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17045
本馆由[ ~9xii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张世功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0-09-20 09:14:29      发布人: ~9xii

天山网讯(记者雷光摄影报道)张世功已经离开我们十几年了。他的一生,特别是在新疆战斗的几十年中,富有感召力和震撼力的故事太多太多,无法一一枚举,现仅从我的记忆中摘取几个难忘的片段,奉献给读者。

1965年,张世功学习时的情景

转业地方无怨无悔

1949年8月下旬,西北战场上的决定性大会战——兰州战役胜利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总司令的率领下,进军甘肃河西走廊,大军云集酒泉、张掖等地,直叩新疆大门。

新疆国民党军政当局在陶峙岳将军、包尔汉主席的领导下,深明大义,宣布和平起义,欢迎解放军进军新疆。

原隶属第二兵团的六军划归一兵团王震将军领导,同二军一起担负进军新疆保卫边疆的任务。二军进驻南疆,六军进驻北疆,六军十六师驻守在新疆与关内连通的咽喉要道——哈密地区。六军十七师进驻迪化(今乌鲁木齐),成为卫戍部队,组建迪化警备司令部,负责迪化的警卫治安责任。

1949年12月前后,六军十七师全部抵达迪化,他们放下背包立即投身到拉运片石,修、扩建和平渠,准备来年大生产的建设工作之中。当部队上上下下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备耕活动时,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六军党委传达中央指示,组建党的地方工作委员会。

六军军部负责组建迪化区党委和迪化市委,十七师负责组建迪化地方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迪化地方工作委员会由十七师党委组建而成,组织决定由时任十七师党委委员、师副政委的张世功担任迪化地委副书记并主持日常工作。

迪化地委的办公地点被设置在迪化市建国路七号,原国民党时期的社会服务处的几处平房院内。迪化地方工作委员会于1950年4月份开始办公。

开展地方工作,首要任务是建党建政,而建立党政机构需要大批干部。但是受盛世才屠杀破坏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新疆地下党基础薄弱,如果按照惯常思维,大批干部需从关内调派,不仅路途遥远,费时费力,而且远水解不了近渴。

张世功向十七师党委申请,抽调军队干部组成工作队来地方工作。先后从十七师师直及各团抽调近百名排以上干部,分配到当时迪化专区的十二个县担任县委书记、副书记、县长、副县长、各县区的区委书记、区长等职务,搭建了迪化专区各县、党委政府政权的基本框架。

在干部选配中,张世功和迪化地委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及统战政策,尽量选择任用各少数民族的代表人士。从当地少数民族干部中选配原三区民族军司拉吉丁(维吾尔族)任吐鲁番县县长,翟宜迪(维吾尔族)任鄯善县县长,冶成林(回族)任米泉县干部,同时任命哈萨克族郡王之妻哈德万为迪化专区专员,起义的原省府官员郭德(回族)为副专员。

1950年夏,因充实干部队伍的工作需要,迪化地委决定开办地方干部训练班。首期招收了迪化一中高初中学生共计一百多人,在经过为期三个多月的革命人生观和党的政策学习后,分配到全专区十二个县的各机关区乡工作,给基层组织增添了一批文化素养高、朝气蓬勃、革命干劲充足的新鲜血液。

严守政策重视调研

1952年秋,根据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的总体部署,全疆准备试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改革的群众运动。

迪化地委在张世功的领导下,根据上级的安排,在农村减租反霸运动的基础上,积极试行土地改革。决定在南北疆分别选一个试点,积累经验。南疆点选在鄯善县鲁克沁区的大浪坎乡,由张世功亲自挂帅带队前往。北疆点选在迪化县安宁渠乡,由迪化专区副专员诸南声带队。

9月份,南疆点工作队进驻大浪坎乡,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成分。当进行到第二阶段时,已是12月份。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秘书长杨克同志检查工作时,请张世功分赴各县检查指导。当时,张世功尚未配专职秘书。组织上指派我随行,主要责任是做记录和整理材料。警卫员方玉星同志负责张世功的生活起居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我们乘坐缴获的国民党军的吉普车,北上阜康、乾德、木垒、孚远、奇台等县的第一期土改乡。当时阜康、孚远、奇台县土改乡上正在划阶级成分,有的要在县土改委员会审批阶级成分,由于政策宣传不够深入,群众情绪掌握不当,一些群众出于对地主恶行的仇恨,发生了部分地区对地主乱斗乱抓的过激行为。有的甚至提出杀几个地主来发动群众的主张。张世功对各县领导和土改工作队队员们耐心解释和开导,指出严格坚决执行政策的必要性和少数民族地区执行政策更要慎重的重要性,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教育干部群众,严肃政策观念。并就此事发出通报,告诫其它县区引起注意,防止乱斗乱抓事件再次发生,使土地改革运动稳步健康发展。

    1960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视察伊犁,时任伊犁区党委书记的张世功随行陪同,与各族干部群众合影留念。

身先士卒为人师表

建国初期,乌鲁木齐市的平房大多为草泥覆盖的屋顶,每隔三四年需要更换一次,否则不是漏雨就是因泥太厚而不堪负重影响房子安全。

鉴于迪化地委机关办公用房已多年未修葺,受经费限制,1951年夏,迪化地委发出号召,动员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修整办公用房。当张世功回到机关,看到同志们热火朝天地干着泥浆活时,再也按捺不住,和当年在延安大生产运动时一样,立刻脱掉外衣,挽起长裤,冲上房顶参加到提运泥兜的劳动当中。同志们都劝年过半百的他下去休息,可他就是不听劝阻。

