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19043
本馆由[ j1skql ]创建于2010年01月19日

用三纸“红手印”把省城来的沈浩书记永留身边

发布时间:2011-03-17 07:30:20      发布人: jackson
  2008年12月10日,我起笔写这篇通讯。这天,是文中的主人公――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走后的第35天,俗称“五七”,又一个祭奠的日子。
  这之前,我去小岗村追访沈浩的故事,数日里吃住农家。我问村民们,12月10日打算怎么过?答案是一致的:“去看沈书记。”小岗人把沈浩当作亲人,他走后的“头七”,“五七”,还有以后每年纪念亡亲的4个日子:岁末、清明节、农历七月半和十月初一,他们都要去村东头沈书记的墓前放一挂鞭炮,烧一摞纸钱,磕几个头,掏掏心里话。
  我从照片上见过“头七”的情景:2009年11月12日,乡亲们踏雪前来,为他放鞭炮、烧纸钱。1.8米高的黑色墓碑,在云朵般的白烟中露出上半截。看过去,真像天堂。
  沈浩的家,本不在小岗村,他是6年前从省城派来的干部。为什么他在这里扎根6年?为什么45岁就英年早逝?又为什么会在这里安息?
  那是怎样一段传奇,一个痛,一份缘……

  一 回家 来不及说出的两个字
  2009年11月6日清晨,因心源性心脏病猝死,沈浩睡下后再也没能醒来。
  爱人王晓勤从合肥赶来,边哭边说:“你看,他撅着嘴,一定是想说‘回家’。孩子,快,快带你爸爸回家!”15岁的女儿扑到爸爸身上,一遍遍亲吻爸爸的脸,喊得撕心裂肺:“爸爸!我们回家――我们回家――”
  回家,多么温暖的两个字。
  沈浩的家在哪里?家在合肥,那里有妻子独守的空房,她等了6年,等来的却是阴阳两隔;家在皖北的萧县,那里有委托哥哥照顾了6年的九旬老母,还埋着他早逝的父亲;家在小岗,那里有他眷恋的乡亲,还有一个个正在实现的宏图大志。
  小岗村村民想带他“回家”。他们在一张连夜传递的“请愿书”上摁满红手印,“强烈要求沈浩书记能够安葬在小岗”。
  红手印――蜚声中外的“小岗村方式”。31年前,这个饥饿的小村庄正是用18个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红红的手印能说话,说的是庄稼汉子最急切、最坚决的心思。
  “请愿书”送到了王晓勤面前。这位曾把夫妻团聚看得比啥都重要的女人,第一个反应是怨恨。
  2004年2月,沈浩临去小岗前安慰她:“3年后就回来。”2006年11月,任期将满,小岗人舍不得他走,把一纸摁了98个红手印的“请愿书”交到省里,挽留沈浩再带他们干3年。2009年9月,第二个3年又要到期,村民们还是舍不得,又一次摁下186个红手印。
  王晓勤不明白,为什么丈夫选择留任?为什么留了3年,还想再留3年?为什么为了小岗,他把命都搭了进去?她怨谁?怨丈夫?怨小岗村的村民?怨红手印?
  她偏过头,不敢看手中那一纸令她心惊的红手印。
  三纸红手印,只有这一纸,不是由沈浩拿主意,也不是由省里拿主意,是由她拿主意。她,会把朝思暮想的爱人留在小岗吗?
  村民们眼泪扑簌簌的:“要不是我们把他‘扣’下来,沈书记不会死。我们留他难道是要这么一个结果吗?老天哪!我们做错了吗?”几个年迈的乡亲一路晕车来到凤阳县殡仪馆,瘫坐在棺柩前捶胸顿足:“好孩子啊,把我的命换了去吧,你不能走啊!”
