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初:从味精大王到化工托拉斯
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海报。(资料图片)
1933年世博会跨越了2个年头,是第一届有明确主题的世博会。“一个世纪的进步”作为官方正式名称。博览会向当时的工商业巨头敞开了大门,通用汽车、克莱斯勒、西尔斯百货等纷纷获准建造各自展馆。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具备了构成影响力的诸多元素,贯穿始终的主题演绎、灵活有效的筹资方式、大胆的色彩化建筑、流线型的工业化设计、企业馆的大放异彩,无疑都是留给后世的话题。
天厨味精老海报
1922年,时年33岁的吴蕴初在阁楼里发明了以水解面筋蛋白质方法,制成一种鲜味无比的调味品。吴蕴初认为这种白色粉末状的调味品浓缩了味道的精髓,因此取名“味精”。从此,中国现代汉语辞典中出现了“味精”这个词汇。吴蕴初也被誉为“中国味精大王”。
吴蕴初创办了中国首家味精厂———天厨味精厂。1926年费城世博会、1930年比利时列日世博会和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天厨味精参展并获奖。
天厨味精的诞生〉〉
国货与洋货较量
总是屡屡败北
吴蕴初1891年生于江苏省嘉定县(今属上海市)。后入上海广方言馆学外语一年,因家贫辍学,回嘉定第一小学当英文教师糊口。15岁时考入陆军部上海兵工学堂半工半读。毕业后,到上海制造局、上海化验室工作。1913年起先后任汉阳铁厂化验师、砖厂厂长、燮昌火柴厂氯酸钾公司工程师兼厂长等职,并与他人合办炽昌新牛皮胶厂。
在与“洋货”的长期正面较量中,包括吴蕴初的许多中国本土化工企业屡屡败北,在众多的洋货中,哪一种又是最易获利又可长久获利的呢?以这几个选择标准,吴蕴初最终选中了日本的“味之素”(即味精)。
日本垄断的味精
中国也研发出来了
当时的“味之素”全世界只有日本生产。
吴蕴初首先买了一瓶日本的“味之素”回家研究。他发现,所谓“味之素”成分就是单一的谷氨酸钠。谷氨酸钠1866年由德国化学家研制成功。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当时这种产品在欧洲并没有批量生产。
1915年,受德国人启发,日本化学家从海藻和鱼类、豆类中成功提取谷氨酸钠,并开始大规模生产,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调味品“味之素”。同时,日本人对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长期垄断世界市场。
1921年,吴蕴初利用空余时间,和夫人一起,在上海租用的一处住房的阁楼里,开始研制提取谷氨酸钠的技术。没有现成资料,他四处搜集,并购置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分析设备。他白天上班,夜间埋头做实验。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终于制成了几十克成品,并找到了廉价的、批量生产的方法。
天厨味精完全国货
“味精大王”闻名遐迩
工艺成功后,吴蕴初开始寻找投资人。吴蕴初揣着小瓶装的样品去高级餐馆寻机会,自己点了汤,往汤里撒白色粉末,做陶醉状。看到有人好奇,也往别人汤里撒一些。最终,吴蕴初结识了张崇新酱园店老板张逸云。两人一拍即合,创办工厂。
吴蕴初将产品定名为“味精”,由于味精是从植物蛋白中提取的,且中国信佛吃素的人很多,吴蕴初将厂名定为“天厨”,商标定为“佛手”,瓶子包装色用黄色和蓝色。他们打出“天厨味精,完全国货”的大旗,味美、价廉、国货,大得人心,销路一下就打开了。
天厨味精行销后,与日货“味之素”激烈竞争,在全国人民抵制日货运动的促进下,销路日广,尤其在南洋一带的爱国华侨中更是大受欢迎。1926-1927年间,天厨获得了国际专利,吴蕴初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味精大王”。
天字号托拉斯
打破日本化工垄断
天厨以国货起家发展壮大的,然而制造味精的化工原料盐酸却多年依赖日本进口。时局影响,盐酸供应时断时续,促使吴蕴初燃起自己生产盐酸的念头。
