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评论家冯道信先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30894642
本馆由[ ]创建于2012年03月27日

冯老不死

发布时间:2012-05-05 11:20:50      发布人:

       我认识冯道信先生始于上世纪70年代。因工作和文学爱好成为知交。
      

       10年前,一次酒后他问我与他是什么关系。我答,第一他是文化副局长,我是文化站长,我们之间是上下级关系;第二他是我的文学老师,我是学生,是师生关系;第三我与他都是共产党员,是同志关系。答毕笑问他然否,他说,我们还是朋友关系。

       近40年了,我们时聚时散,交往慎密。尤其是近年我在文联秘书处坐班,几乎是天天相见。一起抽烟喝酒,一起谈天论地,更多的是谈论钟祥乡土作家群的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他对钟祥文学事业的关心和热情。3月26日上午冯老在深圳谢世,下午即有朋友告知我消息,我很震惊。但因我正在住医院,后来出院后虽心存怀念,一直想写篇悼念文章,但苦于事情太多,没能实现,以至于如鲠在喉,心中不安。
      

      今日本来想写一写的,但又不知从何写起,要写要说的话太多了,无从下笔。忽翻出《钟祥有个乡土作家群》一书关于介绍冯老的文章,略加改动,刊发于此,以此表达我对冯老的怀念!

钟祥乡土作家的旗手

人称冯老的冯道信先生,是钟祥乡土作家群的旗手和领路人,在乡土作家群成长的关键时期他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1968年,冯道信毕业于著名学府武汉大学,1981~83年又到上海戏剧学院进修,是个读了七年大学的老牌毕业生。国家安排他到诸多人向往的陕西社会科学院工作,但他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固执地回到家乡的农村中学当了一名教师。

有人说,冯道信的政治仕途是失败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与他同时走上工作岗位的武大同学,大多后来都熬到处级以上,甚至是高级干部,而他干到退休也只是个县市文联主席,仅是个正科级。

也有人说,冯道信是个成功者。在钟祥,你若问书记、市长是谁,叫什么名字?有人不一定答得上来。但若问冯道信是谁,干什么的?当地的老少男女可以说是没有不知道的。

冯道信名气之大,声望之高,有人形容说“山涧的老树,河沟的石头也知道他”。当然,这与他一直生活在这里,又经常寻访那山、那水、那古寨的老树和水乡人家有关,与他的乡土作品在民间流传有关。

有人向冯道信先生索要名片,他说没有。细想想也是的,那一张如烟盒般大小的纸片,怎么能容纳得下他那诸多的头衔?

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中国《水浒》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通俗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副秘书长……

对于这些令人羡慕不已的光环,虽然当初也来之不易,冯道信先生一般却不怎么在意,他最看重的是“钟祥市作家协会主席”这个比较务实的头衔,因为钟祥的乡土作家群之所以能成为享誉省内外的文艺品牌,他老冯不仅是颇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还是百分百的领路人人。他的大名“冯道信”三字含金量极高,本身就是一张妇孺皆知的闪光名片。

冯道信祖籍钟祥冯家岭,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父亲的高尚医德对他启蒙有着良好的影响。他自幼好学,在五年的大学生活里,他博览群书,业余时间几乎全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以惊人的毅力,熟读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二十四史和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用知识丰富和武装了自己,为他无字的“名片”注入了受用的资本,也为他的文化寻根和历史研究打下了深厚基础。

生于公元前300年的著名楚辞文学家宋玉,因他的故里和籍贯正史记载不详,曾造成纷争不断,有的说是江陵,有的说是秭归,有的说是宜城,但冯先生却认为属于钟祥。他查阅大量的史料进行考证,独有见地的分析论证,写出数万字的文章为宋玉寻根,文章发表在国家专业刊物上,引起了史学界的重视和支持。

19881120日,《历史大观园》刊登姚玲飞的文章《莫愁湖与两位莫愁女》,只认洛阳一个莫愁,南京一个莫愁,而对于钟祥莫愁漠然无视。这下,正是血气方刚的冯先生,他从古书堆中、档案馆的浩瀚资料中查找依据,通过正史、别史、杂史以及文学书籍的相互补充引证,写下《论莫愁女》专著,为钟祥找回了遗失的莫愁女。

冯道信先生还考证过结论三国时的汉津在钟祥域内。为此,他亲赴武汉、赤壁参加湖北省《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议,宣读他的论文《“斜趋汉津”与赤壁大战》,并将其发表在武汉大学学报上,确立了钟祥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在钟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明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日子里,他废寝忘食努力工作,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撰写和修改申报材料,为名城和明显陵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提供了条件。