  看着村民们满眼的悲伤和懊悔,她读懂了他们对沈书记的深情。纵然命运对她那么残酷,小岗人是无辜的,他们无非是怀着致富的梦想,又遇到了可以帮他们实现梦想的带头人。沈浩走了,重感情的村民们道出了最后的心愿:“把沈书记永留小岗,让他亲眼见证他为之献出生命的小岗村发展得越来越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日日祭拜沈书记的英灵。”
  善良的女人点点头。
  她也在替丈夫点这个头。两个月前,她在电话中和他吵嘴:“你难道想一辈子留在小岗?”他说:“我真的很留恋小岗,将来死了,我愿意埋在小岗。”他说的是“将来”,怎可以来得如此之快!
  如果时光倒流3年,小岗人宁愿不曾挽留,宁愿不要这个“将来”。而今,他和他们彼此间的慰藉只剩下生死相依。
  2009年11月8日,数百村民赶往凤阳,站在送灵的队伍中。
  沈书记,我们要接你回家……

  二 归途 不再漫长,不再孤独
  灵车开过的这条路,是2008年6月底竣工的快速通道。这条路,让你磨破嘴皮跑断腿,磨来了资金,跑来了批文;这条路,在京沪铁路上横架了一座高架桥,合龙那天,铁路大动脉破例为我们小岗村停运40分钟;这条路,让小岗到县城的时间缩短了半个小时,引来好几只做窝下蛋的“金凤凰”。
  我们领着你,回家的路不再漫长,不再孤单。
  你知道吗?当你2004年2月来到小岗,我们曾在背后偷偷议论:“这是来‘镀金’的吧?”你能让我们刮目相看,最早也是因为修路――另一条村里的路。
  刚来头一个月,你访遍全村108家农户。我们给你出难题:“喏,村东头2里多的泥巴路,要是变成水泥路就好了。”
  你还真弄来了50万修路资金,马上招投标,可最少的标也得50多万。怎么办?
  在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等人的建议下,你公布了一个决定:“我们自己干!”嘿,那可是大包干以后第一次集体劳动啊。
  那些日子,你天天泡在工地上,扛水泥、拌砂浆。有一次,刚拌好的水泥浆漏了一地,你生怕浪费,一时找不到铁锹,就用手捧。水泥烧手,烧出了两手的泡,但你还是不歇工。
  你带了个好头,大伙儿也不做孬熊。对这条路,比对自家地里的庄稼还精心。
  一个星期后,路修好了。你给我们算工钱,自己没拿一分一厘。我们心里欢喜,知道是遇上好干部了。
  修路省下了24万元。你又用这笔钱整修了小岗村的牌楼,开通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修建了村小学操场……
  6年来,你带给小岗村的恩惠数都数不过来。有记者跑到小岗来,问:沈书记给你们干了哪些实事?为什么要把他一留再留?我们用手一划拉:“这不都是沈书记给我们盖的嘛!”是啊,那新建的大包干纪念馆、农民新居、农贸市场、农民文化广场、敬老院,那新开的卫生院、招待所、民兵连、幼儿园、农家乐餐馆,不都是你给我们盖的嘛!
  就像凤阳花鼓《凤阳是个好地方》里头唱的:“自从那年掀开新篇章,走上了小康路,咱们一步一辉煌……”是你,带着我们小岗人一步一辉煌!

  三 热土 播下种子,播下希望
  半小时后,灵车开到了快速通道出口,前面就是小岗村。村北那片望不到头的农田里,一排排大棚很抢眼,它们是广州从玉菜业生产基地、美国GLG甜叶菊种苗繁育基地、深圳普朗特生态农业示范园……村民们把地租给这些公司,除了领取每年的分红和每亩500元的租金外,还可以到公司上班、外出打工或者开农家乐,多挣一份收入。这种做法,文件上叫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我们小岗人给它起了个好记的名字――“反租倒包”。
  一开始,我们哪知道“反租倒包”的好处,就怕老一辈冒着杀头风险分得的一亩三分地又被充了公。是沈书记你,给我们宣传中央的好政策,打消我们的顾虑;又为我们细算账,用明摆着的收益勾得我们心痒痒。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是最早拥护“反租倒包”的。2006年,他把8亩地流转给了现代养殖场。养殖经验丰富的他被养殖场回聘,每月再拿800元工资。他现在一年赚2万,是过去的5倍。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的儿子严德友也尝足了甜头。他把土地流转给“小岗葡萄示范园”,再反过来承包了200亩葡萄园,收入比过去多10倍。
  现如今,小岗村已有3000多亩土地“反租倒包”。人均纯收入6600元,比2003年多出了4300元,那可是挺厚一叠钞票哩!
