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无闻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53456455
本馆由[ 方池街民 ]创建于2011年08月03日

徐无闻学术、书印评传(向黄)

发布时间:2012-11-22 09:43:11      发布人: 方池街民

徐无闻学术、书印评传(向黄)
小引
徐无闻是二十世纪四川书法的殿军,是一位在众多领域都取得很高成就的学者、诗人、书法家、篆刻家。他在书法、篆刻方面的研究与创作,展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一、幼承家学,转益多师
徐无闻,原名永年,字嘉龄。室号守墨居、烛明室、歌商颂室。三十岁时,因耳疾名曰“无闻”,后以此行于世。一九三一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通顺街。
徐无闻的父亲徐寿是民国时期四川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金石家、鉴定家,周虚白《徐君益生墓志铭》云:
“君徐姓,讳寿,字益生,号鸿冥,成都人。其先,明嘉靖中由鄂迁蜀。君长身、短髯、色庄,而即人也温。其学博兼儒释经史外,金石书画皆研贯,工考古、善诗文,书法、篆刻,严法多善艁。”
民国时期的四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地方。益生公为了一家的生计,四处奔走。曾做过旧军队的录事、书记、咨议,还做过文殊院的国文教师,川南一些县政府的科长、秘书、局长等。他与当时名流贤达过往密切,所见益广,于书画、碑帖、印学的造诣为时人所重之。
徐无闻自七岁就读成都实验小学起,益生公就为其传授书法。徐无闻在文史、书法、篆刻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更让益生公着意加以培养。据益生公的朋友兼学生文殊院方丈宽霖大师回忆,“他们(指徐寿、周虚白、李璠等同好时贤)爱在望江楼、杜甫草堂茗茶品艺。老师就带着永年一起去,他也就侍立在旁,听先生们的谈天说地。”
随年龄的增加,益生公带着他拜见蜀中名师,先后拜周虚白、周菊吾、李璠等先生为师,学习诗文、书法、篆刻、英语。徐无闻在小学、中学的成绩、学行均列甲等,特别是国文在同辈人中数为第一。徐无闻在一九四九年的《三年回忆录》中回忆道,那时他对《诗经》、《史记》、《资治通鉴》着意学习、钻研,对《石鼓文》《峄山碑》《九成宫》诸碑锐意临习。
十五岁那年,他与印学家、原湖北图书馆馆长、四川大学教授易均室先生在成都的一旧书店相识。因其好学,延至家中,纳为弟子,教授篆书、印学史。初中毕业后,“唯于刻印颇好之。”(《三年追忆录》)
此时,益生公“益倦于政务,遂受汇通银行秘书、国文教员之聘入,稍裕,并得兄若友之助,营置玉局村破屋数椽。”(《徐君益生墓志铭》)“城北玉局村,即苏轼临终前一年蒙诏授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处。那里翠竹环抱,清溪回流,屋舍田翥,风光如画。”(刘元树《追忆徐永年(无闻)学长》)
易均室先生对这位学生的好学与勤奋,十分满意。一九四八年,他请徐无闻给他新制的蓝印本《稆园论画绝句》作跋——当时他十七岁。次年,易均室先生又请他为唐源邺所制之:“沧浪一舸”补刻《碧山南浦词》。易均室先生的奖掖,使徐无闻更加勤奋。
十九岁,他以第一名考入成华大学(后并入四川大学)。大学期间,“永年对课堂教学很不满意,便常常去敲老师的门。只要他佩服的,无论名气大小、地位高低一样请教。老师们也不无喜爱这位才华出众、一心向学的学生。”(刘元树《追忆徐永年[无闻]学长》)
一九五四年,大学毕业前夕,他为易均室先生精心地刻制“稆园游艺”一印。他在边款中记录了此时的心情:“年猥以末技,获承清诲,迄今七年,收益实多。年今夏毕业大学,且辞家远游,求如往日之追陪杖履,谅亦难已。乃亟刻此报命,自惭丑拙不堪,贮藏之静耦轩中,倘有观观者,请勿以工拙论也。”

二、游历沪上,请教蝉园
大学毕业,徐无闻便与相爱的校友、四川双流人李淑清女士结婚。此时李淑清女士已在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徐无闻被分配到西南农学院工作。次年,他便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为吴则虞的助教,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新时代的工作是繁忙的。但是,徐无闻似乎有用不完的劲。除了担任大量的教学任务外,他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其中一些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如以徐嘉龄署名的《试谈〈琵琶记〉》被收入一九五六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文学遗产?增刊二辑》。与华东师大的刘元树合作的《鲁迅小说研究中的错误倾向》一文,先在《西南文艺》发表,又被《文艺报》、《新华日报》连载,并被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的《鲁迅作品论文集》收入。又如《我对变文的几点初步认识》发表于《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后被收入《敦煌变文论文集》。
