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本身是一块活化石
2008年10月18日,著名导演谢晋今晨去世,享年85岁。位于上海的谢晋家中准备悼念。图为在谢晋家书房内,书架上挂着谢晋生前照片。
就在17日的《东方早报》上,刘晓庆还在接受采访时大谈多年前写信给谢晋,全力争取《芙蓉镇》角色的消息是以讹传讹。谁想到第二天的凌晨,久经风霜的谢老便于浙江上虞的老家去世,这位电影届知名的常青树、大忙人,即便是离开前,居然在参加自己中学母校100周年的活动,而谁又能说,这不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召唤呢。
刘晓庆那张大开大合的嘴巴讲话前,想必是没有过脑子的,有些话根本没有说出来的必要,加上她一贯攧唇簸嘴毛病最近日益严重,应该不会有人拿他的话太当回事。就好像去年侯耀文去世的时候王朔出来说三道四,此时的人们除了对逝者离去满怀悲伤的追悼,实在是没功夫理会那些巧舌如簧的离谱话。
谢晋导演本身就是中国电影的一块活化石,他对中国电影做出的卓越功勋,是无需我们说三道四的给予评定。因为谢晋将弥足珍稀的骨气与宁折不弯的气节注入到了中国电影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他电影作品中独具的精神气质,《芙蓉镇》中的坚韧与真挚;《鸦片战争》里磅礴的气度以及史诗般的凝重;《清凉寺钟声》的悲沉的历史观与豁达的生活哲学都令人难忘。此外还有情意交融、婉转动人的历史影片《秋瑾》;充满了动感与活力,超越时代感的《女排五号》;以及后来的《牧马人》和《高山下的花环》,都因为广受观众的喜爱,而成为整个一代人铭记在心的文化坐标,印记在每个人的记忆中。当时谢晋的电影,甚至延伸到其他的文化领域,被广为沿用和改编,比如《大李小李和老李》、《红色娘子军》以及《舞台姐妹》等影片,都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崇尚谢老创作才能与工作精神的观众,也大都是上一辈的影迷,他们许多是工人、老师,或者部队军人。他的作品为那个年代无数迷惘于前途之路的文化青年和生活坎坷中的劳苦大众,带来了莫大的鼓励与指引,许多人都从他的作品中领悟到了先辈在巨大的时代背景和转折中,表现出来的坚忍与豪迈,这种特有民族精神都在谢晋导演的作品中彰显得淋漓尽致。而我们又为这样一位影坛巨匠带来了什么呢?除了一个个名不副实的奖杯和毫无意义的虚无表彰,以及后辈年轻人的日益淡忘,好像我们什么也没有给过他。但是谢晋导演从不在乎世俗的得失,他只是在创作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继续坚持。
自幼生长于南方的谢晋,从来都是在上海、香港、四川等地方接受文化教育和戏剧学习,而正是江南地区浓郁的文化气息与巴蜀文化,造就了他与生俱来的丰富创作理念和执着的人生观。干上导演这一行,就意味着咬紧牙关和义无反顾。
就在两个月前,谢晋导演的儿子、曾执导《女儿红》等片的导演谢衍因肺癌病逝,这在当时对谢老可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圈内好友都知道,在谢晋上了岁数以后,儿子谢衍一直就是他身后默默站立着的一棵大树。自从那一次打击后,许多朋友都在担心,不知道谢晋能不能挺过这一关?很多人关心着,祈祷着。
谢晋去世前仍然没有放弃为中国电影的交流和发展做出贡献,就在不久前他还参加了纽约电影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筹备的事宜。而在六月的时候,他还作为“《2008分之1》公益短片行动”的创作者,亲自率领剧组来到上海共青团森林公园,和近30位儿童一起拍摄一部时间长度为3分钟的公益短片《中国,站立成树》,共同为灾区祈福。将近3个小时的拍摄对于86岁高龄的老人来说,并不是轻松的事,但谢导在此过程中始终精神饱满。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如今失去谢晋导演,无异于折掉了一只翅膀。因为谢晋相比于其他进入高龄遍早早退休养老的“大师”、“教父”,他直到离世前,仍是是完完全全扑在自己热心的电影事业上,这种精神与旺盛的斗志,都与他在电影创作中传达出的意念不离不弃。他的离世,对于中国电影事业,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因为身体缘故,谢晋曾住进上海华东医院监护病房,手术后老人很快恢复朗朗笑声,便急着要求出院。不管他怎么吵闹,上海市有关领导已有言在先:必须待满两个月。谢晋无奈,只得乖乖躺着。躺在监护病房内的谢晋并不安分,他索性将“工作室”搬了过来。儿子谢衍几次“没收”父亲工作,让他放宽心休息,有要办的事只管吩咐他。这可大大得罪了老爸。老人气急败坏举起双拳怒吼:“让我去死吧,不让我看剧本,还不如让我去死……”吓得所有的人向他举手投降。
这就是一个甘做中国电影孺子牛的谢晋,这就是一个终身为了电影创作而奋斗的谢晋。对于谢老的离开,想必每一位生活、奋斗在那个年代的人都会感到深深的难过。这时候,所有“大师”、“巨匠”、“宗师”这样虚妄的称号都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影片传递给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对生活的信念永远存留,这就是一个坚强而平凡的谢晋留给我们的财富,这就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位导演为我们树立起的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