  村民们拉呱的时候常议论你,说为什么你沈浩一来,小岗就能大变样呢?当然,大环境好是前提,但你沈浩就是有本事,有头脑,有远见,又对我们巴心巴肝。你先是给小岗“输血”,申请资金给我们修路造房;然后让小岗“造血”,搞招商引资、大棚养殖、生态农业,同样的田地变戏法似的,把泥巴蛋蛋捏成了金娃娃。
  回过头看,你当初能把原地踏步的小岗村带动起来,有多难哪!
  6年前,有些村民还住着茅草屋,一天只吃两顿饭;政府免费给大包干带头人装的电话,因为付不起月租费拆了;村委会账本上,记着3万元的集体欠债……那会儿,村里流行两句话,“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进富裕门”,“小岗村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唉!小岗村不是不想赶“早集”,但总是磕磕绊绊。原因么,各种说法都有,交通不便啦,家族内讧啦,小岗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啦,一人一个主意啦……
  你来当我们的书记,等于接了只烫山芋。你在工作笔记上写:“小岗肯定难搞,不然我来了就没有意义了!既然来了,还后怕吗?要退缩吗?绝不!”看来,你是下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的。
  那从哪里入手呢?你先是组织村干部和大包干带头人到华西、大寨等名村考察,开展“小岗如何发展”的大讨论,再结合专家建议,提出了“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旅游业、办好工业园”的发展目标。
  你是在谋一局棋,一局发展小岗的棋。依法办事、通盘考虑、维护大局的时候,难免触及到个别棋子的利益,你因此遭到过恐吓、殴打。但就算这样,也没有让你退缩。你骨头硬,决心更硬。
  你意识到,大包干当年带给小岗村的发展能量几乎释放完了,市场经济走到今天,必须要在“土地”二字上另做文章。只有重新规划宅基地,才能改善老百姓住房条件,同时腾出更多公共用地,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只有重新整理农田,才能吸引投资,开展规模经营。于是,你带着小岗人开始了集中规划、土地流转等新探索。你敢闯敢干,但也始终坚持两条底线:一是绝不减少耕地面积,二是绝不引进污染项目,因为那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民的安身立命和小岗的可持续发展。
  千斤的担子压在你肩上,你一点一点瘦下去了,我们的腰包一点一点鼓起来了。

  四 家门 从不上锁,一推就开
  灵车一拐弯,到了村部的办公楼。这里,留下了你生前最后一个忙碌的身影。
  你的办公室里,书记助理汪静静又像往常一样,为你擦桌、泡茶、给桌上那盆文竹浇上淘米水。她说:“我老觉得沈书记只是出了趟差,他还会回来的。”
  是的,今天你回来了,回来的是一团骨灰,一个魂灵。
  2009年11月5日,你不还活生生的吗?那天上午,你接待了3批客商,又处理了4起土地流转事务。下午,你说有点累,要回家歇一歇。
  你说的那个家,其实是一间十来平米的小屋:烟灰缸总是满满的;衣服随手乱扔;墙上贴着小岗村村民通讯录、奥运会比赛赛程,还有养殖场猪宝宝的照片;床下搁着六七双鞋,从凉鞋到棉鞋,每一双都沾着泥巴,鞋肚子里塞着穿过的袜子……唉,只有一个男人的“家”哪能像个家呢。你就这么凑合着,在村民马家献家搭伙,有啥吃啥,一个月交600块钱伙食费。
  小屋里的家具很简单,一床一柜一桌一椅,凳子却有好几条,都是长凳。屋里常常挤满了找你办事、找你评理的人,你招呼大伙在长凳上坐下,一桩桩处理起来。小岗有句话:“有困难,找沈浩”,大到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小到锅碗瓢勺,鸡猫猪狗,我们习惯性地想听听你的主意。你不仅不嫌烦,还特有成就感――每次处理完事情,你脸上就会泛出这种神情。
  可以这么说,你是在全天候工作。其他村干部看你太辛苦,趁你出差,给你住处按了扇铁门,想让你少受打扰。你一回来就火了:“乡亲们找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那扇铁门和你家房门一样,从不上锁,一推就开。
  2009年11月6日清晨,村民杜永兰想问你要医疗补贴,她轻轻推门,惊讶地问:“沈书记,你怎么还没起床?”
