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竟良于1971年12月28日病逝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胡竟良任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处长。为尽早恢复棉花生产,决定从美国引入"岱字棉15"480吨。这批棉种集中在3省6县繁殖,为我国发展"岱字棉"奠定了基础。1952年,他被调任农业部经作局高级农艺师。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南成立了棉花研究所由冯泽芳任所长,胡竟良担任副所长,并在该所连续工作14年,为新中国棉花事业献出了后半生。
胡竟良一直倡导多途径、多方式推广植棉,并推行棉种管理区制度,保证纯种供应,为我国棉花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还注重编著棉产史料,激扬科学技术。1935年,胡竟良"关于棉业的史料"一文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棉花发展史,"新输入我国三种美棉考略"是他在美国学习期间代我国经济委员会批量购买"德字棉531、"斯字棉4号"、"美本胜利棉"时,根据多方收集资料写成的;1941年著的《我国古代植棉考略》介绍了古代植棉技术和选种方法;1947年著《棉桃小史》是对棉籽工业、短绒和籽壳利用的介绍;《中国棉产改进史》是他在棉业史研究上的代表作,1945年出版,这是一部系统记述我国棉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与历史性文献。此外,他还发表一系列有关棉业政论文章,如"原棉改良与棉纺业"、"农业推广的基本问题--整体的管理","论战后复兴中国棉业"、"中国棉产复兴纲领"等。这些著作及论文对中国棉花的推广及生产起了极大的影响。
胡竟良对棉花科学的造诣既深且广,除致力于棉作栽培外,对棉纤维的改良研究也很有专长。1936年,他在美国学习期间写了题为"用纤维排列法对子棉纤维的研究"的硕士论文,提出测定实效长度的简单方法;"棉纤维簇之成因"、"未熟棉籽之研究"、"棉纤维品质的遗传及不同环境影响纤维品质研究"等文章,都是从农业和纺织业角度,针对我国棉纤维改良进行的早期探讨;他在1953年的全国棉花检验会议上提出外棉进口要按照我国标准进行检验,并对纤维、原棉检验技术提出许多修正的建议,得到大会的采纳和表扬。
胡竟良在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工作的十四年内,使棉花研究工作颇多建树,该所育成的"中棉2号"、"中棉3号"、"中棉4号"、"中棉5号",产量均超过当时对照品种"徐州209"和"岱字棉15号";对全国棉种纯度进行的4次大规模考察并提出的改进报告,支持开展黄河流域棉区棉粮两熟套种技术和华北平原灌区成套植棉技术研究,筹建了纤维实验室等,都凝聚了他的心血。
胡竟良献身棉产改进几十年,成绩卓著,为棉花研究所早期业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留下著作7种,论文百余篇,报刊短文演讲百余篇,他有眼光,有造诣,有壮志,为我国棉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我国棉花事业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人才。
胡竟良于1971年12月28日病逝上海。
(孙善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