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汉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430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21日

金汉鼎传记

发布时间:2009-12-21 14:52:19      发布人: 天堂天使

    金汉鼎,字铸九,云南省江川县下海浒庄人,生于l891年。其父金纯泰,生六子,金汉鼎排行第六。金家祖辈家业微薄。汉鼎的母亲伏氏,勤劳贤慧,操持家务,劳累成疾,44岁去世。时金汉鼎年仅七岁,由其父抚育长大。金家因子女多(六子三女),劳动力少,加之星云湖常常水位上涨,将沿湖田地淹没,粮食欠收。虽父子数人终年辛劳,仍无法摆脱贫困境况。到汉鼎八、九岁时,父亲看他聪明过人,就决心倾全力供他读书,汉鼎得以进私塾。他刻苦用功,聪明颖悟,常得塾师褒勉。后辍学居家,帮助父兄耕作,闲暇自学。

1909年9月,金汉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原址在昆明翠湖西侧,现省农展馆附近)。同年11月入学,和青年朱德、唐淮源等同编在丙班二队。他们常在一起探讨学问,评论时事,志趣相通,相交甚笃。

这时,清王朝已腐朽不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接踵而来,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法、英侵略势力在云南修铁路,开矿山,掠夺锡、铜、茶、药等。另一方面,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此伏彼起,讲武堂督监李根源(中国同盟会云南分会负责人)经常在师生中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朱、金等人深受其影响,并共同加入了同盟会。

在讲武堂就读的两年里,从学习军事理论到战术操练,朱、金二人都刻苦勤奋,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得到李根源及一些教官的器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30日(旧历九月初九),蔡锷李根源等革命党人在昆明发动了“重九起义”,夺取了云南地方政权。朱、金等人和讲武堂绝大多数师生一道,参加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同年11月,金汉鼎从讲武堂提前毕业,被派任临安(今建水县)驻军少尉排长,不久升任连长。

1915年12月,云南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革命运动酝酿成熟。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程潜、罗佩金等在昆明联名发表宣言,反对帝制,宣告云南独立,开始护国之役,并组成护国军两个军。蔡锷率第一军出兵四川,李烈钧率第二军出兵两广。金汉鼎随第一军出发,任第一梯团二支队二营五连连长。

入川后,金作战英勇,1916年1月升任营长。

横江一战,护国军击溃北洋军伍祥祯旅,占领叙府。战斗中,金被流弹击中左膀,血流不止,军中缺医无药, 只好从牺牲的士兵身上解绑腿草草包扎,继续指挥,直到战斗结束被送进同仁医院。

2月下旬,金汉鼎伤势渐愈,奉命率部乘船到总司令部驻地纳溪增援,蔡锷亲自到码头迎接,委金代理第二支队支队长。朝阳观一战,打得北洋军张敬尧骑兵第七团狼狈逃窜,抄了吴新田旅部,以伤亡29人的代价,毙敌120多名,俘敌43名,缴获枪支150多支,子弹2万余发,战马3匹。这一出色的战绩得到蔡锷将军的嘉奖。

由于蔡锷将军指挥有方,加上云南子弟英勇善战,护国军屡战屡胜,声威大振。三、四月间,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等省纷纷独立。5月,川督陈宦为大势所趋,宣布四川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眼看大势已去,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于6月6日呕血而死。护国战争取得了胜利。

7月初,蔡锷离川赴日本医治喉癌,不幸逝世,罗佩金接任川督。由于帝制废除,护国军内部矛盾随之加深和表面化,川人提出“川人治川,驱逐客军”的口号,各路川军形成了联合战线,驱逐滇黔联军,冲突不可避免,发生混战。

7月,川军全力攻眉山,滇军陷入重围。经研究,朱德率部为前锋,扫清道路;金汉鼎率部为后卫,担任掩护。道路很快被打通,各部安全撤退。金率部断后,撤到岷江,人多船少,过江速度缓慢,部队拥挤,十分混乱。金在渡口从容指挥,安定军心,使全部人马安全渡过,到达三江镇,与赶来接应的朱德部汇合,驻扎荣县休整。

1917年7月,北京国会解散。在孙中山号召下,护法战争开始。云南督军唐继尧驻川滇军改名为“靖国联军”,扩编为两个军。顾品珍任第一军军长,辖耿金锡第一混成旅,项泽光第二混成旅。赵又新任第二军军长,辖朱德第三混成旅,金汉鼎第四混成旅。朱、金部奉命与北洋军和各路川军作战,取得胜利。

在护国、护法运动期间,朱德、金汉鼎以骁勇善战驰名川境,深得军中同行的敬重,被誉为滇军“朱、金、耿、项四大金刚”的前两位。在四川叙府一带流传着“黄柜盖,廖毛瑟,朱金支队惹不得”的民谣。