  她没有想到,她的沈书记,小岗人的沈书记,就这么永远睡过去了。你的右手已经把手机盖推开,但没来得及拨出求救电话。
  那时候,马家献已经做好了粥,备好了你爱吃的腌辣椒。那时候,那辆跟着你一起东奔西跑的车,正等着一向早起的主人发动马达……
  大家不敢相信,铁人一样的你怎么说没就没了呢?直到法医作出“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才有人恍然大悟。
  村党委书记金乔、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等人想起,你前段时间说过“胸口闷得慌”、“年初体检时被查出心脏不正常”。他们让你早确诊早治疗,你总是满不在乎地说:“估计没啥大不了的。小岗事情太多,去医院也静不下心。”大学生村官汪静静现在明白了,为什么近两个月来你突然变得精力不济,吃过午饭就关照她:“有乡亲找我,你先招呼他们喝口水,我歇一会儿,就十分钟。”
 为了小岗,你真是玩了命了。分管招商引资、和你接触较多的副书记赵家龙能讲一大箩筐这样的故事:2008年12月25日清晨到次日凌晨,我们冒雪转战三个市县,谈下好几笔生意,老沈20几个小时没合眼,为了提神,他大口大口抽烟;2009年6月底一个周末,我们去合肥商谈高产水稻示范园项目,谈到夜里12点,他都没时间回家看看爱人,就和我连夜赶回小岗,古人称赞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老沈他这都数不清是“几过家门而不入”了;2009年5月13日,老沈给江苏大学学生作报告,讲到6年来对小岗的付出,他引用了柳永《蝶恋花》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年来,沈书记你从来不歇礼拜天,一年忙到头,年三十才回自己家,年初二又回到小岗。你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给我时间,我就可以……”对小岗,你有太多太多的设想:修一条环村路,建一座蓄水大坝,打造“小岗村”上市公司……如果给你时间,你一定可以。
  心疼的是,你去和时间赛跑的时候,竟拿身体当成了赌注。

  五 乡亲 饥饱冷暖,常挂心间
  灵车停在小岗村的牌楼前,送灵的人们捧着你的骨灰和遗像,沿友谊大道一路东行。
  沈书记,你再看一眼大道两边那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楼房吧,那是你给小岗人谋的福。
  2006年春节,村民徐庆山一家从茅草房搬进楼房,他这才相信,你在半年前许他的承诺是真的。那是个夏天的夜里,天上好像有倒不完的雨水,他的茅草屋四处漏雨,房顶上的泥灰哗啦哗啦往下掉。突然,门外跑来了浑身上下湿淋淋的沈书记你。你一把抢过孩子,招呼还在发愣的徐庆山两口子:“快走!”你带着他们转移。路上,徐庆山问:“沈书记,你的鞋呢?”“刚才走得急,陷泥里了。”等到把他们安顿到村委会,你一字一顿地说:“我给你们盖楼房!”