由于徐无闻的努力,一九五六年先后加入重庆作家协会、四川作家协会,一九五七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九五六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出席一九五七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五十到六十年代中期,徐无闻的工作与事业蒸蒸日上。但是他并未陶醉在这个大好的风光里。
三十左右,他本来就不太好的听力,因患疾病,更差了。他便将“永年”更名为“无闻”。并制“无闻”印以记之。在给中学同学金德寿的说明中这样写道:
“古有无之无,均作亡。无□乃舞之初文。□古闻字见盂鼎。余自署无闻之取义:一、《说文》云:‘聋,无闻也。’二、《论语》:‘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其亦可以矣乎?’一是记实,二是明志,自今以后默然无闻,永谢浮名。此外亦有懒得听闲话,管闲事之意。近偶成七律数首,其一云:
门外大江流日夜,窗前竹树暗葱茏。
乡愁尽付深杯里,世事都来浅笑中。
手倦犹难纠字拙,身闲岂可望诗工。
关情最是巴台月,潋滟金波泻碧空。
书此聊博一笑。”
一九六二年,他编成了《高适诗文系年稿》。
一九六三年夏,学校推荐他去上海从郭绍虞学习古代文论。“因襟兄黄清华之介,两次谒见沈老请教书法。”又经吴宓(吴雨僧)的介绍向潘伯鹰请教文学艺术,潘伯鹰送他一册《长征印谱》。这次上海之行对于徐无闻来讲影响是极大的。他说:“三十几年来,我请教过的前辈中,沈尹默先生给我的印象最深,请教的时间不长,收益很大,久久不忘。”沈老对笔法的研究与实践,给徐无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也就在这一年的八月,经易均室先生的介绍,他与温州的篆刻家方介堪(蝉园)通信,请教篆刻。与赴上海向沈潘二先生请教一样,对徐无闻来说,意义也是重大的。前者使他对书法的研究,能够从笔法的实践出发,直入帖学,形成他独特的、精微幽深的书法研究与创作风格。后者的意义在于,他的篆刻艺术与明清以来的篆刻流派及其印学直接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使四川的篆刻,自抗战结束以来相对封闭的局面得到改观。四川的篆刻信息由此传递到外面,如篆刻家周菊吾的作品被他带到江浙,令江浙的篆刻家们惊异,使四川的篆刻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一九六三年,谢稚柳、启功等人鉴定文物巡游至重庆。当时,由段虚谷、冯建吴诸老和徐无闻作陪,宾主十分融洽。徐无闻给启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启功在《徐无闻著作集?序》中说:“不佞自一九六三年于役重庆,于西南师范学院初识先生,而谈议论学,有如夙契。”从此,他与徐无闻开始书信往来。第二年,他还寄赠他注释的宣纸影印本《平复帖》。
一九六四年,徐无闻开始了文字学的自修。
一九六五年,沈尹默先生寄赠宣纸特印本《历代名家学书经验释义》。秋天,在学院的安排下,“到忠县参加四清运动半年”。
一九六六年,一场狂风暴雨席卷神州大地,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徐无闻因在学术上的影响力,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受了残酷的迫害。他在一方失而复得的印章上补款云:
“丙午岁□□□□,余所蓄典籍书画,横遭劫掠,石印四十亦同失去。己酉秋,盐亭范朝君目此石于廛闲,遂以归。余记此志痛,且感范君之惠云。”
这种铭心的苦痛,使他对一切践踏文化的野蛮行为深为恨之。
三、手抄甲骨,校勘说文
十年浩劫给徐无闻的恩师易均室先生无穷的摧辱,那些“破四旧”者们把他的几十年积蓄的“文物典籍、书画篆刻,抄掠一空,并把他的十余种手稿、大量的明清书画和旧拓碑帖焚于寓舍中,余烬至次日犹热不可进。……一九六七年,他费了许多周折找回了被抄走的大多数藏印,我那时在成都,感到物之聚散无常,应及时辑拓,方不付先生珍重一代篆刻艺术的苦心。于是穷半月之力为先生钤拓了三部,共二十四家刻印一百六十方,仍署名为《稆园印鲭》。”(《纪念篆刻家易均室》)
一九六八年,周菊吾先生在四川大学被迫害致死之前几日,徐无闻不顾自己的安危,奔赴四川大学看望周先生。自己的“反动学术权威”学生来看望自己,令周先生感动得抚床大哭……。
周先生曾经为徐无闻刻“徐永年十目一行”。而作为弟子的徐无闻在“一九九八年年四川美术出版《周菊吾印存》,搜罗印章、拓制边款、联系出版、约请方介堪题笺等,皆徐先生一力承担,其笃于师生之情,令人感佩。”(王家葵《近代印坛点将录?周菊吾》)
“徐无闻笃于师门情谊,其为老师《周菊吾印存》的出版竭尽全力,…菊吾先生文革中去世,所藏井田砚、荇翁砚悉被抄没,流落他方,文革后,徐无闻奔走上下,终于将两砚索还,亲手交给师母,此事在老辈中传为美谈。”(王家葵《近代印坛点将录?徐无闻》)
后来易均室先生又遭到冲击,一九六九年三月十八日逝世,终年八十三岁,“先生逝世后,我助易师母清理残余,仅有《朝侯小子残碑跋》《西门豹碑考》和少数诗词稿了。”(《纪念篆刻家易均室》)
想当年,年少的徐无闻在两先生门下求学的时光,是多么愉快啊!如今在十年浩劫中,短短的两年里,周、易二先生竟这样走了。
那时,在大学几乎没有人读书。他在给成都的老学生信里讲:“现在的知识分子都不读书了,还算知识分子吗?”
