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刘先志竟然是克虏伯的副总设计师
1906年4月11日 生于今山东省高密市。
1926—1930年 北京燕京大学数学系学习,1930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4—1939年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1939年毕业,获特许工程师学位,并留校任教。
1945年 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数理系,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46—1951年 先后任上海工务局正工程师,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教务长,无锡开源机械厂(现无锡机床厂)设计部主任。
1952年— 任山东工学院(1983年改名山东工业大学)教授;1952至1959年 任教务长;1959至1972年任副院长。
1955—1958年 任山东省工业厅副厅长。
1957年— 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1977—1988年 任山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
1979—1984年 任山东省副省长。
1990年5月20日 逝世于济南市。
刘先志,字士心,1906年4月11日出生于今山东省高密市一个农民家庭里。幼年时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曾提出改造石磨磨轴几何形状的建议,并取得良好效果,因而受到农民和行家的称赞。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鉴于当时国家工业落后,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他决,心改学工程科学。为此,他去山东大学工学院旁听了有关课程,并于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德,赴柏林工业大学就读机械工程。1939年毕业,获特许工程师学位,并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他还选学了电机工程,又在哥廷根大学理学院选学了力学,并于1945年毕业,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他在哥廷根大学遇到了著名的科学大师、流体力学家L.普朗特(Prandtl)教授。他的学位论文起初没敢递交给这位国际上声望很高的教授,后来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之下,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送交给这位名教授。三天后,普朗特教授找到他说:“我收你做学生。”并亲自主持了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由于受普朗特教授的影响,他对多种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了多门课程,并参加了教学与科研实践,这为他以后在多种学科领域中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养成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瑞士等国有关厂校高薪聘请他,他都谢绝了。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要回到我的祖国去!”1946年6月,他毅然踏上了回国的征途。回国后,他先应聘于上海工务局任正工程师,后应聘于同济大学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先志继续在同济大学任教。1950年,他被同济大学师生推选为教务长,事无巨细,都一一过问,在搞好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他还亲自为学生讲授5门课程,把一腔热情完全倾注到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之上。
在同济大学任教的同时,刘先志还兼任了无锡开源机械厂(现无锡机床厂)设计部主任的职务。1951年,山东工学院院长派人去请他回山东办学,并交代说:“学校交给他办,我做他的后勤,需要人、钱、设备,向我要;对他的要求就是一条,培养的人才要像他那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刘先志深知,要在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上建设好祖国,必须大量培养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知识的人才。他主张:办工科院校,学校旁边就应该是工厂,学校设计的就是工厂生产的产品,工厂就是学校实习和生产的基地。回山东正可以实现他的学校与工厂相结合、培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建设人才的夙愿,他欣然同意山东工学院院长的聘请,并于1952年春赴任。遗憾的是这时老院长已经调离该校了。
刘先志先后任山东工学院教授、教务长、副院长。在3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他除忙于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外,主要在培养人才和科研方面辛勤耕耘、忘我工作,贡献着他的知识和才干。他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除了亲自给学生讲课外,还给有关教师讲课,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1957年,他举办首届全国机械振动学讲习班,为我国振动力学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奠定了基础。在指导力学研究室科研工作中,他言传身教,特别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科研要为生产服务。他多次深入厂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并从中提炼出科研课题,经过研究,找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产。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身处逆境时,也仍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就是在他八旬以后的有生几年里,他也没有停止过科学研究工作,且还为自己订了个10年计划。他一生在多种学科领域内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刘先志还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加人民政权的建设,他先后担任过山东省工业厅副厅长、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他曾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他还积极参加学会和学报工作,曾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以及担任《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编委。
珍宝岛事件后的秘闻 ---记火炮专家刘先志
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的战斗震惊了整个世界,前苏军以先进的坦克,横行霸道,我军的各种口径反坦克炮,都无法对这种T62坦克构成威胁。在几位老帅的干预下,研制新型穿甲弹、破甲弹的任务就落在了某军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肩上。但要求穿甲弹、破甲弹击穿不同厚度的钢板,初速应该是多少?炮弹接触钢板时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又应该是多少?科研人员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没有准确的数据,研究就无法进行下去。幸运的是得到了计算这个课题的一个方程式。这道方程式谁也不会解,我国刚刚研制的计算机更不可能输入解这种方程式的程序。
叶剑英元帅知悉后,他指出一定要加速研制出新型穿甲弹、破甲弹,并提出山东某大学一位名叫刘先志的火炮专家,可向他讨教。此时的刘先志,正被管制劳动,除了一大堆的历史问题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当年刘先志曾主持过希特勒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火炮设计。两位奉命到山东的军人知悉这一切后,不禁犯难:解这道方程式关系我军科研的动向,这可是绝密中的绝密啊!怎么办?两位军人商量许久,最后决定,只让刘先志解方程式,别的一字不漏。
第一次见面是在学校的菜园里,两名军人拿出了那个方程式说:“我们是搞教育的,碰到一个难题,希望你能帮助解出来。”刘先生老人扫了那个方程式两眼,闭目沉思了一会儿,问:“这方程式是干什么用的?”年长的军人说:“当然是教学用的。”“教学根本用不上这种东西,你们拿走吧!”老人冷冷地将纸片塞到他们手中,重新摸起了锄把。“你,你怎么这种态度?”老人冷瞟了他们一眼:“既然不相信我,还找我干什么?”
几天以后,两位军人又来了。这次他们穿着军装,拎着两兜营养品,背着校领导,直接摸进老人的家门。
两位军人满带歉意地说:“首长批评我们了,以前我们不知道……我们以为……”刘先志拦住说:“别说了,都是我不对,我怕你们不来了,那可要误了国家大事……瞧,我已经算出来了,你们需要的几个数据都在这里。”老人从床底下拿出一叠纸,纸上标满各种方程式和最后的数据。
年长的军人惊疑地问:“您真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研究破甲弹、穿甲弹,打坦克用的。”刘先志说完,顽皮地挤了挤眼睛。
“简直神了,老先生,没有方程式,您怎么算出这些数的?”另一名军人叹服地说。老先生敲敲脑袋:“我这手脚不利索,可这儿还灵光。”不久,新研制的破甲弹和穿甲弹,把近25厘米厚的钢板打得弹痕累累、炸得坑坑洼洼。
前苏军高级军事会议上,被苏联“宇宙”号卫星拍摄的一摞照片,摊放在会议桌上。元帅、将军们依次看过照片后,都脸色阴沉,默然不语。崔可夫元帅捏着一张照片,仔细看了许久,才叹息着说:“我想到一个人,他叫刘先志。以前,我以为他死了;可现在,我敢说,他肯定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