1920年秋,滇军在川作战失利,泸州战役中第二军军长赵又新阵亡,军心震动,在第一军军长顾品珍率领下,全部撤回云南。年底,顾品珍发动“倒唐”(推翻唐继尧),率滇军逼进昆明,金汉鼎随军到达。唐继尧被迫于除夕之夜仓惶出逃蒙自,出走香港。顾品珍取代唐继尧,任滇军总司令兼云南省长,总揽云南军政大权。

是时,云南匪势猖撅,四处窜扰,金汉鼎被派为迤南剿匪指挥官,率唐淮源旅驻通海清剿。

1921年 8月,顾品珍应孙中山先生之约准备率军北伐,委金汉鼎代理滇军总司令。军需局长范宝书持函到通海,促金到职,金婉辞未就。11月初,顾又派参谋处长王兆翔和副官处长杨兆荣持孙中山大总统的特任状到通海,一再催促,金才带着唐淮源旅到省府,驻五华山皇华馆。于1922年 1月16日举行就职仪式,就任滇军代总司令。2月2 8日,代理云南省长。

唐继尧出走后,不甘心失败,于1922年初由香港到广西柳州,率龙云、张如骥、胡若愚等旧部,乘顾品珍离昆之机,重返云南复辟。顾品珍名为北伐,实则准备堵截唐军入滇。顾军自恃兵力优势,轻敌麻痹,设防于滇东。唐军由广南、文山一带进击,沿滇越铁路直逼昆明,形势急转直下。顾品珍仓惶将指挥部从宜良移到陆良天生关鹅毛寨,被配合唐军行动的吴学显匪部包围,顾品珍被打死,顾军闻讯,一时大乱,士气瓦解,纷纷溃败。

1922年 3月10日,金汉鼎偕朱德、刘云峰、项泽光唐淮源、张子贞等一批高中级军官,带机枪营、警卫连离昆西走。经安宁、禄丰、楚雄、牟定、姚安、盐丰一路退向川南。沿途常遭土匪拦劫,均被击退。为了安全起见,金汉鼎将所带银元、钞票按官阶级别分给随行官兵,以稳定人心。为了减小目标,到四川渡口时,又遣散不愿离省的官兵,仅带少数人同行。

4月到达重庆,四川督军刘湘、重庆警备司令杨森热情款待。并聘请朱德当师长,金汉鼎当旅长,唐淮源当团长。朱、金、唐等人早已厌恶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因而婉辞不就。

6月,川军再度发生混战。朱、金、唐等辞别刘湘、杨森,乘船离渝赴沪。到上海后住在孟渊旅社,不久移居苏州虎丘李鸿章祠。

1922年 6月 16日,粤军陈炯明叛变,攻打广州总统府。孙中山先生离粤赴沪,朱、金、唐三人一起在上海法租界寓所晋见孙中山。之后朱德即与金、唐二人分别,经北平赴欧州学习和考察军事,金汉鼎曾赠款资助。金受孙中山先生委托,带着一笔巨款南下,顺道桂林,去犒劳由韶关退入广西的朱培德北伐部队(护国第二军余部,大多为云南子弟)。时由云南退到广西的顾品珍旧部已到达来宾,桂林与来宾之间隔着林俊廷的自治军,路不通行。朱培德曾致电来宾,向杨如轩等将领建议,请金汉鼎在桂林就任总司令职,未得答复(据杨如轩事后说:“如金从梧州来,总司令是金汉鼎,不是杨希闵,唐淮源就是从梧州来的”)。

不久,顾品珍旧部退到柳州,内部意见分歧,副总司令张开儒主张跟随孙中山北伐,大部分将领却主张以广西为立足点,待机再回云南。意见不合,张开儒被解职,另举杨希闵为滇军总指挥,作权宜之计,待金汉鼎回来再作更动。时金汉鼎随朱培德部离开桂林,进到长安、古宜一带,因饷款用完,一时无法到达柳州。杨希闵部几经辗转,最后决定响应孙中山号召,东下讨伐陈炯明。在蒙江誓师后,一路攻下腾县、梧州(此时孙中山正式任命杨希闵为“西路讨贼军滇军总司令”)并与桂军刘震寰、沈鸿英两部联合,经三水直驱广州,陈炯明叛军退踞东江。