事实如此。
一九七零年,西南师范学院被迁至忠县——川东的一个小县份。他们一家就在“忠县的半闲教室住了三年”,远离了喧嚣而复杂的政治漩涡。“站在流寓的门前,看翠屏山,如逢故人。”(《忠县二景》)他的心情变得愉快起来,刻下了杜甫的诗句“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以表此刻的心迹。
别人搞运动,徐无闻就读书、做笔记。大量的阅读,深入的研究。他继续做被中断的古文字学的自修,手抄《甲骨学文字编》约二十万字,埋头四部,以蝇头小楷反复校勘《说文》七遍,以及摘录了大量的学术笔记。这,需要非常大的毅力、坚定的信仰和真挚的热爱。忠县的条件颇为艰苦,徐无闻但在忠县的生活是实在的,他在埋头钻研中得到了无限的乐趣,正如他在《赤壁之游乐乎》一文中,描述流放黄州的苏轼所的那样,“黄州的山川和人民也给了东坡莫大的慰藉,激发他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他在古文字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播下了成功的种子。
此时,徐无闻仍然通过一些方式与外界联系,交流信息。马国权在所著《近代印人传》里讲“七十年代初,予以介堪先生之函介,开始与无闻兄通鱼雁,互道治学旨趣,皆强调书刻,应以文字为之基,力崇端雅,引以为同调,并交流所作印蜕。”
一九七五年,徐无闻四十四岁生日,以南朝梁人曹景宗的“竞、病”字诗韵作诗二十八首来表达他对现实人生的看法。录选四首云:
学业期有成,寸阴岂不竞。人生过隙驹,多暇真可病。(其一)
法权流毒深,势利相奔竞。交友得素心,率真乃无病 。(其二)
谬学雕虫技,无心与世竞。求者叩门时,游戏翻作病。(其三)
书画真我癖,不与富家竞。苟得遇赏心,粗粝非无病。(其四)
远大的目标,扎实的功力,开阔的胸怀,为徐无闻的学术与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牢实基础。
四、编纂巨典,著书立说
一九七五年,由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统一规划,经周恩来、邓小平同志批准组织编纂《汉语大字典》的工程正式启动。次年,徐无闻参加《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工作,主要承担文字字形的整理、编辑。
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文化工程。从它的开始到一九八六年第一卷的出版,历时十年,其中的艰辛,非亲历者不能道之。据当年与徐无闻一起工作的人讲,那时徐无闻住在成都某部队的招待所,每日每餐,仅一锅魁加一咸菜就之。每日工作十余小时,其情形,那真如唐人韩愈在《进学解》里所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这部字典的编纂,首先从数据的收集开始,“尽可能的利用解放后出土或发现的新数据,同时对传世的数据,也尽可能的去伪存真,积极利用。”为此,他编录了《现存秦汉魏晋篆隶石刻表》,主持编纂整理了《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主编了《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等,为《汉语大字典》的编纂作了扎实的基础工作。经过十年的艰苦不懈的工作,《汉语大字典》第一卷于一九八六年出版了。
《汉语大字典》的出版是徐无闻在当代古文字研究上取得的第一个重要的学术成果。正如《汉语大字典》前言所说:“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对于这些文字形体的收罗与分析,他是用历史发展观来研究,并从中发现文字的演变是有其自己的规律,得出新的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关于小篆的产生并未延其旧说,而是通过“可靠的物证”得出“小篆为战国文字说”的结论。徐无闻在《汉语大字典》的研究工作为以后的学术成果,铺垫了坚固的基础。
(一)小篆为战国文字说
在编纂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徐无闻逐渐发现早在秦孝公十八年的《商鞅方升》等出土的古器物上的文字,已经出现很规范的小篆。此时,距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有一百二十余年。事实与“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创制而通行”的这一流行说法矛盾。
徐无闻认为“常识并非都是真理,也包含着已知的和未知的错误。人们对常识性的错误,很容易引起注意,但对以讹传讹习以为常的错误,则很容易忽略。”他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和实物进行一一比对,就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真面目,籀文与小篆的关系,对历史文献的检讨等等方面的问题论证了“小篆为战国文字”(一九八三年),以翔实可靠的证据指出小篆为战国文字,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一百二十余年的秦孝公时代,即商鞅主政时期已经通行于秦国,并阐明认识“小篆为战国文字”的意义在于:
一、有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演变史。
二、有助于正确认识鉴定相关的古文字数据。
三、有助于正确认识说文解字的价值,澄清历史上一些积非成是的观点。
应当讲,“小篆为战国文字说”是解放后古文字研究重要的成果之一。今天,“小篆为战国文字”已经为学术界和一般的人们所接受,成为普遍的共识。这是徐无闻对古文字学的重要贡献,也为后世的治学提供了一个范例。他的严谨扎实的治学精神是后来者应当继承和发扬的。
(二)整理出版《寰宇贞石图》
一九八五年五月,国务院的“八五”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杨守敬全集》的第一次筹备会议召开,徐无闻参加其中《寰宇贞石图》的编纂。杨守敬的《寰宇贞石图》是他“自少年时,即玩索此书,得益匪浅”的一部重要的金石著作。为做好此书的整理工作,他先后写成了《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评帖记?序》(一九八七年)《寰宇贞石图浅说》(一九八八年)两篇论文。他在文章中尤为推崇杨守敬的“集帖之于碑碣,合之两美,离之两伤”的观点,称赞道“真可谓之精鉴卓识。”
由于时代的局限,《寰宇贞石图》在体例、目次、编排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各碑叙录多有失序、疏漏的地方;序录标题与目录,也有不统一之处。在编籑时,徐无闻都给一一的考据、补充、纠正,并将原书中不清楚的拓片,用自己数十年辛勤收集珍藏的清晰拓片一一质换下来,有些自己没有的拓片还从他处借来拍照。这部金石专著的整理反映了徐无闻数十年来研究碑版篆刻的学术造诣,也体现了他对杨守敬这位学者的尊敬、维护,以及“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一实事求是的可贵精神。令人惋惜的是这部书在徐无闻生前没有能够看到它的出版——《杨守敬全集》的出版已是他弃世五年以后的事了。
(三)整理出版《鲍廷博手校张奕枢本<白石道人歌曲>》
