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彬介绍
1975年,初中毕业的吕德彬恰逢河南农学院,现在的河南农业大学招生,当时的招生政策是基层组织推荐上大学,因为吕德彬根红苗正,便被组织上推荐去河南农学院上大学。当时的大学生的名称叫做工农兵学员。
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吕德彬牢牢地抓住了它,作为工农兵学员的吕德彬学习努力,成绩优良。
此时河南农学院因为“文革”,迁到河南省许昌市南十几公里的一个叫蒋李集的地方,条件十分艰苦。但吕德彬一个月有26块钱的助学金,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购买力不亚于现在的几百元钱。大学毕业后,吕德彬考取了文革后的河南农业大学的第一批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遗传育种。他的导师就是后来成为河南省人大副主任的范濂教授,他幸运的受到了导师范濂的赏识。
1982年,研究生毕业的吕德彬放弃了到农业部工作的机会,留校任教。此时,恰逢导师范濂为河南农业大学争取到了一个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留学的名额,第一人选并不是吕德彬,但因另一个学生身体达不到出国标准,吕德彬被选中,成为文革后第一批留美学生。此前他刚刚和第一任妻子郭丽娟结婚。
1982年5月,吕德彬成功申请到了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助学金。半年后,他的妻子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获准来到美国“伴读”。在美国的吕德彬学习十分刻苦,他用了大量时间学习语言,过英语关。当时,中美两国文凭还没有相互承认,吕德彬只能再从硕士读起。郭丽娟说:“他是自费生,必须给老师打工做研究,老师才给他生活费。他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在实验室,过得很苦,除了学习还要养家。”期间他还做了中国留美学生联谊会副会长。
1988年,经过六年的寒窗苦读之后,吕德彬获得博士学位,他谢绝了包括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公司、院校的邀请,甚至包括留在北京的工作机会,回到了他家乡的河南农大。他说:他没有忘记出国前自己在红旗下的宣誓,学成归来,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