戎马生涯三次负伤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总司令的率领下,横扫西北,大军云集西北重镇兰州郊外,准备进行一场兰州决战,以完成解放大西北的历史任务。当时,隶属第二兵团的六军十六、十七两个师接受到的战斗任务是攻占兰州城南号称“天然屏障”营盘岭。

营盘岭是西北王马步芳所辖军队妄图保卫兰州,在兰州南皋兰山一线布防的三大主阵地之一。攻上山去,兰州城就在脚下,一览无余,由于地势险要,马步芳、马继缓父子俩派其主力师——二四八师严加驻守。

在马家军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阵地前,我军官兵上下一心,发起进攻,在战役前夕,张世功负了伤。

那是1949年8月20日,兰州战役发起总攻击的前一天,十七师师长程悦长、副师长袁学凯、师政治部主任张世功,主攻部队十七师五十团团长刘光汉接受了彭总司令攻占营盘岭阵地的命令。为弄清敌情,他们亲自前往前沿阵地观察地形,选择攻击线路,当他们来到阵地前,用望远境观察时,不幸被敌人发现,敌人打来一发重迫击炮弹,张世功的警卫员张九如听到炮弹临近时的呼啸声,当机立断用身体扑倒在张世功身上。只听得轰隆一声炮弹爆炸,掀起的沙土覆盖在每个人身上。过后,张九如发现张世功的军裤被炸烂,腿上渗出了血迹。我们赶去看望,他谈起在长征途中两次负伤的经历,一次在大腿上,一次是右手掌上,张世功说,当时医疗条件那么差都过来了,现在医疗条件好多了,过不了多久就会好的。

刻苦学习秉灯夜读

张世功青年时在家乡仅读过几年私塾。参加革命后,他经过刻苦学习,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长征中曾任四方面军某团部侦察参谋,团部技术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某团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从团政委升任师政治部主任和师副政委,接触了大量的文件、电报、报告,在工作中,他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解放后转业地方,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发生极大的变化。他深感自己文化底蕴不足,工作吃力。离开岗位上党校学习固然很好,但工作离不开,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自学提高。他秉灯夜读,刻苦自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50年代初,迪化地委的办公室都是平房,我所在的宣传部办公室兼宿舍的大门,正好对着张世功办公室的窗子,中间有个十来平方米的小院落。当时我们都是单身,进进出出总见他在读书、看文件和报纸。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夜晚我们一觉睡醒,起来上厕所时已是凌晨一两点钟,还见他在灯下读书。

古人云:天道酬勤,正是这种勤于学习的作风,使他的文化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当时,机关编制精练,没有给他配备专职秘书,大小会议的讲话,他都自己亲自动手准备,写提纲,发言过后根据记录,整理成文或上报或存档。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任伊犁区党委第一书记后,他才有专职秘书协助,但是一些重要讲话、报告,还是自己书写提纲或口述提要,由秘书起草,他过目修改后定稿,决不马虎敷衍。

魂牵梦萦铭记新疆

1981年,作为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协主席,张世功主动提出离职休养,新华社为此发布新闻,称赞张世功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作出了表率。

由于青年时代就参加红军,转战南北,久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提出回湖北老家养老的想法。经组织联系,安排他在武汉市近邻的黄石市青山湖干休所休养。1982年,张世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为之战斗工作多年的第二故乡——新疆。

1983年6月,我趁到武汉开会之机,专程前往黄石看望他。见面后张世功十分高兴,谈起离开新疆的生活,他说湖北老家气候温和,一年四季蔬菜常青,生活比较舒适。只是他对新疆的儿孙、亲人、战友、故交的思念之情无法释怀,成为今生最大的憾事。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不是梦到伊犁就是梦到乌鲁木齐的人和事,真后悔走这么远,空怀思念之苦。当时,王恩茂书记给他寄来亲笔信,希望他重回新疆养老。1985年,张世功如愿以偿地返回新疆。

鼓励青年参加革命

张世功关心、体贴爱护下级的优良作风,有口皆碑,在同志们中流传着“忠厚长者”的美誉。张世功关心同志,体恤下情,劝导青年参加革命的事情难以枚举,有一件事,令我十分感动,至今难以忘怀。

1949年8月,我军解放兰州后,为完成解放大西北任务,于9月间进军河西走廊,扫除国民党军队残余。我六军十七师为大军右翼,进入乌鞘岭地区的丛山中,直插武威东的大靖镇、土门镇,在古浪县境内一个小山村里,突遇暴风雨天气,部队被迫稍事休息。

一天,一位戴着眼镜、身着长衫的青年来到我军驻地。对张世功说:“司务长,我给弟兄们送了一头猪来,调剂一下生活。”当时我正好在场,听他这样称呼偷偷地只想笑,因为战时部队首长为保密起见,都用代号,张世功当时已是十七师副政委,随政治部一起行动。由于外人不知内情,误认为他是管连队生活的司务长。由于盛情难却,张世功当即按市价付钱,并与来人坐下促膝谈话,当知此人名曹璋,出身富家,是在兰州上过大学的知识分子后,张世功就热情地动员他参加革命,发挥才干,为国效力。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