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含英-人物简介
期内,他配合李仪祉先生倡导科学治河,为传统经验与近代科学相结合开创了新路。抗日战争期间,张含英辗转于四川、广西、陕西之间。1941—1943年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45年率团赴美考察水利。1946年率领黄河治本团一行7人,考察黄河河南孟津至青海贵德河段。 1948—1949年,张含英出任北洋大学校长。任职期间,他按照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保持和发扬了北洋大学严格治校的传统。他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他认为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而工程师必须是“能根据科学的理论,运用技术的手腕,依照经济的法则,以完成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因此必须学好理论,受科学的洗礼,并要把握现实,理论和实际结合。他以“德、才、学、识、量”五个字作为一个人成功所需的条件,来鼓励学生。 1950—1979年,张含英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并兼任部技术委员会主任30年,直接参与了中国水利的各项重大决策。此外,还担任了多种社会职务,先后当选为原平原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第五、第六届中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第三、四届名誉理事长。 张含英在生活中,同样身体力行。他家教很严,家庭非常和睦。他的家训是“严于律己,奉公守法;廉洁治事,勤俭持家;戒骄戒躁,谦虚为怀;服从真理,反省消灾”。在长期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他从来没有为个人或家属提过任何要求,更不允许子女利用他的地位去享受什么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