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
纪事(1949-1959)
1949年
入夏以来,孝感、应城、云梦、应山、黄陂、随县等7县14.2万亩耕地遭受水灾。中共孝感地委、孝感专署以借、换、救济和发放贷款的办法帮助灾民恢复生产。至11月27日,全区共借麦种41万斤,换麦种62万斤,发放救济粮3.5万斤,贷款1.23亿元。
1950年
7月14日 中共孝感地委发出《关于开展城镇民主改革运动的指示》。文件指出:城镇民主改革必须与镇压反革命和发展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1951年
10月12日 孝感专署召开抗美援朝代表大会,会议决定,为支援抗美援朝,捐献飞机12架、大炮2门,折合人民币190亿元。
1952年
1月 大冶专区撤销,所辖的武昌、咸宁、蒲圻、嘉鱼、崇阳、通山、通城7县划归孝感专署管辖。
1953年
8月24日 中共孝感地委就加强对地方工业的领导问题发出指示,指示说,为了加强对地方工业(包括粮食、合作社加工厂)的全面领导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各县都应成立地方工业办公室。
1954年
6月6日 中共孝感地委发出《关于迅速建立粮食市场的指示》,指出:除了做好统购统售外,还必须依靠群众挖掘粮食潜力,开辟粮源。到月底,全区16个县建立600多个粮食交易点。
1955年
5月 湖北省人民政府孝感地区专员公署更名为湖北省孝感专员公署。
1956年
4月上中旬 中共孝感地委、孝感专署召开全区地方工业、商业等9个行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多快好省”地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问题。
1957年
2月18日 孝感县朋兴乡长风高级农业合作社主任官木生、六合乡五四青年社主任方清官、卧龙乡金星社主任崔海子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1958年
11月14日 毛泽东主席来到孝感火车站,在列车上接见了全国劳动模范官木生、勤俭持家模范晏桃香等。
11月26日 金日成首相率领的朝鲜政府代表团参观应城县红旗人民公社,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等陪同视察。
1959年
2月24日 国务院批准孝感专区划归武汉市领导。
1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撤销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所属各县由武汉市直接领导。1960年1月,孝感专区正式并入了武汉市。
(李文勇 杨风娇 整理)
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
在共和国十大将中,徐海东其名如雷贯耳,其事震古铄今。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毛泽东同志说,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大别山区留英名
1900年6月17日,徐海东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夏店区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一个贫苦窑工家庭。1925年春,他在共产党人吝积堂的影响下,毅然离开家乡,前往武汉参加革命。在那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党组织派到军阀部队里学习军事。一年后,他投身到北伐战争的洪流中,参加了汀泗桥战役和武昌战役,曾经率领一个排一举击溃敌军四个炮兵连。
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他受命返回家乡,组织起黄陂县第一支农民自卫军开展反霸斗争。反动武装烧了他家的房子,杀了他家族66口人,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1931年春,所部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此时的徐海东已成为红军中的一员猛将,“徐老虎”的威名开始不胫而走。
1932年2月在商潢战役中,他指挥第36团担负正面阻击任务。营连长们阵亡了,司号员也牺牲了。他甩掉上衣,抡起大刀,在白雪皑皑的阵地上奔跑着,呼喊着:“共产党员们,牺牲也要向前倒!”随着这一声喊,退下的战士又冲了上来,倒地的伤员又站了起来,失去的阵地又夺了回来。
黄土高原建丰功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2980余名将士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部队出征前,徐海东主动提出由中央派来的程子华同志担任军长,自己改任副军长。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请求降职了。在他当团长时打仗负了伤,归队时上级已任命了新团长,他便自行当起副团长。
部队首先越过平汉铁路,西进桐柏山,北上伏牛山,继入商洛山,历尽艰难险阻,突破重重封锁,摆脱近10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于12月9日进抵陕南庾家河。一路上,徐海东奋勇当先。在方城县独树镇,部队突遭敌军拦截,前卫被迫后撤。紧要关头,他跃马扬鞭赶到,挥刀冲入敌阵,硬是杀开一条血路。到达庾家河的第二天,部队即遭突袭,当哨兵发现情况,敌人已近在眼前。危急时刻,又是他一马当先。激战中,一颗子弹射进他的头部,他当即倒地昏死过去。这是他第九次负伤,也是最重的一次,四天四夜昏迷不醒。
