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成長為一名“讓人民群眾離不開的好干部”
安徽省宿州市蕭縣金黃莊村是皖北黃淮平原上一個平平常常的小村莊。2009年11月中旬,記者來到這里。這里是沈浩的故鄉。沈浩2009年11月6日積勞成疾倒在工作崗位上後,記者在媒體中最早趕到小崗村采訪,從滿頭白發的大包干帶頭人到稚氣未消的大學生“村官”,從飽經滄桑的老奶奶到身強力壯的莊稼漢,還沉浸在悲痛中的村民們向記者深情講述了沈浩為他們做的一件件大事、小事。發出報道、離開小崗,記者先後到沈浩工作多年的安徽省財政廳、母校銅陵學院等地采訪,追尋沈浩的成長軌跡。這次到金黃莊,同樣是為解開心中的疑問︰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撐著沈浩離妻別子從省城到小崗堅守多年?是什麼孕育了沈浩心中對百姓化不開的濃濃深情?
村里人叫沈浩都喊“五孩”,他在家排行老五,1984年沈浩離開村子上大學,是村里第一位大學生。沈浩三哥沈明祥在家務農,他告訴記者,當年家里太窮,父親賣掉翻修房子要用的木料,給沈浩和他湊學費。年近八旬的村老書記張祚林,沈浩的啟蒙老師邵澤明,幼時好友、殘疾人沈明華,在金黃莊一座四面透風、嚴寒難擋的舊屋中,村民們憶起沈浩讓他們溫暖的點滴往事︰自己吃不飽肚子,把饃分給更窮的同學;每次回鄉,不忘帶點小禮物,到村里孤寡老人家里坐坐、拉拉家常。
記者提出到沈浩當年生活的老房子去看看,沈明祥說,前些年就拆掉了,舊物差不多都扔了。沈浩的佷兒沈百成站在一旁︰“俺叔打小就喜歡寫寫畫畫,搬家時有一些他的舊書本、信件扔掉了,我印象有一個筆記本沒扔,不知道寫的是啥,放在哪個角落里,我回去找找看。”他的話讓記者喜出望外。
半小時後,沈百成拿來一本潮乎乎、長滿霉斑的日記本。因年代久遠、霉斑太重,日記封面已難識當年面目,正文部分有很多頁面也粘在一起。回新華社安徽分社駐地,記者烘干發黃的日記本,小心翼翼拂去浮塵,一頁頁打開這本塵封已近30年的日記。
這是沈浩1982年、1983年上高中時的日記。因保存不善大多已模糊不清,從殘存部分看,他幾乎每天寫一篇,有學校生活的記錄,有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有看書、看電影後的隨感。正青春年少的沈浩,文筆略顯稚嫩,思想卻有著超出同齡人的成熟,難以讓人相信這是出自一位十幾歲少年的筆下。正直、誠實、執著、愛心、奉獻,沈浩為人所稱道的種種優良品質,在這本寫于20多年前的“青春”日記里已經呈現。記者請幾位年輕的同事將日記原文錄入成電子文本,一位“80後”編輯感慨︰“少年沈浩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歲月的磨礪沒有讓他失色,時代的機緣使他終放異彩,這樣的人成為英雄,並非偶然!”
時隔不久,中央新聞單位采訪團專程趕到小崗、合肥采訪、報道沈浩事跡,記者將這本日記提供給采訪團。日前,科學出版社慧眼識珠,把沈浩多本日記結集出版。
沈浩的妻子王曉勤說︰“整理沈浩日記,讓我重新梳理了一次和他這麼多年生活的點點滴滴,日記從他學生時代到6年小崗生活,把他的難處、他的向往、他的追求都記錄下來了,我直到看他日記的時候,才知道他受的苦難,也被他又想奮斗、又想顧家,忠孝不能兩全的心情所感動,慢慢理解了他對小崗的感情。這實際上也是對我精神的一種洗禮。我很自責,以前應該給他更多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