在他步入花甲之年以后,又档案局退休干部朱学忠、廖运孚和对台办干部侯书云等人合作,历时3年,以大事记、通史文、附录的结构方式,精心编著了70万字的钟祥通史——《钟祥五千年》。

有人说,钟祥的历史是冯道信先生“写”出来的,这话虽说有些偏颇,因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如果他不拿起锄头去挖掘那深藏的宝藏,做一个拓荒人,这些佐证当地历史文化的“正”史文章怎么可以得到?如果他不去潜心研究,运用丰富的典籍与人争辩,也许钟祥的莫愁湖只能被历史抹去、莫愁女只能寄人篱下,流浪他乡了。

冯道信先生是学者,还是乡土作家群的旗手。他的旗帜意义在于他带头创作,对钟祥乡土文化底蕴进行深层挖掘,以便让众多有志文学的爱好者从中得到创作源泉。他的书房一半是书,一半是他写下的手稿。四十年来出版和发表的作品在数百万字。他所写的除了学术论文之外的小说、散文、诗歌、电视片、舞台剧等各种门类的作品,大多与他对乡土的研究和理解有关。他创作的历史小说《风流莫愁女》、《嘉靖内传》、《玉马青鬃》、《雾锁云台》、《蒋娘娘传奇》,戏剧作品《玉石口》《郢州恋》,风物散文集《郢中揽胜》,美学论文集《论楚歌》,电视专题片《魂兮归莫愁》、《钟祥流风》、《中国明代十五陵——显陵》、《华中奇观黄仙洞》,以及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嘉靖皇帝》等,无不散发着钟聚祥瑞这方宝地的泥土气息。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作者那份对于乡土浓郁情结的踪迹,那份对于乡土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钟祥是明嘉靖皇帝的出生地。改革开放之后,冯道信就开始着手对嘉靖作全面深入挖掘和系统的“审查”,可以说他对嘉靖的研究和了解超越了前人。譬如说,嘉靖皇帝在位时什么时候用膳,喜食什么,什么时候入厕,哪位太监来更衣解带全程伺候,他都能说得绘形绘色 ,有鼻子有眼。1990年他根据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的中篇小说《嘉靖内传》出版后,经过长期的琢磨和思考,决定编写一部20集的电视剧《嘉靖皇帝》,谁知道一提笔文若泉涌,就写成了40集。2006418日,钟祥市接到广电总局通知,40集历史题材剧《嘉靖皇帝》被列为当年第一批获准拍摄的电视剧剧目。后因筹资困难未能开机,但他锲而不舍,常住武汉,汇集各方意见,对本子作进一步地精雕细凿。

夜深了,喧嚣的城市已经安静下来,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也疲惫地进入了梦乡。年近古稀的冯道信先生却伴着夜雨敲打晴雨棚的声响,在灯光下苦耕。

为了写作,冯道信先生的眼镜换了一副又一副,视力一天一天的在减退,眼镜的度数却成倍地在递增。

你眼镜是几度的?我问。

“两个二百五。”

冯老的幽默让我忍俊不禁

“左眼二百五,右眼二百五,不是两个二百五吗?我人二百五,心亦二百五,痴心不改,不又是两个二百五吗?”

水有源,树有根。为乡土而呼,为乡土而歌,冯老可谓是呕心沥血,痴迷不悟。谈起他的创作感受,冯老先生概括为四个字——“笔恋乡土”!

他深沉地回忆说:

“我5岁的时候,害了严重的眼病,双眼连尺长的大包谷穗也看不清楚。精通医道的父亲为我配药施治,我的叔叔也带我去外地寻医问药,结果花钱不少,一点疗效也没有。我的奶奶急了,就牵着我在月夜里数星星,“得露水”,传说露水可以治疗眼病。每天晚上,我一边迷糊着眼睛仰望天空数星星,一边听奶奶给我讲莫愁女的故事,背诵“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的五字诗。说来也真奇怪,数星星得露水,后来我又吃了些莫愁湖的莲子,我的眼疾随后慢慢的好了,天上的星星我能看得清清楚楚,失去光明的眼前是一片绮丽的美景,我感受到了家乡的神奇。后来在大学里读书,当我第一次读到“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篇目时,我更加迷恋阳春白雪故乡的风景。那时候,大学生是国家分配工作,我宁愿回到家乡做一般职员,也不愿意到外地去做官员。所以,我回到钟祥在乡村当一名中学教师。”

有人说你是“吹出来的作家”,冯老对此是否认同呢?

