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
这一天是一九七一年十月五日。当时钟走到将近早晨七点五十分的时候,中国
人民的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一代名净、裘派艺术创始人、中国京剧艺术在二十
世纪发展水平的代表者之一裘盛戎先生走完五十六岁的生命历程,平静地走下了他
人生的大舞台。在他的一生中,从幼年的刻苦学艺到后来的在舞台上的叱咤纵横,
花费了他太多的精力和心血。而他为数以千万计的广大观众带来的,却是难以估量
的对于真善美的感受和巨大的欢乐。在他逝世的时候,他家境贫困,没有给妻子和
子女留下一分钱存款,然而他却把用整个生命精心铸造的卓越的裘派京剧净行表演
艺术留给了国家和人民。
活在世上的人们,当走完各自的生命历程的时候,如果回顾一下他们一生中对
社会的奉献与索取的比例,大概不外乎三种情况:奉献大于索取,奉献与索取持平,
奉献低于索取。那么,裘盛戎的情况如何呢?对此,他的历史已经作出了答案:他
是一个对社会奉献极大,而相对来说得到的酬劳却非常微薄的人。裘盛戎为了把京
剧之美充分展现出来,他勤劳地奋斗了一生,因而他去世的时候显得很平静,内心
坦然而无愧。
裘盛戎所创造的裘派艺术,是众多京剧流派中少数的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这
是因为裘盛戎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有着卓越不凡的性质。正如笔者在一篇题为《裘
艺如龙》的论文中所说过的:“在裘盛戎的艺术风格中,有循规蹈矩,也有前无古
人,有鲜明的人物性格,也有充分的形式美感,有必要的情感体验,也有丰富的艺
术手段,有扣人心弦的真实性,也有高度精炼的艺术性,有刚健苍劲的阳刚之美,
也有柔韧细腻的阴柔之美,有厚重方正,也有灵巧圆通……这些不同的方面和成分
都围绕着塑造角色形象这个中心,以时代所认同的和谐的中和之美为准绳,而辩证
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艺术风格。本文以‘裘艺如龙’为题正是指
此。《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说过这样一段话:‘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
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身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
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是的,龙的美既不同于虎的一味雄壮,
也不同于凤的通体华彩,而是别具一种亦刚亦柔、亦方亦圆、纵横驰骋、独特神奇
的风度。裘派表演风格不正是有这样一种龙之美吗?”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裘盛戎
在塑造或文或武、或老或少、或正或反、或古或今的人物形象时都有突出的建树,
大多取得令人拍案称奇的艺术效果。另外,裘派艺术还有着一种承上启下的意义。
在名气都很大的京剧名家中,观众群的大小则并不相同。在裘盛戎表演艺术中既保
留了传统艺术的精粹,又包含了体现新的时代的审美情趣的成功的开拓。因而,裘
派艺术不仅能获得老观众的喜爱,也能得到新观众的青睐,从而有一个特别广大的
观众群。在裘先生逝世后的二十多年中,出现了“十净九裘”的现象,应该说这种
局面的形成正是裘派艺术具有这些优势的必然结果。
在裘盛戎逝世的那天早晨,他的弟子夏韵龙在家给师父做好早点拿到医院时,
他看到方荣翔正在楼梯口站着呢。他一看荣翔没在病房陪着师父,却站在这里,心
里就感到有些异样。果然他听到方荣翔悲伤地对他说:“咱师父没有了。”当他走
进病房里,看到裘先生的脸上平静而无痛苦的表情,只是眼睛还睁着,似乎在期盼
着什么。
裘盛戎在期盼什么呢?他期盼着“文革”这场动乱能够像风吹云散那样早日收
场。他期盼着作为国之瑰宝的京剧艺术还能够像以往那样真正按照“三并举”的方
针健康地发展下去。他期盼着在“文革”中被颠倒了的是非再颠倒过来。他期盼着
一个公正、安定、繁荣、幸福的历史新时期的到来。我们这样说并非毫无根据的臆
测,早在裘盛戎患病之前,他就针对“文革”时期的动乱形势,与北京京剧团的一
位老同志张仲杰意味深长他说过这样一句心里话:“老这样下去?!”张仲杰与裘
盛戎共事多年,早就习惯了他的这种“就这么一句、半句”的说话方式,深知他的
这句话的分量,并从中受到鼓舞。在“四人帮”拼命鼓吹“文革”的“大好形势”
和动不动整人致死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大艺术家裘盛戎却喊出了“老这样下去?!”
这句力重千钧的话语。“老这样下去?!”——这是对“文革”正确性的怀疑与否
定;“老这样下去?!”——这是对京剧艺术必然冲出只搞几个“样板戏”的死胡
同,重新走上康庄大道的渴望和预言;“老这样下去?”——这是对国家必然走向
光明前途的明确表示;“老这样下去?!”——这是对人民幸福、春回大地的强有
力的呼唤和期盼。裘盛戎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四人帮”的垮台和拨乱反正的实现,
但是他却凭着一个正直而善良的人的经验与直感,感觉到了那个使人扬眉吐气的日
子终有一天是必定要到来的。
亲属和弟子们为裘盛戎整容更衣,悲痛地默默地为他办理了后事。这个在大庭
广众之中,在琴声、歌声、锣鼓声、掌声、彩声中生活了一辈子的著名艺术家,在
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却显得是太冷清、太寂静了,甚至连一则新闻简讯也没有。
他就像一抹白云飘向遥远的天空,一粒石子沉入深深的海底那样消失了。这其实不
是某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一个不仅不尊重艺术和艺术家,反而毁灭艺
术和迫害艺术家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悲剧。
正如裘盛戎所预感到的那样,那个叫作“文革”的反常历史时期真的没有“老
这样下去”,而他所期盼的天晴气朗、欣欣向荣的形势也早已成为现实。从裘盛戎
逝世至今,又有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过去了。令人惊奇不已的是,中国人民对
于裘盛戎先生及其裘派艺术的热爱与理解,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趋淡化,
而且变得更加深入和更加强化。裘盛戎的代表作及其裘派表演艺术永载史册,成了
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和瑰宝。把扎实的继承传统与大胆的艺术创新辩证地结合起
来的裘盛戎式的艺术创造精神,也已成为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当代艺苑才俊的精神财
富。
裘盛戎作为一个演员,在他的一生中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汗,受过多少委屈,
走过几许弯路,享过多少福,得到过多少成功的欢乐,这一切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他说的最清楚吧,我们只能知其大概,而难以尽记其详。
然而,历史却对自己所孕育的这位艺术家的一切了如指掌,从而给了他应得的回报。
他的业绩和影响,使他无愧于京剧泰斗的称号。裘盛戎这个光辉的名字,对于京剧
的后来人来说,将永远意味着成功的艺术创造和真正的艺术魅力。
--------
泉石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