《鲍廷博手校张奕枢本<白石道人歌曲>》是清末、民国时期四川著名收藏家唐百川珍藏的一部古籍版本图书。为了弄清楚版本上的问题,徐无闻考察了上海图书馆、四川图书馆、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处有关鲍廷博刊印、手校的善本图书后,指出“鲍氏的校勘是很够矜慎的了。”为了进一步印证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表彰的“厉抄本”与此本的关系,他于一九八一年十月专程去杭州,“在杭州大学图书馆见到了厉抄本。”他与鲍氏校出的底本对读,通过反复的对校,认定“这部鲍校张本堪称词林珍秘,在已知的姜词各种版本中,这是一个兼有众长的善本,现在影印出来,必有助于姜词的文学和音乐的两方面研究的发展。”他对《白石道人歌曲》的研究,立论从实际出发,确实地在掌握大量证据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梳理,得出翔实可靠的结论。今天,徐无闻整理出版的《鲍廷博手校张奕枢本<白石道人歌曲>》影印本为学人珍宝之。
(四)关于唐代书法的研究
《褚遂良书法试论》《杜甫与书画》《颜真卿书<竹山连句>辨伪》是徐无闻关于唐代书法的研究成果。
《褚遂良书法试论》(一九八六年)是关于初唐“一代教化主”褚遂良的个案研究,其中对于褚遂良二十余件书法作品的考辨及其书法技法的讨论,分缕辨析,有着令人信服的阐述和发微。徐无闻在对重要的褚遂良书法作品进行辨析之后,指出传世的褚遂良书法书法作品真正可靠的只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四种,他们是研究褚遂良书法的主要依据。但是,那些伪好物、翻刻对于褚遂良书法鉴别与欣赏,也有一定的意义。
褚遂良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的书法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楷书的典范。他们都是在“书贵瘦硬方通神”这一艺术理念的基础上各具风格、自成一家。但是,褚遂良书法的意义在于:第一,广泛吸取了前代书家的优长,具有丰富的笔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二,从中年到晚年在书法实践中,不断追求发展变化,表现了创造精神。
在研究褚遂良书法时,细心的我们会发现徐无闻之研究褚遂良不仅仅只从书迹、墨痕观察,还从石工的镌刻的刀法作深入的研究,透过刀法看笔法。他特别地指出“论褚书的独特成就,不得不首先归功于刻工的精妙。”他由衷地感叹道“刻工万文韶不愧为杰出的刻字艺术家,他对的笔意真能心领神会非常忠实地再现了晚年褚书变化丰富的笔法。”因为,徐无闻对蕴藏在历代劳动人民中间的创造力怀有深厚感情。因此,他对那些为中国书法传承作出贡献的工匠们的价值,都给以充分的肯定。应当说这是一位有着浓郁人文关怀情感的正直学者的心声。研究书法不仅仅是单纯为了学术,为了艺术,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这个“人”字。
在《杜甫与书画》(一九八一年)一文中,徐无闻经统计得出杜甫诗歌所涉及书画篇目的数量,超过前人的结论。杜甫对于书画的创作成就,使杜甫与书法、绘画,成为“整个杜甫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题目。”文章具体地分析了杜甫在人物、翎毛、走兽等方面,对唐代画家的讴歌;又分析了杜甫 “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书学思想,对后世书法创作的影响。
鉴别真伪,是研究艺术作品的前提。徐无闻曾讲“常识并非都是真理,也包含着已知的和未知的错误。”《颜真卿书<竹山连句>》是一件被人们已经认定是真迹的作品,对它进行辨伪,确实是需要卓越的胆识和勇气。《颜真卿书<竹山连句>辨伪》(一九八一年)一文首先从历史记载、研究入手,再从颜真卿其它的作品进行比对,从字形、笔法、气息,到印鉴、题跋、著录,如庖丁解牛一般加以剖析,得出了《竹山连句》“不仅不是可靠的珍贵墨迹,连伪好物也够不上,只是一件拙劣的赝品。”的结论。这个鉴定文章,先发表于《文物》,后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收入《文物鉴定丛录》一书。
(五)关于宋代书法
《关于宋代书法史的研究》(一九九三年)《<成都西楼苏帖>初笺》(一九九零年)和主编的《东坡选集》(一九八三年)是徐无闻宋代书法史研究、苏轼研究的重要成果,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宋代书法史、苏轼研究中都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因为徐无闻在文学、书法、绘画的极高的素养,因此,他在研究宋代书法史、苏轼的文学艺术时,高屋建瓴,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交融的联系在一起,道他人未道,为唐宋书法研究提供了一个典范。
宋代的书法成就,一般人都认为不如唐代,徐无闻经过慎重的思考指出,阁帖是宋代文化新发展的标志之一。刻帖促进了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演变成为帖学。金石学在宋代形成为一门学问,重刻古碑成为一种风尚,促进了书法艺术的普及、继承、发展。宋代的书法发展与成就,是旧时“宋人尚意”说所不能涵盖的。宋代的书法在整个书法史上是一转折点。宋代的书法有唐代书法不可及的地方。需要重新对宋代的书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
徐无闻将苏轼的书法、绘画成就和他的文学成就联系在一起进行互探式的探究。他讲:《成都西楼苏帖》“对于研究东坡的书法艺术和诗文,考证东坡事迹,都有重要的价值。……从文学来讲帖中的诗文,虽已收入,但亲笔所书,自有刻本不可取代的价值。多数的诗文与刻本相校,有或多或少的异文,可为校勘之资。”他认为《成都西楼苏帖》所刻之东坡书简,除了它的“文学成就很高,信手写来,真情流露,意趣深永,平易简洁,极具个性,实晚明小品的开山祖师。” 而且,“因是亲笔原件,格式完整,有受书者和作书月日的居多,加以书法风格的演进过程,较之集中所载书简,较易于考辨作书年代,纠正前人的错误。”在他主编《东坡选集》时,他对苏轼的伟大人格、哲学思想、文学成就、书法绘画都给以了崇高的评价。他认为,苏轼之所以取得独步当时、光耀千古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有为而作、“必与道俱”的理念。苏轼是宋代最懂形象思维的人,也是十分强调“自是一家”的创新精神的文学艺术家。对于苏轼不朽的书法,他认为,苏轼之冠于四家之首,源于对法的透彻领悟和创造精神,以及他的深厚学养。在绘画方面,因为苏轼的倡导,以抒发主观感情、重视绘画内容、涵蕴文学境界的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得以确立。
关于宋代的书法研究,还有《黄庭坚卒年可以无疑》(一九九零年)等文行世。
(六)论书法
《篆隶书法简论》(一九八六年)是徐无闻为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法自学丛书》篆隶部分所撰写的序言。他对篆隶书法艺术作了全面的梳理,涉及到汉字的兴起发展、字体的演进与篆隶书法的关系、篆隶书法在书法历史上的演变及其地位,和篆隶书法技法探微。
徐无闻认为汉字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字。篆隶兴起于战国时期,至今它们的实用功能已基本上消失,但在学术研究和艺术欣赏方面有其自己的独特价值。
