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慧珠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213
本馆由[ 色即是空 ]创建于2009年12月18日

《绝代风华:言慧珠》后记

发布时间:2010-09-11 14:53:45      发布人: 色即是空
在为这本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刻,我的心不仅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反而被一种茫然和沉重挤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八个月来,我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旅程。解读言慧珠不易,走进言慧珠的心里更不易,企图在纸面上写出一个立体的言慧珠尤其不易。
    在京剧界,言慧珠是个有争议的人物。20世纪50年代末,在我将要跨入上海戏校大门的时候,就听说戏校有个漂亮的女校长,与此同时,有关她的微词却也时有所闻。进校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关于她的种种非议更是不绝于耳。这是个艺术和人格极不统一的女人。正如她自己所说:“那时我的生活方面、思想方面是极其紊乱,可谓集矛盾之大成于一身。”
    治史要严,立传要实;说说容易,做做繁难。面对这样一个有艺术成就和人格缺陷的女人,我该如何勾勒她的一生呢?
    当人类认识世界的要求,被凝固到创作方法上时,这就产生了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教会我,人是环境的产物。要解读言慧珠,不可忽视三个要素,即:言慧珠生存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人处境。惟如此,才有可能了解她的个性、作风、品格形成的原因和她今后的行为逻辑。传记文学原本就是现实主义发展中的庞大支流,因为它比较地强调如实地描绘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虽然作者的主观作用不可避免地要在认识过程中被糅合进去,但“写真实”的创作要求必然制约着作者把自己的主观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把目光投向被描写者的生存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逻辑和行为逻辑。我在本书里不时穿插自己对言慧珠心理逻辑和行为逻辑的评议,正是源于这一原则。
    写一个真实的言慧珠,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素材必须真实。言慧珠撒手人寰已四十三年,带走了她一生中的许多隐秘。她的直系亲属,如哥哥言少朋、弟弟言小朋、妹妹言慧兰等都已相继去世。嫂嫂张少楼在美国治病。她唯一的儿子言清卿,对母亲的往事只有儿时的记忆。言慧珠生前的闺中知己,如“春明女中”的学友李惠荣等,也都相继离世。目前健在的施丹萍、傅玉英等,对往事已然模糊不清。唯思路清晰的许美玲老师,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至今仍使我感怀不已。
    经过一段时间的内查外调,虽然掌握了一些素材,依然难以明珠成琲。感谢校友王诗昌,把他多年前为写言慧珠电视剧的素材奉献出来,其中尤为可贵的是言慧珠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档案“自传”。它促使我下决心寻找言慧珠的死亡档案。经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组织人事处的倾力协助,我终于翻阅了言慧珠的卷宗,看到了“自传”原本。但可惜的是,言慧珠的日记和五封遗书,已经下落不明。一场“文革”,天下大乱。大量资料的遗失,为后人的修史立传,造成了无可弥补的缺憾。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莫说是现存的有关言慧珠的各种文章,即使是言慧珠亲手书写的“自传”,也难免记忆失误。比如,她在“自传”里提到:“四三年春季,东北约了我去演戏……”明显与事实有误。言菊朋卒于1942年,《辞海》有关言菊朋条目记载也是1890—1942。言菊朋魂归道山,言氏兄妹从东北回北平奔丧,这是人所皆知的事实。“自传”又说:“四二年冬和李宗义到过青岛”;“四三年岁末,应上海黄金大戏院之约,随李盛藻来沪”;“四四年春节,到南京去演唱……由南京回沪拍‘逃婚’电影……”。简直是一笔糊涂账。经笔者查阅《申报》,1942年12月24日至1943年元月31日,言慧珠正在“黄金”和“皇后”的童芷苓对擂。1943年7月2日,电影《逃婚》在大光明电影院首场公映。另据吴迎先生提供,言慧珠拜梅先生为师应为1942年10月下旬。言慧珠把所有的事都宕后了一年。红坤伶写“自传”,出错的笑话屡见不鲜。因为她们的一生经历复杂,社会交际广泛。据说有的红坤伶有时会糊涂到连自己的年龄也记不清呢!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