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能力最强的皇帝—宋孝宗
赵昚被养在宫中将尽20年,却一直未被确定太子的名份。主要原因有3。首先就是高宗还是抱有幻想,想自己争取再生个儿子出来。其次秦桧的强烈反对。再次是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琢。直到韦太后死去。高宗使出了最后一招,给两位准继承人每人送去美女10名,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经过检查,发现给赵琢的那10个都已经不是处女,而给赵昚的那10个依旧都是完璧(赵昚是听从了史浩的意见)于是,确立了赵昚的皇太子地位。
2年后,金海陵王南侵,高宗又准备下海逃命,皇太子赵昚上书,要求自己率兵迎敌。事先不知情的史浩知道后大惊,知道赵昚犯了大忌,赶快让皇太子上书谢罪,并要求随皇帝一起出征。金兵退走后。高宗决定禅位给赵昚,自己退居太上皇。
36岁的孝宗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他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在军事上,1严肃军纪2培养军事人才3提高军队战斗力在孝宗派遣使者,想通过外交努力收回河南地,改变不平等地位失败后。孝宗在经过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后,决定北伐。张浚坐镇扬州。20多年前的张浚也是负责对金作战的全局筹划工作,当时他手下的将领有岳飞,韩世忠,刘琦这样的名将。而20多年后,当年意气风发的张浚也老了,手下的将领也只有李显忠和邹宏渊了。宋军初战告捷,收复了灵州和宿州。但金国很快在河南调集了兵力,反攻。因为李邹不和,宿州失守,接着宋军又在符离溃败,北伐失败。主和派看到战争失败,又重开求和论调,于是主和派开始占上风。主战派不甘妥协,坚决作战。孝宗试探了金国的议和条件,觉得太苛刻,不能接受。但此时,宋在北伐失败后,已无力再打下去了。金又乘机继续进攻宋,宋岌岌可危。最后,孝宗答应了金国稍做退让的议和条件,就是将完颜亮入侵后,宋收复的唐,邓,海,泗四州还给金国。改宋对金称臣为叔侄之国,将岁贡改为岁币,数量比以前减少20万。将秦,商二州的土地割让给金。
此时的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于是政府加重税,又使农民造反。一批支持孝宗恢复的老臣相继去世,又使其辅弼无人。而且他的生母,皇后,太子都相继谢世,家庭生活也不幸福。孝宗虽然被迫向金屈服,但无时无刻不想着恢复。但张浚,陈康伯死后,却没有符合孝宗自己意图的人当宰相。最后选用了陈俊卿和虞允文,但他俩虽然都是主战派但却不和。最后陈去职。而且孝宗重用自己当皇子的旧人,龙大渊和曾觌。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这两个小人,以善于察言观色,讨得皇帝欢心,人品都不佳。最后孝宗被迫,把他俩外放出去。
孝宗为了恢复,首先从整顿内政入手,安定民心,改变以往赈灾方式,就是社仓法。又改变盐钞,将官府拖欠盐商的钱还给盐商,又放宽了盐的专卖。孝宗又取消了很多加耗。大力削减冗官,又严格控制萌补任子,以前不加考核的官员儿子即可当官的情况没有了。对官吏还经常考察实际才能,不合格的都予以革职。
改革财政,增加纸币,出售官田。
在军事上,整军兴武,孝宗在五年间,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的军队战力有很大的提高。又先后派遣使臣范成大和赵雄,出使金国。首先是要回河南,其次是改变宋朝皇帝接受金国使臣递交国书时,亲自下殿去取的礼仪。这两条都遭到了金世宗的拒绝。在孝宗想和平达到目的未能实现后,只好寄托于武力解决了,于是又开始整军备战。他准备让虞允文率一军从川陕主攻,自己亲领一军在淮南出师,兵分两路伐金。正当他等待虞允文的消息时,虞允文却在四川病死。致使孝宗的计划成为泡影。
虞允文的死,对孝宗打击很大。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北伐了。为政求稳,渐趋于保守。对与金的礼节问题也不再强求力争。将全部精力全都转移到内政建设上。可能他想将这个任务(恢复)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吧。太上皇高宗病死后,孝宗也倦政了,两年后传位光宗。在当了5年太上皇之后,孝宗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