由于篆隶在实用方面作用不大,人们对此有一种陌生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他谈到书法篆刻的用字观,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在使用篆隶进行书法艺术的学习和创作时,尤其要注意随便错写和任意拚凑偏旁是不妥当的。他讲:“书法家写的篆隶形体应该有可靠的根据。”因为“文字不是任何人可以主观随意编造的”。要尊重历史,对历史要有敬畏之心。后来他在《殷墟甲骨书法选》(一九九二年)一书中专门讲到一件事:“我过去因照写前人集联,把‘兴’字写为‘与’,被一位青年学者指出过。这以后,我更认为书法家只有把字写正确、写好的义务,没有写错字、随便造字的权利。古文字是历史的产物,不乱写、乱造古文字,纔是尊重历史。”这对于今天运用我们民族的文明结晶——汉字进行书法篆刻的创作,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篆隶书法艺术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起起伏伏,不管是唐代或是清代的中兴或复兴事实上都证明了,“篆隶艺术的天地是广阔的,秦汉人把篆隶都写绝的说法并不恰当,只要我们善于继承遗产,必定能够推陈出新。”
作为这部自学丛书,技法的阐述是其核心部分。篆隶书法技法的研习是徐无闻一生对书法研究的重点之一。对篆隶书法技法的研究,徐无闻不仅从历代的文献出发,而且十分重视科学的实证。他研究技法重于实证,对考古材料进行考察,把实物与历史的文献进行比较,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地方,透过现象看本质,梳理出技法发展的轨迹,得出无论有什么样的技法,都不能违背“书贵自然,这条书法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的结论,为后学提供了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
(七)论篆刻
徐无闻对篆刻的研究,散见于他的诗稿、印文、边款、随笔、书札、与师友学生的谈话。他常讲篆刻作品的创作是七分篆三分刻。在《篆刻的关键在于篆》(一九九零年)一文中写道:“篆刻要取得成功,我认为关键在于篆。印不论大小、繁简,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写稿,一经写定,刻起来就比较顺利了。这与书法有一些区别,特别是行草,可以因为一时的兴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但篆刻一般不会出现这种现象,那种不写而刻,或写得很随便的,只能在字较少,又不很难,技法很熟练的情形下,可能出现好作品。”他曾对门人讲:“有人说韩天衡摹古印达万方,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刻,我总计临摹秦汉印只有几百方,但我看得多,一有空就找秦汉印章来看,有时用透明纸放在印拓上摹写,看得多了,摹写多了,设计印稿和下刀时,自然就心中有数了”
在《方介堪先生的篆刻艺术》(一九八二年)一文中讲:“方先生虽为篆刻家,却不以篆刻学不等于文字学为借口,自我作古,随便篆刻毫无根据的字。他对古文字学和文字学有长期的修养,在篆印时,总认真地考究文字的正误真伪,力求入印的形体都有正确可靠的依据,他绝不搞那种离奇怪诞的形体来惊世骇俗、哗众取宠,这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入印的篆书就可以乱造字或写错字为艺术呢?乱造字或写做字绝不是新,绝不是创造性。其次方先生的篆刻……笔划明晰而不含糊粘连,印面完整而不残缺破烂。他不仅不敲缺印边,而且常连印角也不修圆,任它刓角崭齐,这犹如唱戏不要花腔,一板一眼,吐字清楚明亮。那种无印不缺,藉以藏拙掩丑的作风,不足为训。”这虽然是评方介堪先生的篆刻,但确为夫子自道。
对于篆刻,徐无闻在《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一九八三年)一文讲:“篆刻这种艺术,需要有一定的书法艺术的基础,但擅长书法的人,却不一定都善篆刻。就某种意义上讲,篆刻较之书法的局限更大,因此难度也更高。在石上争胜于分寸毫厘之间,往往比提笔挥写寻丈巨幅费力得多。”这就需要创造者有丰厚、广博的文化艺术的修养。他在《艺无止境》(一九九一年)里说:“我国独有的书法篆刻,是在几千年整个文化历史环境中酿成的,犹如泸州特曲,必出于陈年老窖,要学到这种艺术,必须长期积累,否则最后只能成为写匠。”
(八)“我的井就要冒水了”
徐无闻曾经讲:“别人一生打一口井,我打几口井。现在我的井就要冒水了。”他为了这几口井已经作了许多年的准备,他想退休了,这些事情就该一一办理了。他主编的《甲金篆隶大字典》一九九一年出版。这部字典收集了近四十年来重要的新资料、新成果,在总结编撰《汉语大字典》以来的成果基础上,兼收并蓄,注重字典的普及性、字形的审美性。从先秦文字到秦汉以后的文字都给以关注。这部书出版后,深受学界的好评。《甲金篆隶大字典》一版再版。
一九九二年又主编《殷墟甲骨书法选》,因为融合学术性普及性为一体的特点,出版后受到学者和书法爱好者的欢迎。
(九)为人作序
因为徐无闻对文学、艺术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对艺术作品敏锐的精鉴,为世人公认。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纷纷请他作序。他的这些序,并非泛泛而谈,因为这些人或是他的老师及老师辈,如易均室、方介堪、余兴公、冯建吴、段虚谷、苏葆桢、李际科;或是他的朋友,如吴丈蜀、戴明贤、沈定庵、谢临风,都为卓有成就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等等。他在写这些序时,一是表达了他对老师、朋友的感情,二是客观地誉扬了老师、朋友的艺术成就,三是阐述了他对艺术、人生的观点。
徐无闻在《纪念篆刻家易均室》一文中深情地回忆起向易先生请教的那段美好的时光,易先生“他凡是谈到篆刻的时候,源流派别,印林掌故,总是滔滔不尽,如数家珍,令人听起来,醰燃有味。今天追忆起来已是再也无法听到的广陵散了。”
冯建吴是四川艺术界公认的全才,徐无闻在《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一文中对他的书法篆刻艺术成,给以缕缕剖析,"他在半个世纪以上的岁月中,精勤不懈地攻治诗、书、画、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几经坎坷而志不少衰,终于掌握了几门艺术的共同规律,相互挹注而各有创获。"他认为并赞赏道:“孙过庭说‘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冯先生的艺术实践便是很好的证明。”
《前修轶闻录》回忆了四川的前贤向宗鲁、浙江的老艺人余任天后,讲“知识分子固然离不开名利,但名利却不能罩住所有的知识分子,一些人在名利之外别有追求。前辈们的嘉言懿行,激励着我们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我毕竟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是啊,“我毕竟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语言,不正是以徐无闻为代表中国知识分子浩然正气的表白吗?