1928年秋吴蕴初获悉法商设在越南海防的一家化学公司因经营不善,正待出售,便亲赴考察,以8万元购进这家工厂全部设备,终于1929年10月成立了天原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取名天原,即为天厨提供原料之意。
随着天原的成功,吴蕴初逐渐考虑建立自成体系的天字号化工集团。1932年,吴蕴初赴美国考察,又以9万元从杜邦公司购回一套中型合成氨设备,并筹集100万元开办天利氮气厂。取名“天利”,意为利用天然氢气。
此外,因当时天原厂所需的耐酸陶器均向法国购买,价格奇贵。凭着当年做矽砖的经验,吴蕴初又于1935年在上海开办陶器厂,取名“天盛陶器厂”,意为给天原解决盛器。
天厨、天原、天利、天盛4个轻重化工企业的创办,如同化学的连锁反应方程式一般,互为动因与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天字号系列。吴蕴初的化工“托拉斯”正式形成,中国化工彻底摆脱了对日本的依赖。
天厨与重庆的渊源〉〉
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
1939年,吴蕴初积极组织天原、天利、天厨、天盛4厂内迁到战时陪都———重庆,选定嘉陵江北岸的猫儿石作为厂址。上海天厨厂的人员和设备的另一部分,由其夫人率领,进入香港建厂。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吴蕴初返回沪上,重建天厨厂。重庆和香港两个厂也由此扎根,分别留了下来,未来三地共用一个天厨字号也是缘由于此。
1958年,公私合营后,重庆天厨变为国有企业天源化工厂下属一个化工车间。再往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佛手”牌味精迎来市场经济大潮,商标权属开始成为困扰上海重庆两地天厨厂的问题。
1992年,国家工商行政部门牵头,上海与重庆两地的天厨达成协议,两家企业都是吴蕴初先生创办,属于同胞兄弟,重庆天厨可以无偿使用“佛手”商标,但商标的权属归于上海天厨。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天厨被划归到冠生园。冠生园并不认可当初双方的协议,提出付费使用的要求。双方就此展开多年谈判。重庆天厨在争取“佛手”商标使用权的同时,于1998年新注册了“天雁”商标。
2002年,重庆天厨和冠生园达成协议,重庆厂可以继续使用“佛手”商标,每年向上海支付3万元。这期间重庆天厨开始了双商标战略,“佛手”和“天雁”开始同时出现在货架上。
2006年,重庆天厨与上海终止了协议,开始大力宣传自有的“天雁”品牌。于是在“重庆天厨”这个知名字号之下,“天雁”成为了重庆著名商标。
2008年,重庆天厨整体划归重庆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制定了“成为西部领先的调味品企业”的战略目标。
重庆天厨天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史景山
对话重庆天厨新掌门〉〉
记者:“天厨”这块牌子仿佛从大家眼前消失很久了?
史景山:重庆天厨整体在进入盐业集团后,被纳入很重要的调味品产业板块。我记得一个细节,由于内部调整的原因,前几届的糖酒会天厨没有去参加。两年前我们开始恢复参加糖酒会的时候,西南地区的很多经销商过来打招呼,说终于又看到“天厨”了。这说明这个品牌的含金量,这毕竟是一个87年历史的老字号。
记者:重庆天厨未来的战略是什么?
史景山:成为西部领先的调味品企业。现在的基础架构应该说搭建好了。另外,企业的1万吨豆瓣生产线项目已经完成,未来会形成3万吨以上的产能,这个在调味品原料端的布局,能让天厨一举成为重庆调味品企业的供应商,并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记者:“天厨”未来不是个味精厂了?
史景山:未来味精和鸡精这块会是企业打造品牌的一件利器,但要上规模,要靠火锅料等复合调味料才行。未来天厨还会涉及高端的酱油醋产品。
记者:主攻调味品是基于什么考虑?
史景山:这是一个成长速度惊人的行业。2007年全国调味品行业产值是600个亿,2008年就变成800个亿,去年产值已经是1200个亿。其中增量最猛的就是麻辣味为主的调味料。
记者:要实现你的战略目标,拦路虎有哪些?