1923年2月中旬,朱培德部到达三水,未派王均为代表前往香港专程迎接孙中山回粤主持大计。金汉鼎随朱培德到达广州,滇军将领仅开了一个欢迎会,表示欢迎,却缄口不提总司令一职的更易问题。杨希闵紧紧抓住兵权不放,毫无逊让的表示。金汉鼎亦知道事过境迁,总司令一职已属于他人,感到失望,又恐被杨希闵疑忌,不便在广州久住,于是辞别朱培德等,到香港闲居去了( 1925年 5月中旬,杨希闵勾结桂军刘震寰,叛变革命,进攻广州革命政府,6月中旬,杨、刘叛军被周恩来指挥的黄埔军校学生军消灭)。

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苏联政府的帮助下,1924年1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经过两次东征。消灭了盘锯惠州的陈炯明反动势力,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巩固了后方。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组织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出兵北伐。北伐军纪律严明,土气高昂,得到工农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各路国民革命军节节胜利,迅速推进。革命形势日益高涨,香港报纸每天登载北伐军胜利的消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感召着金汉鼎,使他深受鼓舞,唤起了他的思乡报国之情。他毅然抛弃了舒适安逸的寓公生活,回到广州,得知当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的朱培德率部在江西作战,金立即到江西赣州,找到朱培德,请求带兵参战。时第三军在赣南与孙传芳军郑俊彦部作战,伤亡很大,兵员、弹药尚待补充,又无预备军,无兵可带。朱培德建议金汉鼎自己去招兵,所招部队的武器装备由朱负责解决。金得到一笔经费,奉命到湘黔边境一带,打出北伐第三军司令部招兵的旗号,各处的散兵游勇及穷苦农民,纷纷邀约,前来投军。还有一些地方武装亦来归附,较大的有马锟(云南人)和肖泽洲(湖南人)两部,每部数百人,并携来部分枪械。经月余,共招得两千多人,带到赣南。朱培德报告北伐军总司令部,蒋介石将该部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六师,金汉鼎任师长,并如数拨给武器装备。经短期训练,即正式配合第三军作战(归朱培德指挥)。先后打败了孙传芳所属郑俊彦、邓如琢、谢鸿勋等部,一举攻克南昌。当蒋介石得意洋洋地带着北伐军总司令部大批随员到达南昌时,亦说。“不料滇军亦能战,云南亦有人才”云云。

1927年春,金汉鼎的独立十六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金任军长兼赣北警备司令驻九江。辖27师(师长杨如轩,副师长马馄)、 28师(师长韦杵)、 2 9师(师长周志群,该师为黔军王天培旧部),皆称甲种师,每师三个团,第五军总指挥部直辖张朝振(江川路居人)警卫团和朱德军官教导团,连同三、九两军共计二十个团,为第五路军的极盛时期。

1927年4月初,北伐军进入上海。蒋介石叛变革命。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七月中旬,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镇压工农运动。于是,分裂代替了团结,黑暗代替了光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轰轰烈烈的北伐大革命失败了。在此危难关头,国民党中一些以民族大义为重,良知未泯的有识之士,对所属部队中已经暴露的共产党人仍采取友好态度,用折衷的办法,“礼送”出省境。如1927年6月,朱培德在武汉发给第三军中的共产党人路费后,“礼送”出武汉。朱培德说:“东征、北伐我们得过共产党的力,不能忘思负义,翻脸不认人,做那种对不起朋友的事。”

为了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同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等人组织发动了南昌起义,消灭了国民党第五路军驻守南昌的三个团,即肖泽洲的81团;卢泽民的82团和张朝振的警卫团,并攻占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后来,由于形势不利,起义部队被迫撤离南昌。当起义部队经过金汉鼎第九军防地时,金未加阻拦,沿途放行。

1927年11月,蒋介石再次组织“北伐”。这时的北伐已失去了革命的意义,实质上是国民党新军阀和北洋军阀之间为争夺统治权的混战。金汉鼎奉命率第三十一军(即原第九军,番号更改)离开江西,渡江北伐。第五路军被编人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其中金汉鼎部所属杨如轩27师,韦杵28师共五个团由王均指挥在江西“剿共”,其余全部调到津浦路参加北伐。朱培德任第一集团军前敌总指挥,江西调出的第五路军九个团约12000多人,编为总预备军,由金汉鼎统一指挥,这是金汉鼎一生中指挥部队最多的一段时间。

1928年9月,北伐军最后打败了吴佩浮、孙传芳的残部和奉鲁联军。张作霖率奉军从北平退出山海关,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张学良归顺蒋介石,东北易帜。10月初,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军队编遣会议,整编全国军队。第五路军的第三、第三十一两军缩编为一个军(即第三军),辖第七师、第十二师,每师三个旅,每旅两个团,共12个团,王均任第三军军长兼第七师师长,金汉鼎任第十二师师长,唐淮源任副师长。十二师辖韦杵34旅,张友曾35旅,周志群36旅。师部驻江西吉安。