  你想方设法,四处筹钱,终于让26户危房户搬进了第一批新居。其他村民眼热了:“沈书记,你也得给我们盖。”你点点头,又向上头申请资金,以每户补贴2万元的方式,让家家户户搬进了整齐划一的住宅新区。
  严岗村和石马村,是2008年4月并入小岗的,那里的村民大部分还住着平房,看着村民们巴巴的眼神,你说:“你们放心,严岗、石马、小岗,是一个亲娘养的,我会让你们都住上楼房。”
  大伙儿相信,你的承诺是真的,只是没来得及实现。
  石马村年过半百的特困户殷广勇站在送灵的队伍中。他幼年成孤,早淡忘了失去父母的痛苦,但你的离去,却叫他像失去亲人一样痛断肝肠。他有两个娃娃,一个7岁,一个5岁,还有个痴呆老婆。家里地少,打的粮食不够吃,过的是东家讨点钱、西家讨点米的生活。是沈书记你,在年前给他送去了200块钱和粮油、猪肉等年货,让两个娃娃吃上了一年当中的头一顿肉;是你,给他申请了特困补助,还为两个娃娃联系好了免费入学的小学和幼儿园;是你,时不时带来一串香蕉、一包糖果,分给娃娃吃,说:“别的孩子有零嘴,你的孩子也得有。”5岁的小娃娃剥开糖纸,嘴里蹦出两个词:“沈浩,好人。”
  你走得那么突然,殷广勇得到消息,就像晴天炸了一声雷。他做了一件奢侈的事:向邻居借了20块钱,为你买来鞭炮和纸钱。他下决心:“一年四次,我会带着孩子给沈书记扫墓。我是穷,但我有良心。我说到做到。”
  86岁的邱世兰拄着拐棍,跟着送灵的队伍挪动着。她腿脚不灵,背驼得厉害,全身所有的份量都压在拐棍上。那是你送给大娘的拐棍,她原来那根,用的日子久了,木头糟了,你怕她摔,说:“我下次给您老人家带根新的。”下一次从省城出差后回到小岗,你还真带了来。大娘特喜欢这根又结实又轻便的新拐棍,把它摩挲得油亮亮的。
  村民们涌往友谊大道。过去6年,你为他们救急救穷救病、送钱送粮送福,今天,他们要来送你最后一程。
  人群中,还有那个总在街头游荡痴笑的痴儿小伟。你曾在隆冬季节脱下棉衣,披在他身上,一旁的村干部纳闷:“他是痴呆,不觉得冷,也不知道你对他好。”你摇摇头:“我不用他感激我,我只是怕他冷。”今天,小伟走在送灵的队伍中,不再痴笑,脸上竟是从来没有过的肃穆和悲戚。

  六 红手印 重托如山,不能辜负
  送灵的队伍路过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的家。2008年9月30日,在这位大包干带头人的院子里,视察小岗的胡锦涛总书记曾和村民们相谈甚欢。得知你是大家用红手印留住的干部,总书记连声说好:“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你心里暖融融的。后来,你把那天的留影扩印了,放在小屋的床头;又仔细搓洗了那天穿的土黄色衬衣,破天荒地熨了熨,套个透明袋子,像挂一幅画一样挂在柜门上。你再次穿它,是在总书记视察小岗村一周年的纪念日。
  你看重总书记对你的勉励,也看重那句话本身――“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正是群众的认可,才让你扎根小岗,哪怕是背负着对亲人再多的心债。
  6年前,你把朝夕相处的老娘托付给哥哥照看时,流着泪长跪不起。老娘不识字,但明理,她拽起儿子:“我的乖乖啊,你要听党的话,去了就要把人家的事情办好。”
  你又把刚满10岁的女儿送到老家的中学寄宿。女儿送你新拍的相片,背后写上:“爸爸我爱你……别做贪官。”
  “把事情办好”,“别做贪官”,你对小岗人尽心尽责,没有辜负母亲和女儿的期望。
