南援朝手术队”,这是当时四川第一支援朝医疗队。两个月后王翰章随队抵达志愿军后勤卫生部所在地--沈阳。
到了沈阳,接下来就是没日没夜的救援工作。大部分伤员是冻伤、爆 炸伤、凝固汽油弹烧伤,王翰章曾在“抗美援朝手术队日记”中记载,一天的救援工作常常从早晨5点钟至7时结束,有时是通宵达旦,不停手术。有空时他还会找到宋教授,请教问题、听讲第二天手术要点等,回到寝室已是晚上11点。
在这次日夜奋战、救死扶伤的“战役”中,王翰章和他所在的团队救治了大批志愿军战士,荣获集体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