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承创立国立师范学院的艰苦岁月
1938年,在艰苦险恶的岁月里,廖世承先生创办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师范学院。在那烽火连天,日寇横行,民不聊生的日子里,湖南蓝田是一座小山镇,交通极为不便,既无校舍,又无设备,更缺师资,条件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廖院长及其师生们以其非凡的创举,赤手空拳办起一所巍巍高等学府,真是中国办学史上的奇迹。
薛炽涛先生在其《怀念廖世承先生》写道:“ 1938年冬,抗日战争兴起,他毅然接受教育部的聘请,离别了病榻上的老父和弱幼的妻儿赴湖南蓝田筹设国立师范学院,为培养抗战建国的人才而奋斗。当时沿海许多地方被日寇封锁,内地时遭敌机轰炸,廖先生率领了几个办事人员绕道广东、广西,经历了许多险境才 到达蓝田。到达蓝田时一无所有,廖先生依靠当地群众,借用居民住宅(李园),又在毗连的山坡上兴建了几幢土楼房作为师院校舍。蓝田地处偏僻山区,与外界交通非常不便,聘请教师,运输藏书、仪器以及购办各项教学设备都是极为艰难的。由于廖先生的精心筹划,艰苦奋斗,在少数筹办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协助下,终于把初具规模的师院建立起来了。 当时的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都很艰苦,睡的是临时搭配的板床、竹榻,晚上教师和同学都在桐油灯下面备课、改卷和复习,白天上课时还要经常躲警报……”
原湖南省第一师范离休教师黄季顺在其《廖茂如师轶事数则》写道: “茂如(廖世承,字茂如)师律己严,待人宽,处事精明细致。1945年1月28日,我和茂如师离开溆浦一道赴重庆。抵沅陵,遇大雪,川湘公路经过的矮寨,马路积雪盈尺,汽车不能通过,只得停下来。沅陵所有旅馆均客满,在沅陵贞德女子学校任教的国立师范学院的毕业同学龙承基、肖兰贞夫妇接我们入住他们的学校。这所女子学校系基督教会所办,男客不许入居校内,就在学校传达室侧边的会客室设两个临时床,茂如师和我各占一个。床是对面开的,两床之间,烧盆白炭火取暖。我们从早到晚生活在一起,历时半个月,一日三餐上饭馆,过春节的几天, 饭馆不营业,我们就在睡房里的火盆上用罐子煮面粉团团吃。茂如师对我几乎无所不谈:政界中的尔虞我诈,学院里的党派、特务的秘密,乃至他年轻时期的学生生活都谈到了……他老还说自己在美国留学期间,‘西装穿的笔挺,哪象今天这样’。的确,我所见到的茂如师,平日老是着的一件蓝布长衫,严冬季节,也只穿件薄薄的丝棉袍子。他老爱在饭前喝杯酒,还不一定要下酒的东西,酒量不大,微醉即止。有时,他老的谈吐中带点幽默,却从不开玩笑。他老每天必写日记……他老写日记也和他老平日写文章、写信一样,一律楷书,而且一丝不苟。在他老的书写中,从来不见草体字,行体字也极少有…… 在沅陵汽车站,两个国民党军警检查旅客行李。我带的东西,他们望了望就放走了。茂如师摆出‘本院长奉蒋委员长电召赴重庆参加全国知识青年从军会议……’盖有‘国立师范学院关防’的证件,他们却不看一眼,偏偏将他老的行李箱翻得乱七八糟,他老当时气得脸色铁青,终于忍耐着没有当场发火。”
原为国立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工友,现系湖南师大退休干部李锡应在《我在廖世承院长身边工作的回忆》一文提到:“廖院长生活非常俭朴,他在蓝田时,住在李园一间简陋的平房里,面积不过10多平方, 光线也不太好。房里只有两个书架,堆满了书籍,另外有个大皮箱装点换洗衣服。本来给他 配有专用轿子。但他外出很少坐轿。廖院长提倡勤俭办学,事事精打细算。不管开什么会,总是一杯白开水,尽管与会者都是一些专家学者。冬天嘱我烧几盆山区里的木炭火,温暖如春。夏天就靠山沟里的悠风清凉,廖院长用一张纸都很爱惜,他发出去的信,大都是利用旧信封,有的还翻了两次,我也为他翻了不少旧信封……有时下班铃响了好久他还没有走……全院师生员工对他很尊敬。即使在路上碰见,也都是互致以礼。他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学校创办仅几年,规模设备逐步改善,师生员工不断扩大,山城里一片读书声。长沙大火后,日寇进攻危及邵阳,此时山城里也兵荒马乱,人心惶惶。在日寇飞机大炮的威协下,1944年又是他率领全体师生员工将学校搬迁至湘西的溆浦,在搬迁过程中,师生员工,同甘共苦,团结互助,翻山越岭,负书担囊,历尽艰辛,逃难湘西,从一个山城搬到另外一个山城,过着一边逃难,一边读书的流亡生活。国立师范学院建立之初有国文、英语、教育、史地、数学、化及公民训育七个系,后又建立若干修科和训练班,至1943年,全院共有7系4科3班;院本部有学生770余人。经由他的不懈努力,学院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一所有影响的高等师范学校。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