史景山:调味品行业的技术门槛低,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最终的竞争会体现为规模竞争和品牌竞争。我们企业在这两点上还相对较弱。天厨是一个老字号,但在前几年的经营里,我们的营销还没有跟上。但天厨的品牌优势还是在,通过母公司的支持,我们的品牌建设会加大力度,用“天厨”这个老字号来推动“天雁”系列产品。
另外,味精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我们会加大其他环保产品的研发,来确保走一条健康的路。
记者:作为国企,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还有优势吗?
史景山:首先,我们的母公司本来就是做食品的,现金流稳定,可以给予资金保障,让我可以做大规模。这个行业未来是规模决定成本,决定市场竞争定价权。另外牵涉到食品安全问题,国企有公众职能,诚信体系相对完善,产品质量有保障。
贵州的“老干妈”调味品经过几年发展,现在的规模做到10个亿。天厨有87年的历史,我们已经制定了打造成百年老店的详细规划,我相信我们也可以做到10个亿,这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再次中兴。
金钱只是事业前进的催化剂
如果将吴蕴初的事业的每一个进程,看做是一次化学的反应,那么,金钱则是每一个反应环节的“催化剂”。
财富面
所有职员都是股东
“裸捐”发明权报酬
吴蕴初在天厨的待遇是:每生产一磅味精,提取发明费一角,另外还要分红。
1933年,张逸云病故。张的子女骄奢,吴蕴初为顾全大局,于1935年将天厨改为有限公司,清产作价,资本已由1928年的十万增至二百万(利润分红在外)。在吴蕴初的主张下,由这两百万之中,提取出二十万元,即总资本的十分之一,一律以新公司股票的形式依照进厂先后与所得薪水累计数按比例发给每一个职员与工人。这样一来,原来天厨味精厂的所有的职员与工人就都成了天厨味精有限公司的股东了,自是皆大欢喜,积极性高涨,这也为再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吴蕴初随后还不断让利。比如,公司章程规定:终身总经理吴蕴初发明权报酬与公司年度公积金相等。这项发明权报酬量是大得无法预估的,仅1936年天厨的味精产量就已高达二十三万公斤。可吴蕴初却在1936年公积金尚未结出的时候,便正式以书面形式全部捐了出去:百分之二十五分给职工,百分之二十五作为社会公益金,百分之五十,作为公司特别公积金。”
慈善面
效仿洛克菲勒成立基金
盈余一半用于慈善事业
抗战爆发后,吴蕴初到了重庆,创办“吴蕴初公益金委员会”。吴蕴初公益基金委员会由吴蕴初家属、政府人员、社会人员共同组成管理。成立初期的简则有8条,主要是:规定股票集中管理,永不得变卖或转移;每年盈余一半用于已投各企业发展改造,1/4充社会公益,1/4充遗裔之无力者教养费;上述各条一经政府核准即生效并永不得修改。后来,这个简则又修改为年盈余半数用作社会公益,半数留作企业自身发展。
吴蕴初受欧美的影响很深,他很希望学美国的洛克菲勒,搞一个基金,这样他就可以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保持公司产权不分散,另外他的名字也可以延伸下去。他对美国杜邦的股权保管方法最有兴趣。杜邦家族自1802年由老艾乐·杜邦在美国特拉华州建立第一家火药厂,到二战爆发,它已经经历了四代人140余年,拥有资产10亿美元,归整个家族所有。公司事务由家族成员推举能力最强者管理,一旦被发现不称职,就可以在家族会议上撤换。
政治面
胸怀实业救国的抱负
曾受到周总理设宴招待
吴蕴初还是一位爱国实业家。抗战期间,他还制订了《天原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战时战后扩建计划》,将全国分为6个区,各有所重,形成电解食盐化学工业网,并自建盐场、碳精板厂、石棉厂等以供应氯碱工业的需要。吴蕴初的这些努力体现了他实业救国的抱负和雄才大略。
在重庆期间,吴蕴初与共产党人多次交往。1949年10月,吴蕴初到达北京,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并设便宴招待。1953年10月15日,吴蕴初在上海病逝,终年62岁。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李璐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