五、西南建点,桃李无言
今天,我们的许多人都将徐无闻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来看待,事实上他在教育方面的建树,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前所述,早在五十年代初,他就以高校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参加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他为学生们编写了大量的教材。起初,受条件的限制,他还动手刻写蜡版,印制讲义。后来,开始出版印制一些自编教材。因为有的学生经济条件不好,他就自掏腰包,卖一些教材来接济这些学生。其实当时他的条件也不好,因为他也常常去借钱度日,他们不仅要抚养孩子,还要供养父母和接济他的兄弟、姊妹。他在给一位已经工作的老学生写通道:“我也实在没办法了,我想向你借十八块……”过了几天,他又向这位学生写信:“……你再借我两块,凑个整数我好记,到时一并还你。”一九八四年,徐无闻招收第一届唐宋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九八七年,徐无闻招收第一届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这对于西南地区的书法篆刻高等教育,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林干良先生在《悼徐无闻社友》一文中这样评价徐无闻的文学与书法篆刻教育:“据无闻兄的本业水平,他于一九八四年开始招收唐宋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由于他在书法、篆刻与古文字学的领域同样达到国内的高水平,所以从一九八七年开始又增加了这方面的硕士点。这样,他就成为我国独一无二的兼收古典文学与书法篆刻两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了。”(《西泠艺报》一九九三年)
潘善助在《我国当代书法教育考察》(二零零三年)一文中列举了当代书法教育的事件、人物,认为:
“当代书法教育虽然历史不长,但也涌现出了一定数量的书法教育家。第二代书法教育家是八十年代书法艺术全面复兴,书法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的时候涌现出来的。这一代书法教育家已从杭州扩展到北京、南京、重庆等地。代表人物陈大羽、刘江、章祖安、欧阳中石、徐无闻和尉天池等。……陈大羽和徐无闻本不以书法为业”,但都极有造诣,他们为了书法人才培养的需要,毅然投入了书法教育的工作,用自己的气质修养、知识结构和长者风范成功地培养了书法研究生。在第二代书法教育家身上,高等书法教育出现了美术学院(包括艺术学院)和师范大学的两种不同模式,这也是第二代书法教育家的贡献所在。”
任水生在《西南师范大学的书法硕士研究生教育》(一九九九年)一文中这样写道,西南师范大学的书法硕士研究生教育特征是“文化性、艺术性(专业性)与教育方法论三合一”。他的意义在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在书法艺术教育中,崇尚文化品位,构成了西南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主格调。比如以学问养艺术,寻求书外功夫;注重人格修练与自我完善;提倡个体精神的发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张扬,以传统文化中的文史为根基,与之相近的诗文、绘画为参照,来研究和探求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性格。
以中国书法的古典为源,倡导对书法艺术传统的发掘、继承,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构成了西南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艺术(专业)性格。
在书法教育方法的实施中,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强调教师在书法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书法教师所承担的任务——首先是要做一个称职的书法教师。而加强文学修养、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扎扎实实的书法技术技巧和具有较高的创作能力则是一个优秀书法教师所必备的。”
一九九零年五月,徐无闻应邀赴烟台参加第二届全国篆刻艺术展览的评选后,带领书法篆刻研究生及其进修生,顺道“游河南,观碑刻文物。于郑州、安阳、开封、登封、洛阳、新安,历时一月方归。”游历中原,心情十分愉快,因为他正在带领自己的学生,身体力行,体验那“考古多观商彝周鼎;出游尽历名山大川。”的学术乐趣。他在诗稿中记道:“客中往往即兴口占,未及留稿,可追忆者,唯此耳。”诗云:
(其一)
历下亭边步为迟,枯皴老干出新枝。
龙钟莫笑风流尽,曾见渔洋觅句时。
(其二)
白墙红瓦闲桃杨,极目天边麦渐黄。
闻道车经高密县,何人知是郑公乡。
(其三)
海天无际涌琼台,五载蓬莱两度来。
莫向神前新海市,千秋只应东坡才。
(其四)
今朝无复汴东流,盛老重兴古樊楼。
想见笙歌喧月夜,官家书画擅中州。
(其五)
安阳幸遇主人贤,名画法书得纵观。
倾盖多缘金石契,明朝村又阻云山。
徐无闻为书法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知道一个优秀教师应该作什么、应该怎么作。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师母经常说他常常回家后,正在吃饭时,只要有学生登门请教,从来都是放下碗筷,就开讲。
除了教学以外,徐无闻还与欧阳中石一起主编了全国高等师范书法教材《书法教程》及其《参考资料》,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了一份很好的教材。
刘正成在《我与书法二十年》中讲:
“当然,谈到中国当代书法教育的时候,也要记住徐无闻先生在重庆西南师大中文系开创的书法硕士教育。徐先生和欧阳先生习性很近,关系也不错,也是在中文系搞书法教育的。他到北京来,总要与欧阳先生磋商书法教育之事,我也从徐先生口中听到过关于由中国书协来协调全国高等院校书法教育之建议。徐先生是我的成都同乡,他晚年与我交谊颇厚,还专门为我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苏轼》二卷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可惜他英年早逝,否则,当代书法教育在这些热心联络共举的教授们努力下,会有更新的气象。 ”

