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尖镇菜市旁的"花厅"是唐宝谦故居中的一部分 建于1904年的"梓良桥"是唐氏为寄托对先祖的思念
建于1870年前后的唐氏仓厅旧址
唐家的“春源布庄”是唐氏家族发祥的风水宝地陈旻摄
经过20年的精心经营,丽新从1个厂发展为4个厂,拥有6万纱锭、15000线锭、电力织机750台,成为印染漂整设备齐全的大型纺织印染全能厂。1934年,由唐骧庭、程敬堂、荣尔仁、唐熊源等商定,由丽新、庆丰、申新厂合资创办一家毛纺厂,取名协新毛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公推唐君远任经理,唐熊源任协理兼厂长。该厂于1935年2月试产,到1936年,协新即增资为50万元,1937年又增资为80万元。1938年春,唐君远因拒绝日本占领军司令部提出与协新、丽新两厂“合作经营”的要求,被日军关押半月之久,工厂也遭日军严重破坏,他获释后离锡去上海,在上海江西路三和里49号设办事处,整理残局,并在江宁路租地建办信昌工厂,后又吸资成立昌兴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由他负责经营。解放后,他接受国营经济领导,率先申请公私合营,积极经营企业。企业合营后,他被委任协新厂经理兼丽新厂经理,毛麻纺织公司成立时,又任公司经理。1979年,他作为上海市工商界代表团成员随团赴香港访问,同年,他出任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监事长,积极参加国家的经济建设。他还历任上海市毛纺工业同业公会副主任、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等职。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18岁的唐君远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争。就在这时,老家的父亲给他来了一封电报:命令他赶紧辍学回家乡。唐君远收拾起自己全部的行囊,踏上了回乡之路。父亲的电报改变了唐君远原本的人生计划,却也成就了他日后未曾料想过的人生之路:与日本人有过三次商业上的交锋,每一次都凝结了自己的血泪。在几经坎坷之后,唐君远成为了一代毛纺业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