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环境生态学家孙铁珩同志生平和贡献
孙铁珩,1938年3月22日生于辽宁海城。1963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工作。1981—1983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1983—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污染生态研究室主任。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1995—2003年任辽宁省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2010年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2012年任沈阳大学校长。此外,孙院士还兼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科协副主席、沈阳市科协主席、沈阳市环境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生态学杂志》主编等。
孙铁珩院士从事污染生态学与环境土壤学研究工作五十年,是我国污染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他将土壤 - 植物系统污染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相结合,开辟了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生态学研究新领域,建立了以污水生态处理和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为主体的污染生态环境工程体系,为我国污水处理与土壤污染防治做出突出贡献。
自1969年起,他即全面投入农田污灌区的水、土、粮污染防治研究,是我国最早一批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20世纪70年代,他的研究团队首先发现中国第一个镉污染区,率先开展了中国的镉污染研究。1983年,他作为中国科学院最大的一个综合性项目—内蒙古霍林河矿区污染治理的项目负责人,首次开展了中国露天矿开发的环境影响与生态区建设研究,建立了污水处理技术体系,使当地生态环境得以全面恢复。
80年代以来,他积极投身于污水土地处理革新替代技术、大型工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和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工艺与技术研究,发展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及污水地下渗滤与中水回用工程,建立城郊型污染生态实验场,完成第一个工业区生态工程规划设计,这些创新性科研成果极大推动了我国污染防治技术的革新发展。
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中国工程院科技咨询项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数十项,编著《污染生态学》、《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研究》、《城市污水自然生态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学术著作1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申报和获得国家授权专利数十项,获得科技奖励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80余名。
孙铁珩院士在任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期间,大胆开创公益型研究所的改革创新发展之路,他着力于调整机构、优化学科、转换机制、强化队伍,做出分类定位、模拟创新、自费改革等重大决策,使研究所成为中国科学院公益型研究所深化改革的先进典型。
孙铁珩院士不但在科研学术上造诣深厚,而且对教育事业贡献卓越。他在担任沈阳大学校长期间,先后提出“科学办学、民主办学、开放办学”的理念,确立“厚德重学、至诚至勤”的校训,他创立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和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项目建设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全面、跨越式地提升了沈阳大学的整体实力与水平。
孙铁珩作为院士校长,深受广大学生爱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同时,他作为博士生导师,还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研究生,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从事环境生态科研和管理的杰出人才。
孙铁珩院士以其崇高的思想觉悟、突出的领导才能,高尚的道德情操、非凡的学术造诣,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孙铁珩院士于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199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孙铁珩院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他一生勤奋不辍、学风严谨、务实求真、锐意创新,倾其毕生精力投身于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科研事业!他的逝世,是我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的精神,将激励后人奋进前行!
孙铁珩院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