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恩赐缅怀外科学老师沈克非教授
作者 鲁昕
重走湘雅路,到达贵阳,第一个地方便是去湘雅村,据说是湘雅医学院的旧址,现在早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原来湘雅的教学医院贵阳中央医院现在已经演变成为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环顾周围,附近高楼林立、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已完全看不出来70年前这里曾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但学校和医院原址地形复杂,坡高路陡,仍能依稀体会到当年张孝骞、沈克非院长迁校迁院办学行医之艰辛和爷爷当年医学求学之困难。我的爷爷鲁恩赐教授听说我去参加由湘雅医学院组织的“重走湘雅路”活动,十分高兴,并不时跟我谈起他当年在西迁贵阳读书的日子。尽管已经92岁高龄,但还能清晰地记起教他外科学的沈克非教授。
1936年,鲁恩赐自长沙雅礼中学毕业后考入湘雅医学院。1938年10月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轰炸,在张孝骞院长带领下,与父母姐妹一起随全院师生一同迁往贵阳。每次回忆提到在贵阳感受最深、最难忘的医学生学习经历,他都会提起一个人的名字,“沈克非”。
鲁恩赐说,沈克非是他那个年代在全国两位最著名、外科手术做得最好的外科医师之一。沈克非有着令人羡慕的接受高等医学教育的经历:1916年考取清华大学庚子赔款预备生班;1919年考取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西余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学医院外科医师;5年后归国,在北京协和医院担任助理住院医师及总住院医师;1929年到南京协助刘恒瑞创办了南京中央医院,历任外科主任、副院长、院长,除大量收治患病市民及抗日受伤士兵外,还培养出了许多医学高级人才。
鲁恩赐回忆:1938年10月,湘雅医学院在张孝骞院长主持下西迁贵阳时,因雅礼协会不同意,附属湘雅医院坚持不随校迁移而留守长沙,并将几乎所有的外科教员留了下来。湘雅医学院便面临临床教学没有教学医院的尴尬。恰好在此时,以沈克非担任院长的南京中央医院也迁往贵阳,更名为贵阳中央医院。以沈克非为首的中央医院外科在全国享有盛誉,擅长外科,内科相对较弱,而湘雅医学院则以基础医学及内科学著称,两院一拍即合,即中央医院作为湘雅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并担当起医学院外科学的教学和临床工作,张孝骞院长等则担任中央医院诊务。两院精诚合作,教学相长,互相支持,互不另取报酬。这也使得鲁恩赐等有幸能倾听外科大家沈克非的讲课,并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有机会和沈老师同台手术。
鲁恩赐常说:沈克非的口才极好,讲课绘声绘色,深入浅出,逻辑性和条理性极强,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尤其在讲授外科手术应用解剖学时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沈克非教授善于将十分枯燥乏味的解剖学知识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如在讲面部血管分布时就提到面部从鼻翼根部到两侧口角连线之间区域的面静脉回流是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的,且面静脉里缺乏静脉瓣,因此该区域皮肤的任何化脓性感染如疖、痈、毛囊炎等,如果处理不当极易使细菌入血,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最终导致致命的颅内感染。学习了现代局部解剖学后,同学们当然都知道这就是著名的“面部危险三角”。但在当时国内没有任何现成教科书的情况下,学习解剖实属不易。沈克非老师将大量自己从临床和外科手术及文献资料总结出来的,与临床紧密相关的知识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湘雅医学院的学生们。鲁恩赐每次对沈老师上课都认真作笔记,并整理成册。这些笔记在他后来的临床工作中帮助极大,受益匪浅,并一直保留到退休之后。
迄今,鲁恩赐常说起,沈克非的手术操作非常细致轻柔,非常注重外科手术基本功,看重一割、一剪、一针、一缝,因为他相信细节决定成败。在临床实习中,鲁恩赐从沈克非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当时国内外领先的外科学理论,熟练掌握了各种外科手术的应用解剖、手术入路和手术层次等应用知识,并还有幸得到沈克非老师手把手地传授各种外科手术操作细节动作和技巧,如在深部组织打结或血管结扎时如何压线而不增加对组织的牵扯张力;如何正确手持血管钳和剪刀的姿势和动作;做手术时手腕前臂肌肉如何用力等等,非常细微细致的学问与技巧,他都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在沈克非的影响下,鲁恩赐对外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定将外科作为自己一生医学的奋斗方向。由于学业成绩优异,鲁恩赐于1942年毕业后即留校,在中央医院任外科医师。
抗战胜利后,鲁恩赐回到了湘雅医院。由于各种原因,当时许多普腹外科手术,尤其是肝胆胰系统外科手术尚不能广泛开展,他就凭借在中央医院跟随沈克非老师打下的坚实外科手术基础以及个人的努力潜心琢磨,大胆开展了肝胆胰系统方面的手术,解除患者的病痛大获成功。不久鲁恩赐在湘雅医院主持创建外科学-普腹外科专业组,历任普通外科主任、大外科主任。抗战胜利后,沈克非老师也回到了上海,任国立上海医学院教授、外科主任兼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后来又主持编写了第一版《外科学》、《腹部外科手术学》、《神经外科手术学》等教材和专著,直至生命之火将熄,沈克非依然挂念着学科建设与发展,于1972年因胰腺癌逝世。
今天,我们重走湘雅路,追忆往事,还原历史,励志重塑湘雅辉煌。70年前,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迫使湘雅医学院西迁贵阳、重庆,坚持了八年流亡教学,这对湘雅来讲是不幸的,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对当时湘雅的学生也是十分幸运的,他们不但能在战争时期继续学业不辍学,还能有幸聆听张孝骞、沈克非等医学大师巨匠的教诲,并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鲁恩赐每当回忆至此,无不感谢湘雅医学院和张孝骞院长能在战争艰苦环境下坚持办学,更感谢沈克非老师和中央医院对他的教育和培养,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祖国医学科学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救死扶伤上。
(作者系本校七年制临床毕业生、鲁恩赐教授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