   六、心手相忘,自然创新
徐无闻曾讲在三十岁之前:“我几乎全力从事文学的学习和教学,对书法、篆刻,虽有兴趣,无力顾及。”但是我们在看到徐无闻十七、十八岁时应易均室先生之请为其诗集《稆园论画绝句》所作的跋语和所藏的“沧浪一舸”印章补刻南浦词边款以后,感到徐先生的书法与篆刻已是功力深厚,自有情趣了。他的两件作品都是隶书,一写一刻,风格一致,他当时对书法篆刻有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他的隶书取自汉简,似乎还有一些《石门颂》、汉简的意趣,行笔自然,行气安详。到了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从他的读书笔记来看,他的书法写得要奔放得多,面貌也较多,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隶书、篆书,呈现出一种意气风发的神态。
而他的篆刻基本上取法汉印和古玺。这一时期的作品基本上是稳定的,没有大的变化。不过,作品仍然在慢慢地向着厚和雅的方向变化。
六十年代初,师从沈尹默以后,徐无闻的书法创作在取法帖学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受沈尹默的影响,他于行书技法的研究下了极大的功夫。他在鉴别书法作品的时候非常重视笔法比对的异同。比如他在《褚遂良书法试论》中判断楷书《倪宽赞》、大字《阴符经》等真伪是从用笔和结字来判别的。他在文中讲:
“中国的笔法到楷书而大备。楷书……到了初唐才普遍地达到十分成熟的阶段。《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肘腕悬空,直接书写在碑石上的。用笔灵活多变,结构绰有余姿,特别是那些非常纤劲的笔划,必须要肘腕悬空才写得好。”他对褚字进行过极为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因而,他的楷书直逼褚河南,世人目为当代第一。
在《篆隶书法简论》中,他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讲篆隶的技法。笔者从先生有年,每见他写篆字,他都悬肘书之。其线条的流畅与劲健,确乎由于悬肘,而接笔的不留痕迹又源于运指的灵巧。他坚决反对秃笔甚至烧笔头以作篆书的作法,曾讲:“余学阳冰篆四十余年,每遇钱十兰、孙渊如、洪北江诸家篆迹,皆留神谛视,无一非有锋之笔,然此仅可为知者道,难与耳食者言也。”
徐无闻在《褚遂良书法试论》中还讲到:“打破藏锋、中锋正宗论,认真研究和学习古代书法名作中丰富多样的笔法,是发展当代书法的重要课题。”这种观念是他理性地研究褚遂良、王羲之书法的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是很有新意的。事实上,他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他的笔法有很大的变化,他的行草书刚健、遒劲、爽利、清雅与沈尹默、潘伯鹰、白蕉并肩,而为世人珍之。
他把行书、篆书的笔法与意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露痕迹地表现在各种的书体中,启功称之为“古、篆、楷、行,罔不精工”。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已经形成清劲秀拔的徐氏书风。特别是他的篆书“篆法深稳,独得渊穆之度。……不减王虚舟、钱十兰”(启功语)“玉箸篆可与清人并驾,在当代全国则独领风骚。其融汇甲骨、秦篆之法,所书中山王器文字,风神韵度之清超挺质,书坛亦无出其右者。”(何应辉语)“据我所知,他是以中山王器文字入书的第一人。所书中山王器集联‘勤旧学不懈夙夜,辟新知时有见闻’,为多种书刊所引用,作为典型的范例。我个人则更欢喜他所写的小篆四条屏《左太冲蜀都赋》,其功力与气韵都是超一流的水平。而且通篇两百多字,自首至尾,其气一以贯之,始终不懈,洵非易致。”(林干良语)
徐无闻如清代赵之谦,常常把新见到的文字不失时机的引入了书法与篆刻的创作中来。一九七九年,战国中山王器出土,器物上诡异而又奇丽的形体和笔法、刀法引起徐无闻的注意,他就在结合甲骨、秦篆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山王书法和刻出了中山王印,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集中山王字“吉金新见中山鼎;古史旧闻司马公”一联中,表达了他对新出土文字重视与喜爱。
徐无闻两首论书诗体现了他的书学思想:
(其一)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坡公此语真三昧,不创新时自创新。
(其二)
心手相忘意自仙,啬翁诗卷蕴金丹。
世人苦被虚名误,笔不生风画虎难。
徐无闻的篆刻以其“远绍吾子行,近迈王福庵”而特立于世。
一九八三年,徐无闻经沙孟海的介绍,参加了西泠印社。沙孟海在给徐无闻的信中说:“平生不过问人事,然今愿主动介绍二人入西泠印社。”这件事在四川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刘正成在《我与书法二十年》里说:“中国的篆刻家,能当一名西泠印社社员,基本上就是一生中最为崇高的理想了。八十年代初,徐无闻先生拜方介堪先生为师,成为西泠印社社员,是四川全境重大的艺术新闻。”其实,徐无闻之参加西泠印社,并非只是他个人的事,实际上他的入社,对于四川乃至西南都有重大的意义。西南地区的篆刻因为有了徐无闻,得以与江南,乃至全国相连接。因为有了徐无闻,西南地区篆刻有了自己篆刻研究生的基地。后来陆陆续续在重庆、在四川、在贵州都有了西泠印社社员。
晚年的徐无闻曾经在成都北门新居散步的时候,给他的门人讲:“我这一辈子刻的印章,大约在千余方。”虽然徐无闻的篆刻数量并不多,但他取得的成就是为世人公认的。因为他走的创作之路是一条适合他自身发展,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艺术之路。
《说印一首?步赵撝叔原韵》是一九八一年写的一首诗,诗云:
五十稍稍知笔墨,只缘世务疏刀石。妃红俪白不必传,中有至味可忘言。
阳刚阴柔美俱可,偏尊吴齐无乃左。近世作家数几人,赵方王李唐乔陈。
沙钱周韩亦足载,余子纷纷莫自大。童年摹印更学书,油灯欲尽四更初。
抄掠未及膏肓癖,骈枝在掌焉能割。朋交多有嗜痂徒,为我拓墨复钤朱。
