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晓强的遗孀王洪娟
王洪娟现在还保留着两张贺年卡。这是1990年12月30日,祝晓强分别写给她和儿子的。一张写着“妻,我永远爱你”,一张写着“爱儿,爸爸的祝福永远陪伴着你”。这两张贺卡,也成为祝晓强留给王洪娟母子的绝笔,某种意义上也是最终的心声表达。
26年的印记永不磨灭
1991年,是多事之秋,发生了许多大事。这一年,海湾战争爆发 , 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起“沙漠风暴”,彻底打服了伊拉克;这一年,苏联解体,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从此消失;这一年,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葛洲坝水电站宣告全部竣工;这一年台湾作家三毛自杀,让许多文艺青年心痛不已……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事,但是王洪娟都不是很关心,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她此生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她的丈夫没了。
那年10月5日晚间,当时的吉林市公安局郊区分局沙河子派出所副所长祝晓强本来并不值班的。王洪娟甚至还记得,他在家里吃了一碗面条,顶着高烧替同事去值班的。
那一年,他的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才一个月。他晚上8点多还打回家电话,问孩子和妻子都干嘛呢,“我说孩子在学习,我在洗衣服,他让我们早点休息。谁都没有想到,这是最后的通话。两个小时之后,他就牺牲了。”王洪娟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细节却毫无磨损地印在她的心里。
“他这个人就是这么敬业。平时过年过节不值班,也要到派出所看看。”已经59岁的王洪娟到现在也觉得祝晓强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生孩子的时候他不在身边,做阑尾炎手术的时候他也不在身边,但是她后来也想通了,当警嫂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6年的坚持换来自豪
“苦,非常苦。”王洪娟用这几个字评价丈夫去世后的生活。她提起当年一些事还是眼泪哗哗流。有一次孩子的喉炎犯了,半夜时分背着孩子下7楼,到医院急救,见到大夫就给跪下了,哀求他救救儿子。“半夜时候坐在医院长凳子,眼泪刷刷的。护士问就你一个人啊?我说是。后来孩子哭,喊着找爸爸。我告诉他一定要坚强,抱着他一边哭……这样的事情有很多,眼泪都流干了。”
那个时候的王洪娟才30多岁,身材高挑,长相俊美。身边许多亲戚朋友劝她再找一个改嫁算了,可是她都没有同意。“我是为了孩子,怕他性格受到影响,不想再嫁。而且他是烈士的后代,我也是公安,觉得这也是自己的职责,也是在完成任务。”王洪娟说。
这些年的坚守,王洪娟觉得没有白白付出。儿子很是优秀,从小成绩就很好,获得过许多国家级比赛一等奖。后来考入中国公安大学,成为一名警察。
“我觉得十分欣慰的一点是,网络上有许多星二代、富二代等声音,但是从来没有听到过”英烈二代“这样的词汇。我查过,所有网络没有查到这个词。”王洪娟说,这是她觉得十分自豪的一件事。
希望儿子结婚,“彻底完成任务”
王洪娟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丈夫牺牲后的26年间,从来不肯接受采访。“但是这次我接受了,就是因为我想帮所有的英烈家属说几句话:我们太不容易了,她们都值得钦佩和尊敬!另外,这个选题非常好,在清明节到来缅怀烈士之际,对后代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对当代的年轻人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如今王洪娟最发愁的就是儿子祝冠群的婚事。他如今已经32岁了,还没有女朋友。在深圳买个房子,也难以实现。“总觉得他要是结婚了,我就彻底完成任务了。”
祝冠群目前在深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他说其实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外语主持人,但是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最终当了警察。“其实我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妈妈不同意,她担心安全问题。不过我觉得我父亲是刑警出身,我也应该干刑警,最后她也同意了,还告诉我当了警察就得好好干,冲在第一线,但是要保证安全。 ”
“我们这些人要求都太低了。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王洪娟说。
建国以来,吉林市共有18位公安烈士
3月30日上午,吉林市公安局百余名民警代表到吉林市北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先烈,行脱帽礼,重颂入警誓词。吉林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李德彦介绍,建国以来有18名民警成为革命烈士,在各行业中比例最高。他们为了平安吉林建设,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岁月和牺牲的战友,他们用生命践行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誓词。我们希望广大公安民警更好地继承先烈遗志,做出人民警察应有的贡献。我们也呼吁全社会更加尊敬、帮助公安英烈的遗属, 给她们更多的温暖与关怀。”李德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