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评论家冯道信先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30894642
本馆由[ ]创建于2012年03月27日

冯道信评论:真情真爱写真实

发布时间:2012-03-27 15:44:54      发布人: 逝者安息

——《移民大柴湖》述评

○冯道信

 

一位哲人这样说:“社会就是在克服困难,改造逆境的矛盾中不断发展的。人是生活的主人,透过事业的发展的棱镜才能看到自我生存的价值。”读了全淅林同志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一个最真切的直感扑面而来,用最简短的话来概括,那就是“柴湖移民是生活的主人”。

现定居于湖北省钟祥市大柴湖的7.5万移民,迁自于河南省淅川县。他们为我们祖国的大建设做出过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他们是踏着汉江水的滚滚波涛,离开故乡淅川来到钟祥大柴湖的。他们是牺牲者,也是开拓者,更是建设者。作者全淅林,也是移民中的一员。他倾注满腔热情,真实地反映了柴湖移民大搬迁的历史事件,表达了自己对父老兄弟的真实情感,倾诉了自己对新生活建设者的真正热爱。同样,用最简单的话评估《移民大柴湖》,那就是“真情真爱写真实”。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报告文学作品,必须遵循历史真实、现实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真实的创作原则。这是报告文学作品内容真实的总结与概括。从内容的意义上说,报告文学作品乃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关于现实主义,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曾经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移民大柴湖》二十二章,书中的人物,不是个别性的典型人物,而是两大典型的人群类型: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者和生活主体——移民。作者站在历史的云端,倾注无限的真情与真爱,以大气魄、大视角观照和描摹出了这两类人群的大精神、大境界。从而,显现出了历史的大真实。

淅川移民之所以要“移”,源自于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和治理汉江水患。这是历史的呼唤,也是现实的要求,这自然也是淅川移民要“移”的主体内涵。因为,工程要求,丹江口大坝拦截汉江!这一历史的大筹划凝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一辈革命家忧国忧民的襟怀柔肠!

时间上溯,岁月萦回。百万雄师过大江,江南江北好地方。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地宣告成立。随即,共和国的领袖们铺开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蓝图。

汉江水患,史册屡有记载。治理汉江水患,是新中国建国之初湖北省的重要方略。《移民大柴湖》在第二章《命运的转折》中写道:19507月的一天,“时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李先念请来各路专家,在政府会议室召开了一个特别专题会议,议题是汉江治理。李先念在会上铿锵有声地讲道: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同时也是洪涝灾害特别严重的河流。16年前(1935年,俗称乙亥年——笔者注)的今天,汉江发一次大洪水,使沿江两岸10多个县市变成汪洋,淹没耕地670万亩,370多万人流离失所,8万多人在洪水中丧生。长期以来,沿江两岸,两年一溃,江汉平原,深受其害。我们面对的任务,就是要叫汉水听从我们的使唤,服从我们的调遣,为湖北人民造福。

这是湖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向汉江宣战发出的第一声号令。”

 

1953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构筑了中国“南水北调”的宏伟蓝图。“ 219,毛泽东视察长江。他站在‘长江’号军舰的甲板上直问陪同他的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他用手中的铅笔在地图上久久地指着丹江口一带。”毛主席的这一构想,竟与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的“改良此水,应在襄阳上游设水闸”的观点,不谋而合。《移民大柴湖》,以其精当的笔触,描绘了两位历史巨人的博大胸襟和睿智远见。他们站在同样的历史高度,揭开了为中国人民谋永久福利的光辉篇章。

共和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更是为“移民大柴湖”工程萦绕梦魂。首先,他提出了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议。书中这样描述道:

 

自那次毛泽东主席同林一山谈话之后,专家们详细对丹江口坝址线进行了反复勘测论证,1956年,制定出了《汉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

19583月,毛泽东亲自主持中央成都会议。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南水北调的构想和专家们的规划,在会议上提议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得到中央会议的支持和批准,毛泽东在会上兴奋地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联系起来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