这首诗的开头五句讲他因世务所困,而耽误了艺术的心情,但是不会因任何原因而忘了篆刻的妙处。后面五句是说能够标炳近现代印坛的印人有吴昌硕、齐白石、赵叔孺、方介堪、王福庵、李尹桑、唐醉石、乔大壮、陈巨来、沙孟海、钱君匋、周菊吾、韩登安。最后六句是讲了他自幼学印、学书的艰辛,对篆刻念念不舍、病入膏肓般的痴情,以及他的同道都是这样的痴情者。全诗对他自己一生的学印、爱印、刻印作了真挚的表白。
五十岁以后,他在篆刻创作上投入的精力多了,他对篆刻艺术创作有了突变性的实践。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司马相如同里”、“碑林一生”、“红情词客”、“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前身相马九方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笔所未到气已吞”、“寻章摘句老雕虫”、“无限江山”、“行云流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花楼迭石”、 “云从龙”、 “行云流水”等等一系篆刻作品的创作,正如《论语》中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又如欧阳修赞美苏轼之语“委曲精尽,不减古人”,显示出超越前人,远迈侪辈的功力和风姿。
一九八八年,他在《戊辰试石偶作》一诗中写道:
夜中不能寐,起弄石与刀。
篆刻虽小道,成赖积年劳。
虚名误学子,炫世徒皮毛。
游艺不徇俗,风格斯可高。
峨峨丁钝老,千载仰清标。
一九九一年,他吟成《辛未岁自题印稿》一诗:
莫谓雕虫计,唯凭石与刀。
植根在篆籀,润泽赖诗骚。
立意不徇俗,风规自可高。
白头争寸进,休负此生劳。
韩天衡在《徐无闻印存?序》中评价徐无闻对当代印坛的贡献说:“试想,被誉为印坛出新骁将的赵之谦,其出新特征正是敏颖地将彼时过目的某些特别的新出土文字,成功地引进到印坛中来。因此,无闻兄在这方面成功的引进,其作为当与悲盦异曲同工,是足以名人入印史功臣榜的。”
七、长眠青山、名留青史
当人们正盼望徐无闻的艺术创作向更高的高峰攀登时,长年超负荷的工作,使徐无闻积劳成疾。一九九三年初春,他住进了医院。他在给天津画家孙其峰的信里讲:“二月二十五日,忽腹内绞痛,不可忍,次日就诊于附近成都铁路中心医院,经照片会诊为肠粘连梗阻。十八日开刀破腹,切除坏死肠三尺。手术历时五小时,失血甚多。幸赖医师尽力,亲友关怀,术后尚无差池,于三月六日出院,在家疗养。还须二、三月,方能完全恢复。拟四月中旬,返北碚西师,尚有学生等着上课。”
事实上,他的恢复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快,家人、亲戚、朋友、学生都希望他再休息一段时间。但是,他挂念他的学生。四月底,他赶回学校。在给研究生上课时,他感到了不舒服,眩晕不适……他从讲台直接住进了医院。他以为这次跟上次在成都一样,还念念不忘地对他的学生说,“等出院了,我要给你们补课。”
一九九三年六月二十日,一代学者、诗人、书法家、篆刻家徐无闻逝世于重庆,享年六十二岁。弥留之际,留下绝笔二首:
(其一)
微命如丝系水浆,针穿手脉乍瓶凉。
床头铁架玻瓶挂,僵卧愁看滴漏长。
(其二)
病床深宵无语时,父子相依痛苦知。
半月糜浆不进口,浑身筋骨散如丝。
饮茶呃逆虽暂止,一刺针时痛不离。
国手明朝商妙计,山城灯火夜何其。
遵照家属的意愿,启功先生为徐无闻的墓碑题写碑额,周虚白先生为他撰写墓志铭,他的学生们为他刻好碑额、墓志铭,他从此长眠在山清水秀、层峦迭嶂的青城山。
徐无闻一生忙碌,进德修业,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如一位学人所讲,“徐先生是像一座山,远看起来平平常常,当你慢慢走近他,你才发现他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深不可测。”是啊,为学,他是一位学风严谨、硕果累累的学者;为文,他是一位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诗人;为教,他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视生如子的教育家;为艺,他是一位足以在中国书法史、篆刻史上名留青史的书法家、篆刻家。

他去世之后,热爱他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纪念他。一九九四年,西南师范大学举办了《徐无闻先生周年忌辰遗作展览》。一九九五年,四川书法家协会举办了《徐无闻先生书法篆刻遗作展览》,四川书学学会举办《徐无闻先生书法篆刻学术研讨会》。一九九六年,四川书法家协会、四川书学学会联合印制了《徐无闻书法篆刻艺术思想研究专集》。一九九九年,重庆书法家协会举办《徐无闻先生书法篆刻师生作品展览》。以及历年来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的各种纪念文字。
在他的家人、学生及社会的努力下,《徐无闻书法集》(一九九六年)、《徐无闻临中山王器鼎》(一九九八年)、《徐无闻印存》(二零零零年)、《徐无闻论文集》(二零零三年)陆续出版。
随着时间的过去,徐无闻的艺术成就正如他在《余兴公书画篆刻集?序》中讲:“艺术家生前的名声,往往与他的实际成就不完全相应。然而,历史的考验总是公正的,生前名过其实者,身后名声自渐降归原位;生前因种种原因而名不及实者,身后也会显露他自有的光辉。”
我们相信历史。

丙戌夏日夜于雍婴堂

注:本文曾经师母西南师范大学教授李淑清女士、清华大学教授刘石先生逐字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书目:
《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徐无闻书法集》(四川美术出版社)
《近现代名家系列——徐无闻印存》(西泠印社出版社)
《汉语大字典》(湖北人民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印学论丛》(西泠印社出版社)
《近代印人传》(马国权着,上海书画出版社)
《方介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书法教程》(欧阳中石、徐无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印迷丛书》(西泠印社出版社)
《杨守敬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近代印坛点将录》(王家葵着,山东画报出版社)
《书法》杂志
《中国书法》杂志
《人物》杂志
《龙门阵》杂志
《书法报》
《书法导报》
《四川书学》会刊
《四川文联五十年》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