1935年1月,国民党军对红25军发动第一次“围剿”。徐海东伤势未愈即随队出征,南下郧西,北上雒南,东进卢氏,西攻华阳,先后取得蔡玉窑、文公岭、石塔寺等战斗的胜利,不但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而且扩大了苏区、壮大了红军。恼羞成怒的蒋介石于5月调集重兵再兴“围剿”,并扬言要在三个月内彻底消灭红25军。面对强敌,徐海东主张采取“诱敌深入、先疲后打”的作战方针,并率部打头阵,拖着敌人转圈子,四天急行军560里。几天后,待敌警备第1旅气喘吁吁地追来时,红25军将士早已养足精神,在山高林密的袁家沟口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生俘敌旅长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留取丹心照汗青
徐海东在他的《生平自述》中这样写道:“我这一生,所经历的道路是光荣曲折的。党把我一个没有文化、受尽旧社会痛苦、百事不懂的手工业工人,培养成一个高级将领。使我不安的是为党、为人民做的工作太少,病的时间太久。今后我将像以往,虽然不能再为党更多地工作,但要做一个永远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
就是这样一位对党赤胆忠心、为革命立过大功的一代英豪,“文化大革命”中竟然被林彪、江青一伙戴上“黑后台”、“黑干将”的罪名,在政治上、精神上、肉体上惨遭迫害和折磨。1970年3月25日,在郑州一间阴冷潮湿的房子里,徐海东含恨离开了人间。
(祝伟 刘勇 整理)
红军的第一架飞机
“列宁号”
1930年3月16日中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罗山县担任警戒的赤卫队员,突然发现一架国民党飞机,沿竹竿河上游的河道由北向南飞行,晃晃悠悠地降落在大悟宣化店西南20里陈家河附近菜子坳前面的河滩上。那里是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区域的交界处。罗山县第一区第十乡赤卫队大队长陈国清在派人向上级报告的同时,立即带领赤卫队员冲向飞机降落的地点,迅速把飞机包围起来,缴获了这架飞机。坐在驾驶舱的飞机驾驶员,成了赤卫队员的俘虏。
在询问这个操着四川口音的驾驶员时,他说,他叫龙文光,这次飞行是执行空中通信任务的,因大雾迷失方向,汽油耗尽,被迫降落。
中共鄂豫皖特委和特区工农民主政府得到缴获一架敌机并生俘飞机驾驶员的报告后,指示要保证飞机驾驶员的安全,保护好飞机,并设法把飞机运到根据地中心地区隐蔽起来。
1931年春,在莫斯科航空学校学习过的钱钧被分配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龙文光经过红军领导和钱钧的耐心工作,决定留下来为红军服务。特区工农民主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弄到不少汽油,鄂豫皖特委和军委决定把飞机装配起来,成立特区工农民主政府航空局,任命龙文光为航空局局长,钱钧为政治委员。特区工农民主政府命名这架飞机为“列宁号”。
1931年4月,在钱钧、龙文光和红军中几个懂得机械的同志共同努力下,飞机在平坦的河滩上又重新组装起来,涂上灰色油漆,机身上“列宁”两个红色大字和机翼上两颗红星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就这样在战火纷飞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诞生了。
铁鹰首航
不久,“列宁号”从任家畈运到新集机场。7月初,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去英山执行任务,准备搭乘飞机去金家寨,红四方面军总部又准备派“列宁号”飞固始、潢川一带进行空中侦察。起飞的那天早晨,密集的人群拥挤在新集机场附近。在隆隆的马达声中,“列宁号”带着银翼上鲜明的红星滑出跑道飞上天空。欢送的群众尽情地挥动着双手和草帽,祝贺铁鹰首航。
从新集到金家寨航程二百余里,十几分钟就飞到目的地上空,由于新修的金家寨机场雨后偏低泥泞,飞机无法降落,“列宁号”改变航向,飞往固始。固始县城里的敌人听到飞机的马达声,以为是他们自己的飞机,都伫立街头观望,当他们看到红五星徽记和飞机上撒下的传单,吓得争相逃命。“列宁号”又继续飞往潢川、光山进行侦察和投撒传单,敌军士兵发现是红军飞机,都龟缩在掩体里,不敢露头。“列宁号”在敌区上空继续飞行一段时间,飞返新集机场安全降落。
轰炸黄安
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鄂东北七里坪宣布成立。旋即挥师南下攻打黄安县城。守敌六十九师赵冠英部一万多人,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固守待援。我军围困黄安一个多月,打退了敌人的几次增援,但县城是久攻不下,红四方面军部决定用“列宁号”进行轰炸,配合攻打县城。“列宁号”机翼下,安装了两个弹夹,挂上迫击炮弹,这架飞机又改装成为轰炸机了。
轰炸县城的前一天,徐向前等红四方面军领导与飞行员一起到黄安城南高地上观察了敌军阵地,确定了“列宁号”参加作战的方案。第二天拂晓,方面军司令部发出向黄安守敌发起攻击的命令,敌军仍在顽抗。上午9时,当“列宁号”俯冲阵地,两枚迫击炮弹同时投落下去,硝烟、瓦砾腾空而起,毫无戒备的敌人才发现是红军飞机进行轰炸了,这也是红军的第一架飞机第一次对敌人阵地袭击成功。
黄安守敌遭轰炸后军心动摇,加之援军无望,第四天傍晚赵冠英率部弃城南逃。红军乘胜追击,在长轩岭全歼逃敌,活捉了赵冠英。“列宁号”飞机创造了配合红四方面军首战大捷的光荣战绩。
1932年,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疯狂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列宁号”在根据地群众精心爱护下,随红军转移了几个地方,终因战斗频繁,环境日趋恶劣,不得不拆卸开来埋藏在大别山偏僻的山沟里。
1951年9月,王树声到大别山区访问时,新县的人民群众将“列宁”号飞机部件挖出来,捐献给国家。空军航空博物馆为了使后人了解这段历史,复制了一架1∶1的实大样机,以供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