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第四号领导人陶铸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678
本馆由[ 玫瑰 ]创建于2009年12月23日

原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因《大浪淘沙》被打倒

发布时间:2014-11-30 17:23:38      发布人: jackson

1959年3月,在南京举办的全国拳击联赛打死了两名运动员,国务院下令停止拳击运动,解散各地专业拳击队,广东也不例外。17岁的我面临何去何从。省话剧团和珠影两个部门都看中了相貌还算英俊、身手还算敏捷的我,都想动员我到他们那里去。最后,我选择了珠影。不久,被保送到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学习。3年后毕业回到珠影,正好遇上筹拍《大浪淘沙》。导演伊琳看中了举手投足间透出的那点知识分子气质吧,于是,我这个从未上过银幕的新手摇身一变,饰演优柔寡断的老四杨如宽。
第一次拍电影,很兴奋。导演叫我从巴金小说中去体会旧时代知识分子由“革命”狂热转为消极颓废的心态。我就借来书,一本一本地“啃”。有一天,突然宣布“停机”。原来,胶片用完了。那时,全国上下经济困难,电影胶片据说是用猪肉向苏联换的。而国内肉类供应已十分紧张,城市要凭票证限量买肉,农民的饭碗里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粒肉星星,难怪伊琳老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每格胶片,都是人民的血汗。”拍摄时,耗片比要严格控制在2:1。
演职员们各回各单位,我被派去阳江搞“四清”。几个月后,有胶片了,又把大家召回重新开机。几个月后,胶片又用完了,依然去阳江搞“四清”。过了几个月,新胶片又运到,摄影机又开动了……
中南局书记陶铸很关心《大浪淘沙》,经常到珠影了解拍摄情况。厂领导乘机提出改善设备、器材方面的要求。陶铸基本上有求必应。记得有一次厂领导向陶铸抱怨厂区有条道路狭窄难行,第二天,隆隆的推土机就开进了珠影。
1965年,《大浪淘沙》终于拍完。陈毅、罗瑞卿等中央领导南来广州审片。导演、主要演员也都在场。陈毅看完电影后使劲拍着藤椅扶手,激动地说:“我赞成!”40年前的情景,我迄今仍记忆犹新。
电影拍摄期间,摄制组曾去拜访原作者、时任上海市房管局党委书记的朱道南。他请大家吃饭。有道菜名很特别:服务员将热汤浇到锅巴上,“呼”的一声,白气带着浓香腾起。朱道南介绍说,这道菜叫“平地一声雷”。
大约过了半年,政治生活中真的“平地一声雷”———“文革”开始了!《大浪淘沙》尚未正式公映就被诬为“大毒草”受到公开批判。当时,最大的“罪名”是“为陶铸树碑立传”:原作的主人公名叫“公金寿”,把“公金寿”改作谐音“靳恭绶”。“造反派”们认为,“金”字加“寿字”是“铸”,“金公寿”即“铸公”即陶铸。其实,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8月出版的《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写的全是山东人朱道南自己的经历,与“文革”之初即被打成“中国最大的保皇派”的湖南人陶铸毫不相干!
1978年,《大浪淘沙》解禁公演。有人曾统计过,当年《大浪淘沙》的观众竟多达20多亿人次!特别是五六十岁的观众,许多人先后看了三四次。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