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向忱看戏“来去无踪”
5月15日,《一张有关车向忱的珍贵照片》一文发表,记者当天便接到了读者李春普的电话。他向记者展示了车向忱写于1963年的一封亲笔信,并且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1963年,李春普27岁,在沈阳市红光评剧团担任团长。当时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但文艺演出却常年不断。红光评剧团连续推出《在烈火中永生》、《夺印》等优秀现代剧目,尤其根据越剧改编的现代戏《杨立贝告状》,连续演出230多场,观众达到25万人次。当时主管文化和教育工作的辽宁省副省长车向忱听说后,托人捎口信给剧团,表示要来看戏。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全团上下都很受鼓舞。”李春普回忆说,“大家都知道车老不仅是我们省的副省长,而且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所以都很敬重他,决心以最好的演出向他汇报。”
车向忱看戏的日子定在了一月中旬的一天,是在位于太原街的文艺剧场,演出的是新编历史喜剧《花打朝》。为了迎接车老,剧团特意在前排中间座位留了几张招待票,并且剧团的几个领导同志一直守候在剧场门前,可是,开场锣鼓敲响了,舞台大幕已经拉开,车老却没有出现。
“等了许久之后,我们认定车老不能来了,一方面觉得扫兴,另一方面又很疑惑,作风一向严谨的车老怎么能失约呢?”直至第二天他收到了一位叫孙炳然(他是一个小学老师,与车向忱交往较多)的人带来的一封信才知道了真实情况。原来,车向忱不仅来看戏了,而且还到后台走了一圈,悄悄进行了观察,只是没有通知剧团。车向忱在信中向李春普表示了歉意,因为他和司机是购票进场看的戏,没有打招呼,让大家久等了。车向忱对红光评剧团的演出表示满意,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车向忱在信里还邀请李春普列席几天后召开的省政协会议,并随信带来了入场证和胸签,只是,李春普因故脱不开身,没能到场,至今引为憾事。
“40多年后再来看这件事,不能怪车老,主要是我们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眼睛一直盯着那些前呼后拥、西服革履、很有派头的人,结果忽视了着装朴素的车老。”李春普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