在编遣会议对军队的裁留及人事的安排等问题上,军阀巨头们各怀私心,互不让步,导致协议破裂。于是,“军阀重开战”。1929、1930年间,连续暴发了蒋桂、蒋冯、蒋冯阎等三次军阀混战,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人民遭受的战祸一次比一次深。第三军属于蒋介石第一集团军,参加了这三次战争。

战争结束后,朱培德升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第三军第七师调防徐州、蚌埠,十二师仍留在江西“剿共”。金汉鼎兼任湘、闽、赣三省“剿共”副总指挥(总指挥鲁涤平),率领34旅和36旅由瑞金进犯汀州、上杭等革命根据地。不久,又撤回赣南。

1932年夏,十二师内部发生的“海州事件”,表面上是由人事变动引起的,而实质上是蒋介石插手杂牌部队的结果。十二师只有马锟的34旅和张友曾的35旅,34旅驻赣州, 3 5旅辖6 9、70两团。驻苏北海州,由于金汉鼎向朱培德力请,把旅长张友曾调中央军事参议院任职,另以70团团长周体仁任旅长,命令下达后,张友曾暗中指使69团团长肖希贤发难。肖希贤因自己未得接任张友曾的旅长职务,亦心怀不满。当张友曾乘车离开海州旅部,到达69团驻地新安时,该团官兵列队到车站欢送。肖希贤事先在官兵中散布说,张友曾是个好旅长,是金汉鼎排挤他等等,并布置借欢送张友曾的机会,反对金汉鼎。在车站上,该团队伍中有人高喊“拥护张旅长,打倒金汉鼎”的口号,使事态闹大了。为了缓和矛盾,平息风波,朱培德只好把金汉鼎暂时调离,并秉承蒋介石的旨意,以曾万钟接任十二师师长,陈传文接任70团团长,周体仁调军事参议院,肖希贤资送日本留学。

海州事件的内在原因是:金汉鼎认为35旅旅长张友曾是蒋介石安插在十二师的耳目,经常对自己进行制肘,总感到碍手碍脚,一心想拔掉这颗钉子,极力请求将张讽走。肖希贤虽有功劳,但嗜好赌博,经常把士兵的饷款输光,品德不好。周体仁则纯正、忠厚,可靠得多。肖希贤发难的目的,是想以张友曾取代金汉鼎当师长,自己当旅长。蒋介石则认为这一事件正是自己瓦解杂牌,收回兵权的好机会。当事的三方各有所图。

海州事件后,金汉鼎被降职为35旅旅长,不久,蒋又以“剿共不力”为借口解除了金汉鼎的旅长职务,调中央军事参议院任高级参议员(军衔由中将升为上将,实则挂一虚衔,有职无权)。

1934年,金汉鼎曾出任全国禁烟委员会主任委员,推行禁烟运动,并到烟毒较剧的云、贵等省督察禁烟事宜。

抗战暴发后,金出任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察团主任委员,负责第三、第四战区的军纪纠察。蒋军军纪败坏,屡次发生滋事扰民事件。金汉鼎曾在宁波惩罚了一驻军司令,在浙江查处了79师段霖茂部下抢劫百姓事件。1944年又查处了“天河口事件”,迫使国民党当局对肇事者惩办,对死难的三百多人进行抚恤。

抗战胜利前夕,金在国民党中屡遭排挤,无法立足,遂辞去军事参议院高参职务,移住昆明,在翠湖边安身。而此时掌握云南军政大权的龙云,视云南为家天下,不容他人涉足。而金、龙在二十年代初曾是敌对派别,因而,龙对金心存戒备。金为了避嫌,表现比较消沉,经常到家乡探亲访友。

为了改善地方教育的落后面貌,1934年,金汉鼎筹资创办了“江华私立铸民中学”(现江川一中的前身),并从昆明各高等学校聘请了一些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到校任教,对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起了积极的作用。

1950年,陈庚将军和宋任穷政委曾到昆明家中看望金汉鼎,向他转达了朱德总司令的问候。此后金参加北上参观团,赴京参加国庆观礼。

同年11月,朱德总司令致电西南军政委员会代主席周保中,特邀金汉鼎上京。金到北京后,朱总司令多次接见,对金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北伐大革命以及解放前夕的工作给予肯定,并回顾了他们并肩战斗的戎马生涯。同时对他在大革命失败后,盲目追随蒋介石的一段历史给予批评。

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聘请金汉鼎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并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民革”成员。

 解放以来,金汉鼎拥护中国共产党,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工作,在北京度过了幸福的晚年。1967年12月,金汉鼎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骨灰存放八宝山革命公墓。

来源:江川县文联

编辑:宋礼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