他笑了,是仰天大笑。

“这是真的。但你不说我倒忘了。我回来到学校任教不久,县里搞文艺汇演,因为我在上学时就爱好吹笛子,所以就参加了。那天演出,我登台吹了一曲《我是一个兵》,结果赢得全场喝彩。几天之后,县里来人拿着工作调动函到学校找我、找校长,要我到县文工团去上班。就这样,我把自己从教育界“吹”到了文化界。到了文工团领导只安排我吹笛子,除了伴奏,每次演出还有独奏任务,一场下地,也是挺累的。但领导们看我是个大学生,就叫我加班写演唱节目,这一写不要紧,写了这辈子,想甩都甩不掉。”

看你的作品,全是反映钟祥乡土的,地域性很强,是领导的安排还是你自己的心愿?

“我想主要是一种情结。我对我的故土是很有感情的,这种感情渗透在我的骨子里。刚开始写,我并没有刻意写乡土,但写的却是乡土。从小说《开镰》到表演唱《送毛巾》,从写《新凤亮翅》《赞周岗》到《金岭朝阳》《月夜狩猎》,直到现代题材的长篇小说《红颜无悔》都是这样的。后来,我便有意识地写乡土。鲁迅,沈从文、萧红、刘绍棠、赵树理都是乡土大师。乡土文学能体现出民族性、地域性的特色。越体现民族性的作品,越有其世界性,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越能够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在我的脑海里,我没想当大作家,也不是说觉悟话,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学爱好者,我的写作就应该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在县剧团工作期间,我根据我地的革命斗争史实,编写了大型的现代戏《红钱版》、《玉石口》、《郢州恋》,将钟祥的历史文化演变为立体的形象展现给观众。后来,我到文化局当副局长,兼任作家协会的主席,主要是抓创作,自己就带头写,白天上班下乡,晚上‘开夜车’。八十年代我就出版了《郢中揽胜》和《嘉靖内传》这些介绍地方的专著。”

我拦住他的话问道:是不是从那个时候你就开始大名天下了?

“不能叫大名天下,只能说小有名气。但这两本书出版发行后,拉开了钟祥旅游的序幕,对于外部人了解钟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到钟祥旅游的人,都要找着买我的书,或自己收藏,或送亲朋。只可惜当时书的定价太低,《郢中揽胜》一本六角四分钱,《嘉靖内传》二十万字,十来个印张,定价也才四元钱,一本书连买一包烟的钱也不够。”

“烟出文章酒出诗”。冯老与多数文人一样有烟酒的嗜好,有“逢酒喝”与“逢烟抽”的外号。可是,吸烟有害健康,为了有个好身体多活几年,他曾经多次戒烟,他的爱人还把他的烟掠夺性的藏了起来。但面前的他,依然吞云吐雾不断,桌子上放着半包“红金龙”,我想这包香烟可能是“过早”打开的,半天就烧去了一半,不知道能否管到天黑不能。

听说冯老你戒烟了,可我看到你已经抽了三根了。你是否打算再戒?

“哈哈,实践证明,戒的次数越多,抽起来烟瘾越大。我只能说,什么时候不写了,我就不再抽了。”

此前一天,我与他同去作协郢南分会的路途中,他从口袋摸

出一支“烟”来,没见点火,直接抽起来,冒着丝丝白烟。他介绍说,里边没有烟丝,烟云无味,不会影响他人,这是支具有科技含量的“救急烟”。看来,他对戒烟是没有信心了。

燃烧,燃烧的不尽然是香烟,是他的难以抑制的乡情和心灵。

数十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文化阵地,当创作股长、文化局副局长、作协主席和文联主席,从没为高薪聘请而动心。1981年单位派他去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进修,他认识了余秋雨等一些名家,发表过一些文章,其中撰写的3万多字的美学论文《审美心理结构》得到上海、江苏及湖北省戏剧界专家的赞赏和认同。当时有人就劝说不要他再回钟祥,但他认为外边再好没有家乡好,毅然决然回到了生他养他为他提供施展才华的故土,在文学艺术理论的指导下,他走遍了钟祥的乡镇和村落,东爬客店娘娘寨,西攀胡集鹰嘴山,北穿张集香菇林,南踏旧口沙梨乡,每到一处,交友一方,靠细心的挖掘发现,汲取着乡土的营养,写下了篇篇佳作。

