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历史名人黎照寰故居
黎照寰的故居座落于村中间的一条小巷,是其父辈留下的一间祖屋,面积约100平方米,是典型的岭南梳式青砖镬耳屋,距今已经超过200年历史。黎照寰儿童时代一直在这里居住。黎照寰幼年在家乡黎边村读私塾,天资聪颖、活泼好动,别人要反复背诵的课文,他只需两三次就可以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然后开小差玩其他的东西,老师想责罚他,却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当黎照寰十二、三岁时,在大哥黎晏兴(字海生)的资助下,到广州读书,接受新思维和新科学的教育。1907年,由兄长资助下赴美国留学。在出国前,奉父母之命与家乡女子范秀莲结婚。婚后父母把这间屋给了他,他的妻子就一直在这里居住,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去世。范秀莲去世后,故居借给了黎照寰的同房兄弟黎乐生居住。黎乐生居住了10年,后来自己盖了新房子,就搬出了故居,故居空置了几年后,黎照寰的侄子黎植生(黎照寰二哥黎利生的儿子)家的房屋倒塌了,黎植生和妻子谭秀芳就搬进了黎照寰的故居居住,一直到1994年,谭秀芳和3个儿子在黎西新村建起了新楼,一家人才搬出了故居,至今,黎照寰故居已经空置了10年,由于年久失修,故居现在己经十分破旧,曾经还遭到小偷的光顾,对故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此外,黎边村还有一间祟正小学,建于村前,占地近1000平方米,是黎照寰和兄长黎晏兴带头捐资兴建的,当时黎氏兄弟共捐资白银60O0两,黎照寰的好友也纷纷慷慨解囊,其中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捐资500大元,孙科母亲卢太夫人也捐资500大元,张发奎捐资500大元,陈叔通捐资300大元。祟正小学于1932年动工兴建,1943年完工投入使用,是当时狮岭乡第一间采用新式教育方式的小学,开设的课程有音乐、体育、数学、国文、科学等多门课程,学生有五、六十人,直到1968年,政府建起了黎边小学,崇正小学的学生才并入黎边小学,而崇正小学的旧址则作为黎边小学的教师宿舍;1979年,乡里建成了狮岭小学,黎边小学又并到狮岭小学,而祟正小学旧址依然作为狮岭小学的教师宿舍,直到1985年,狮岭小学建起了新的教师宿舍,教师才全部搬出祟正小学旧址,祟正小学旧址则划归黎边村使用,让村民放打禾机、犁耙等杂物。由于久经风霜,崇正小学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在正门右侧还保留着一块捐资建校时的碑记,而右边侧门的门楼上依稀可见“辅国”两个字,而左侧门楼上的“栋梁”两字己经剥落,从这些历史的痕迹,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当年黎氏兄弟想用新思想、新科学教育下一代,振兴中华、发奋图强的那一份热忱。
据村中的父老讲:自从1927年黎照寰北上任职以后,就很少回来家乡了,印象中只有1964年七、八月间回来过一次,当时黎照寰和第二任妻子蔡慕莲在广东省政协一名副主席的陪同下,在中午11点左右回到黎边村,黎老在村里四处巡走,寻觅儿时的足迹,哪里有一口井,哪里有一间老屋他都记得很清楚。当日中午,黎照寰一行还在大嫂家吃了一顿饭,还找来一大群亲戚朋友聊天,整个行程大约逗留了四、五个小时,然后就到佛山探望他的侄女黎慕霞、梁棉夫妇。想不到,这一次竟然是黎照寰生前最后一次回故乡。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黎照寰被红卫兵造反派打成“黑七类”关禁起来,1968年9月16日不幸去世,后来遗体被火化,其骨灰由妻子蔡慕莲保管起来。按照黎照寰生前的遗愿,希望把骨灰带回乡下安葬在父母身边,大约在1971年左右,侄女黎慕霞的丈夫梁棉借出差到上海的机会,把黎照寰的骨灰带回了广州,再由黎照寰的侄子黎植华带回家乡黎边村安葬,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年代,所以一切都是偷偷的进行,只有黎植华等几个侄子在场,黎照寰的骨灰就安葬在黎边村后的黎边岗其父母坟墓的旁边,用泥土堆起了一个坟头就算了,后来梁棉遵照蔡慕莲的嘱托,在石湾请人刻了一块石碑偷偷放在黎照寰坟前。四人帮下台后,上海有关部门为黎照寰平了反,并于1977年9月22日在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召开追悼会,当时黎照寰的侄女黎慕霞、梁棉夫妇应邀参加。据黎慕霞说:当时上海市政协等部门为黎照寰在龙华革命公墓找了一个位置,安放了一个骨灰盒,里面只是放置了黎照寰生前的眼镜、衣物等。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约1991年),由于村后的一个石场开发越来越接近黎照寰的坟墓,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协助下,将黎照寰及其父母的坟墓迁移到黎边村后岗的另一边。在新坟建成之日,黎照寰的妻子蔡慕莲以及黎照寰的亲戚、黎边村的乡亲、狮岭村的干部、小塘镇的干部共100多人前来拜祭这位革命老人。
黎照寰故居至今还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至于他在上海还有没有别的旧居,我们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