  可你还是欠她们的,欠的是本该有的天伦之乐。你去小岗后,一个家分成了四个家。妻子一人在合肥,白天忙工作,夜里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心里难过。她软硬兼施想弄你回去,可就是弄不回去。
  你放不下小岗,放不下村民们巴巴的眼神,放不下那一个个红手印。你对亲人能做的,仅仅是弥补。
  有一年夏天,你去萧县看老娘,给老娘梳头,梳着梳着,身子一歪睡着了。老娘摇着芭蕉扇子,嘴里念叨:“乖乖累了,乖乖黑了,乖乖瘦了。”一夜没合眼。每年,你都要给老娘兑换100张面额10元的新票子,老娘喜滋滋地接过,压在枕头底下,儿孙们来拜年,就抽出几张当压岁钱。
  2009年3月7日,女儿过15岁生日,你答应和女儿一起吃午饭,可等你忙完手头的活儿赶到学校,已经是下午13点。女儿正在宿舍的阳台上扒头张望,但当你站到她面前时,她又扭过头不说话。你哄她:“乖女儿别生气了,看爸爸给你露一手!”说完翻起了跟头,几个跟头翻下来,累得气喘吁吁。女儿再也忍不住,扑进你怀里号啕大哭:“爸!我想你呀,就是想你!”你给女儿买了新鞋,39码的,女儿咕嘟着嘴:“爸,我穿36码的。”
  理解也好,埋怨也罢,都是亲人给不完的深情。忽略也好,弥补也罢,都是你还不完的愧疚。别人问你苦不苦,你说:“是吃了不少苦。但一想到能把自己最好的时光献给小岗,实实在在为农民干事,我就觉得,值!”
  你是皖北农村长大的苦孩子,从小没了父亲。看到小岗村的父老乡亲日子越过越红火,你说你高兴得想哭,小岗人享福了,就等于天堂里的父亲享福了。
  小岗村的老人们也拿你当孩子疼。2007年大年三十,邱世兰老人让孙女叫你一起吃年饭。老人拄着那根你送给她的拐棍,为你张罗了一桌子丰盛的鸡鸭鱼肉。她端起酒杯说:“孩子啊,你在这里干得太不容易了。我请你吃这顿饭,是想表达我这个80多岁老太婆的心意。”听了这话,你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了。那天,等你回到合肥自己的家,已是晚上9点。
  妻子和女儿,正守着另一桌已经凉了的年饭。
  热了这头,凉了那头,你心里苦,但还是那个字――值!

  七 墓碑 迎接东方第一缕阳光
  送灵的人们来到了村东头的公墓,你将在这里安息。
  你的骨灰盒被轻轻放进墓室,上面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公墓是2009年2月规划的。美国GLG甜叶菊种苗繁育基地的建设需要流转1000亩农田,这片农田上有204座祖坟。为了支持小岗的长远发展,小岗人大义迁坟。你双手抱拳,给先人们鞠躬:“老祖宗啊,我给您新挑了个好地方,您先过去,等我老了,也埋那里。”
  你才45岁,45岁到老,是段长长的辰光,可你却一步就跨到了尽头。
  你去陪他们了,那是你生前就给自己安排好的归宿。枕着这片热土,你就是先人们的孩子,就是乡亲们的兄弟,就是后人们的先辈。小岗就是你的家乡,你就是小岗的子孙。
  不因血缘,只因比血缘更难得、更珍贵、更牢固、更永恒的情义。
  你的墓前放满了花篮和花圈,晚霞给鲜花镀上金边。村子里,妇人们在喊小孩子回家吃饭。你的墓前,不知什么时候也放上了酒菜,还有你爱吃的腌辣椒。
  天色擦黑,为你守灵的村民们点燃纸钱,为你“送火”。送火是小岗村的习俗,习俗说,亲人过世后头三天,睡在地下还不习惯,想去各家转悠,所以要给他送火,给他指路。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你的墓碑迎着东方,迎着照进小岗村的第一缕阳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