冯道信先生的创作活动是以宣传乡土,提高钟祥的知名度为己任的。他的作品主要以挖掘人文为主,于史学中,民间故事中搜索事件和塑造人物,于文学中展示灿烂的历史文明。他的一系列作品,无不显示出他对钟祥历史和人物的洞悉和理解,对乡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艺术把握。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地各级奖励。小戏曲《红鹰岭》1975年赴省调演,论文《审美观照新论》1985年获湖北省二等奖,报告文学《火眼金睛,明察秋毫》1994年获世界华人杯文艺作品大赛一等奖,电视专题片《中国明代十五陵——显陵》获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二等奖,《警魂》、《论楚歌》获荆门市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他喜获中国乡土文学奖,被中华诗词研究会等单位联合授予“中华诗神”荣誉称号。

冯道信先生是钟祥乡土文学发展的参与者和引领者。他不仅始终坚守自己的选题原则和创作风格,而且也广泛地影响着他周围的人及其追随者。

王世春的中篇小说《白玛》、《春茫·春忙》,杨道金的长篇小说《女儿苦》、《情怨》,邓德玉的长篇小说《后土湾》、周桦的短篇小说集《红苹果》,郭志理的诗集《爱恨博哲》,姚天文的《江汉电火》,周桦的《丹心谱》、朱大明的《激情钟厦》,李祖才的《历史的使命》,张万昕的中篇小说集《信念》,陆诚忠的散文集《温峡传奇》,邹家勤、杨泽生合著的散文集《追寻钟祥》,谭非的长篇小说《换届风云》,沈传凤的长篇小说《雪肉情》,刘华(田溪)的小说《哭泣的汉江》……太多太多的本地作家的作品,无不受其直接或间接地浸染。

冯道信的旗帜意义,还在于他是乡土作家群的鼓动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家敬佩的园丁。他曾大声呼喊,要建立一支乡土作家队伍,并为此不辞劳辛。在他与同仁的努力下,依托初展阵容的乡土文学队伍,开天辟地地成立了钟祥县文学创作协会。现今可以看到的文字记载是: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七日,钟祥县文学创作协会在县文化馆四楼正式成立,来自全县各条战线的业余作者34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县文化局副局长冯道信主持,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派《长江》丛刊编辑黄泉清、湖北省群艺馆派《布谷鸟》主编冯康男特意从武汉赶来祝贺大会召开。副县长蔡仁杰、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伏华、县委宣传部长杜义林、县科协代表王家华,县妇联副主任胡孟饶和县文化局长汤宜福出席大会。县科协、县曲剧团宣读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协会聘请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吴祥忠、副县长蔡仁杰任顾问,县委宣传部长杜义林任名誉会长。大会选出了协会理事会成员。冯道信任会长,周天慧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这次会议是钟祥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吹响了乡土文学进军令。身为文化局副局长的冯道信,从此挑起了协会主席的重担。寒来暑往,到了1993年,创作协会更名为作家协会,标志着乡土作家群的正式形成。连续二十多个春秋,他背负众望,没有停过步,没有歇过肩。他亲自为乡土作家讲课,帮乡土作家看稿,为三十多位本土作家的专著书写前言后记,作序立跋,每篇文章都有他的心血。有些农民作者创作环境是极端恶劣的,他们有的蹲在田埂上拆下烟盒纸用铅笔记下心中涌现的诗句,有的就着昏暗的灯光用废旧的信封写下心中的感思,当冯道信接过那一张张皱巴巴的烟盒纸和废旧信封时,他没有鄙视,而是热情地帮忙斟酌,删改,甚至字字推敲,如朋友般交谈。1984年,陈军拿着他的小说找他请教,他连夜看完后,马上寄给他一封长信,勉励他读名著,主攻长篇小说,果然陈军成为全国写百万言巨著的第一人。为培养文学新人他头发谢顶,脊背弯驼,与同龄人相比,明显见老。但每当有新人新作问世时,他那一脸被岁月刀斧雕刻的纵横沟壑难掩内心的喜悦,笑容中充满了无限陶醉。

    为了壮大文学队伍,便于作者就近学习、交流活动,在他领导下的作协还把脚深入到乡村,分别成立了郢南、郢北、汉北等多个分会。为了给业余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他先后创办了《莫愁湖》《作家之路》《江汉大观园》等文学报刊,并使《莫愁湖》期刊延续至今。 

      冯老走了,他心、他情、他魂永存。他对乡土作家的殷殷期待将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旗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冯老不死,千古流传!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写得全面,对道信有了更多了解。


    写信时间:2012/05/13 09:38:07
  • 感动!


    写信时间:2012/05/12 16: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