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
父亲 女儿
人世间最神秘的一对!
“父亲”是女儿心底最挚爱的情人!
“女儿”是父亲最疼爱的小棉袄!
记得幼儿时期,父亲是女儿的天,是女儿的一切,坐在他伟岸的肩头骑“大马”,拧着他的大耳朵听“收音机”,从他那里能感知无穷无尽的知识,女儿形影不离地黏着她崇敬的父亲……
后来,父亲工作忙了,女儿也逐渐长大了,父女俩不再亲密无间,父亲对女儿的爱没变,但却把全部的时间投入了工作,女儿也逐渐疏远了父亲,美好的记忆与现实形成落差,女儿有失望、有怨意、有隔阂……
时间过得很快,父女俩各在各的城市忙于自己的工作、学习,相隔千里,只有偶尔的一通电话作为牵系,但对着话筒几乎没有了话题,甚至会尴尬地无言以对。
再后来,父亲突然病了,很严重,因此,父女俩又重逢到了一起,天天一起,但不是相聚的愉快,而是女儿每天看着父亲受病痛折磨的痛心。病魔还是无情地带走了父亲,这给女儿内心造成沉重的打击,这对神秘的关系化为了青烟,一切都成了回忆……
一提到父亲,我就泪如雨下,父亲已经离开我十一年了,伴着深深的思念,循着已逝的时光,怀着满满的悔意,慢慢拉开记忆的窗帘。
父亲出生在山西吕梁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刻苦学习,师范毕业后远离家乡选择支边支教,作为北方人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但是父亲毅然决然迈出了这一步。1976年父亲只身来到西藏昌都支教,在类乌齐县从基层的一名老师做起。经过不懈努力,成为西藏最年轻的县委书记。西藏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差,工作、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下乡不通车,只有骑马,有一次因为马受惊,父亲摔在一块大石头上,浑身多处受伤,连坐都不能坐。作为县委书记,父亲一心为民所想、为民所急、为民办事,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工作忙起来一日三餐经常不按时吃,宿舍里的方便面堆积如山,下乡途中吃糌粑吃积雪,造成严重的胃炎,胃药不离身。
父亲后来调到昌都教育局,以他曾经是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又回到教育的前线,更加热爱,更加投入,把压力化为动力,带着一腔热情走遍了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学点,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昌都教育事业办实事、解难事。记得我当时读初中,虽然和父亲住在一起,但几乎见不到他,他总是早出晚归。当时我正好读了朱自清的《背影》,让我深有感触,父亲疲惫的背景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每每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就已经让我泪眼朦胧,多希望父亲还是当年那个活力四射,整天把我举高高的父亲,不要那么忙,不要开会、下乡、出差,能多陪陪我和妈妈该多好,可一切都不是我想的那样,他在工作和家庭之间选择了工作。我经常赌气,连他下乡送上一句“一路平安”都不说。他走就走,回就回,我只沉浸在自己任性的小情绪里。压根没有领悟到这是作为共产党员的他视岗位如生命的责任意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知艰难不畏难的使命担当。
后因组织安排,父亲离开钟爱的教育事业调到文化局,父亲真的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父亲开始钻研民族文化内涵,查阅书籍,看各类表演,做调研,记笔记,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父亲离世后,我翻看厚厚的笔记本看出父亲的用心和坚韧。也是从父亲的勤学善思中我开始喜欢上西藏地域文化。父亲只要有空,每天必看新闻,从中央新闻联播,到西藏自治区新闻,到昌都新闻,一个不落的关注、学习。另外就是爱关注文化类节目,在耳濡目染中我将此习惯传承下来,成了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2年,我师范毕业,本来已经应聘到内地的一所名校,但是父亲让我回到西藏像他一样援藏,所以我在昌都成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很自豪能和父亲当初一样,我还积极主动申请入党,要向父亲看齐。同年,父亲调到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当时母亲在我和父亲之间选择留在昌都陪我。父亲一个人在新的岗位上一如既往地辛勤奔劳,本来就聚少离多的一家三口就更难团聚了,父亲每日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们母女俩只能在电话里听到父亲报喜不报忧的点滴,身体有恙也坚持下乡调研,出差学习,本来身体就不好的他每况愈下,最后终于垮掉了。他腿疼得彻夜难眠都没有去仔细做检查,只是抽空在医院理疗了几次,日渐消瘦、反复发烧都是癌细胞转移到骨头的症状,当时的他有非常人的毅力,仍然坚持工作。后来诊断出肺癌后,进行化疗,放疗,剃光了头发,用上了拐杖。症状好转后他还很乐观地调侃自己说光头好,不用梳头了。而后又回到了单位。
因癌细胞扩散再次入院,进行了开颅手术后,父亲已经认不出我和母亲,在他弥留之际他却说出了“大家都到齐了,我们开始开会”这句话,他的心依然扑在工作上。在诊断出病因不到半年时间就离开了我们,父亲的突然离世给我和母亲带来无限的伤痛。历时三十余载,父亲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受到了西藏各族儿女的好评,遗憾的是他没能继续在这片他钟爱的热土上发光发热,生命定格在了54岁。他的一生,好了别人亏了自己,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从小勤俭节约,勤劳勇敢的老传统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世对我的教育,历历在目,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根,凡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听党话跟党走,我也没有辜负他的教诲,在平凡的讲台上默默付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父亲离开我后,思之更是两眼泪,这是我对父亲愧疚的泪水,我还没来得及尽过一点孝,父亲就走了。远在山西老家的爷爷年岁已高,承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全家人都一直不敢告知实情,接下来的日子我替父亲给爷爷尽孝。我理解父亲了,我爱他,并写出此文来祭奠父亲,愿父亲在天堂没有病痛,好好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