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霞成长经历
1933年,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现代一女性》摄制完成并公映。
该片不但因其追求妇女解放的鲜明主题引人注目,而且由于其中女主角葡萄
的扮演者又是该片的编剧,而这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女演员队伍
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能写点小文章便算不易的情况下,更显得难能可贵,因
此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赞赏,从而使这位女演员在众多走红的明星中脱颖而
出,独放异彩。这位影坛才女便是当时明星影片公司声名日盛、年仅21岁的
艾霞。
早年
艾霞,原名严以南。1912年生于福建厦门,很早就随经商的父亲来到北
京定居、求学。她聪慧伶俐,尤好读书,除了阅读不少古典文学作品外,还
通过进步书籍接受了民主思想的熏陶. 1928年,16岁的艾霞因逃避封建
包办婚姻,只身出走,走到上海谋生。不久,她加入当时由田汉等人组织的
进步文艺团体南国社,从事话剧演出活动,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创作和
诗歌写作,从而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1931年,党为了加强各个影片
公司的左翼创作力量,委派瞿秋白负责,在电影界中成立了党的电影小组,
其任务除了重视进步的电影剧本的创作外,就是把大量的以剧联盟员为主的
进步文艺工作者,陆续介绍参加到各个影片公司中去,以占领电影这块宣传
阵地。艾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同王莹、沈西苓等一起加入到上海明星影片
公司的。
进入明星影片公司
艾霞1932年考入明星影片公司后,不久即主演了影片《旧仇新恨》,以
其清新的风格与真挚的表演崭 艾霞
露头角,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之后,又相继主演了根据茅盾小说改编,反映
农村悲惨现实生活的影片《春蚕》;反映知识青年不同生活道路的影片《时
代的女儿》;揭露资产阶级腐朽化的影片《二对一》;以及反法西斯战争的
影片《战地历险记》,显露出了在表演艺术方面的才华。 在影片《春
蚕》中,艾霞饰农民李根生的妻子荷花。荷花因为在城里做过丫头,村里人
看不起她,说是“白虎星”,还把一切罪名推给她。荷花对此十分反感,曾
偷偷走进蚕农老通宝家的蚕房,报复地要“冲克”他的“宝宝”(蚕)。艾
霞把人物那种不满社会旧俗、敢想敢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把荷花不
为人们理解的苦闷神情真实地反映出来,给全剧增色不少。该片导演对此作
了很高的评价,称赞艾霞“演戏善抓性格,深入角色,掌握感情,真挚动人
”。 影片《时代的女儿》描写了1925~1927年暴风雨般的革命年代中
众多知识青年的不同命运。艾霞在影片中饰演上海一家木机织绸厂老板的女
儿。这位“千金”是女子中学的学生,因爱慕虚荣而生活日益放荡,最后成
了男人的玩物而被学校开除,终离家出走,堕入红尘。艾霞很好地把握住了
剧中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成功地饰演了这个悲剧性的角色,使
其作为一个反衬,形象生动地昭示出:知识青年只有努力投身革命才有前途
。影片上映后,这个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艾霞的出色表演
,得到了电影界和广大观众的肯定,使她成为了社会公认的当时明星影片公
司演员阵容中“有才干、有希望的新人”之一。人们评价她“是辛苦、勤奋
的,也是有成绩有创造活力的”。特别是因为她拍的这些影片都是“具有积
极进步意义的影片”,因此在当时的进步青年中,艾霞是颇有感召力的。而
她自编自演《现代一女性》,使人们对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使她获得
了“影坛才女”的美誉。当时从影的女演员因为大多出身清苦,文化水平普
遍不高,而聪明好学的艾霞则利用原有的文学功底与艺术,笔耕不倦地经常
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与诗作,其“文笔简洁明快,豪爽妩媚,为人称道”。因
此,人们把她与当时电影界的胡萍、王莹、陈波儿一起,赞誉为“作家明星
”、“而自任编剧兼主演,集二者于一身的女演员,在中国电影历史上,恐
以艾霞为发端”,故而,一时间艾霞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好评。
《现代一女性》这部影片叙述的是一个“希望用爱情的刺激来填补空虚的心
”的女子葡萄的人生经历,着重写她在被捕入狱后如何在一个有着革命理论
的狱友的教育下,从恋爱的迷梦中觉醒过来,走上“光明之路”。影片以妇
女追求真正的彻底解放为主题,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艾霞作为女主角葡萄
的扮演者也在表演上作了很大努力,可以说,影片基本是成功的。但由于剧
本某些地方的先天不足,因此女主角的转变显得有些牵强与仓促,人物形象
后半部不丰满,这的确是一个遗憾。后来有的影评家这样分析说:“这体现
了艾霞当时对光明幸福的向往,也反映了她在创作思想上仍较模糊和对现实
生活中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难以寻找感到苦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