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难先往事
张家第18世子张难先,1874年出生,1968年逝世,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是当地一个颇有声望的儒商,很重视子女教育。少年时期的他,聪慧伶俐,入私塾读书,崇尚明其义、晓其理的读书方法,能博采众师之长。
他18岁那一年,奉父命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场之上目睹同场考生争座位、大行作弊之风,于是拍案而起,留下一副对联“欲乘长风破万里浪,懒与俗士论八股文”以明志后,即携白卷拂袖而去,抛弃了求取功名之路。后因父兄去世,家道中落,他饱受饥寒,但仍不改其志,苦读圣贤书,以救国救民为己任。1904年,他离开家乡奔赴省城武汉,开始了漫长的革命活动,发起创建了湖北第一个反清民主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后又参加“日知会”,组织起义事宜。从军的生涯里,他一直是一个敬业而博学的军师、谋士,经历了武昌起义、反袁、反蒋等斗争后,1925年当上了广西榷运局局长,从此正式开始了政治生涯,辗转于祖国各地,屡任要职。在各种任职期间,他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功绩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张难先的孙子铭武说:“祖父就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很平易近人,待人宽厚,不求名利,不钻营求官,一生只为人民。”孙女张铭歌的女婿杨战军也在研究了大量资料后说:“曾祖父的一生都在为国操劳,勤政爱民。他的性子很耿直刚烈,从不随波逐流,所以被列入湖北三怪之一。”张难先的后代对他的军事政治生涯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都以他为荣耀,并一致认为他有一种“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的情怀。而这种情怀至今让他们子孙辈引以为豪。 张难先后来回来了几次,特意抽时间看望了铭武他们,还叮嘱铭武不能太贪玩,要替外祖母做事。
张难先和夫人陈襄勤育有2儿3女。不幸的是,他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先是1941年年底大儿子均弼因病去世,当时他和陈夫人悲恸欲绝,为亡子亲题一挽联:“我因有过才丧子,天若假年再抚孙。”事后,他就把大儿子的孩子都留在自己身边抚养,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1952年,悲剧再度发生了,在成都市一家银行工作的小女儿由于遭遇打击,自杀了。78岁高龄的他再次受到沉重的打击,在他的文集里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吾与老妻襄勤痛极。吾女学品俱优,遭此不幸,徒唤奈何。后数月案情大明,知吾儿实为冤诬,主事者将所逼缴之款尽数退还,然奈人死不可复生,何痛哉。”所幸的是,剩下的1儿2女过得安好,在他的教导和提倡下,差不多都读了大学,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没有受到过多的挫折,只是分散祖国各地,难有团圆之日。
1954年张难先前往北京,连任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由于年事已高,二儿子均通一年之后辞去了在武汉一家银行的工作,前往他身边照顾他,担任他的秘书,并带去了自己的大儿子铭渝。铭渝的弟弟铭武至今还记得当年父亲带着哥哥离开武汉的住所的那一刻,7岁的他当时感到很沮丧,还大哭了一场。无奈大人凡事作主总是由不得小孩自己的选择。之前的一年还和祖父母、父母一起住着,还能一早坐着祖父的小汽车随他一起去单位上班,晚上有时一大家子还一起热闹地看戏。转眼间,家里人走房空,变得冷清了起来,小小的铭武怎么也想不通怎么就只有妈妈、外祖母和自己在一起生活了。张难先后来回来了几次,特意抽时间看望了铭武他们,还叮嘱铭武不能太贪玩,要替外祖母做事。如今,张难先的子女辈依然在世的仅有二儿媳妇严萍英一人,90多岁了,身体尚好,在武昌民主路上的张难先故居居住多年后,受不得老屋的潮湿和环境的嘈杂,又跟她的三女儿住在一起了。她同样是出身沔阳名士之家,只因父亲过世得早,日子过得很是艰难。但后来有了张难先的资助,她考上了浙江大学,毕业后回武汉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