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家、教育家叶和才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20959839
本馆由[ 爱无止境 ]创建于2012年09月06日

叶和才为土壤农业化学人才培养无私奉献

发布时间:2012-09-06 18:10:43      发布人: 爱无止境

叶和才自40年代末开始执教以来,兢兢业业工作了数十个春秋,为培养土壤农业化学人才做了大量工作。他十分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教材建设。

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潜心研究了苏联威廉斯土壤学,向学生讲授土壤统一形成学说,用土壤发生学观点阐述华北滨海盐土的发生发展,提倡用生物、水利措施改良华北地区滨海重盐土。在讲授水利土壤改良学时,除参考苏联教材外,尽量结合中国实际,丰富了水利土壤改良学的内容。50年代末,他主编了我国第一本《土壤改良学(水利土壤改良)》教材,内容包括:灌溉、排水、盐碱土改良、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水土保持等。1979年,他参加了沈阳农学院陈维新主编的《农田水利学》一书的编写工作。60年代以来,他翻译了大量国外有关用能量观点研究土壤水分的著作,多次举办用能量观点研究土壤水分的培训班,为高等农业院校培养了大量师资。

从1954年开始,他承担了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对研究生的课程安排,研究课题选择,直至论文撰写,都给予具体耐心的指导。他谦虚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熏陶了他的研究生。

提出改良华北滨海盐土的新途径
我国华北渤海湾地区有大面积的滨海重盐土,当地农民称之为光板地。重盐土土体紧实、容重大(1.45—1.55克/立方厘米)、透水性低(稳定渗水速度为1.1—5.5毫米/小时)、含盐量高(1米土层平均为2.5%—3.5%),是一种难以通过冲洗脱盐而得以改良的土壤。叶和才运用威廉斯土壤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滨海盐土植被与土壤的演变过程,从土壤自然演变过程和生产实践中发现,滨海盐土垦后产量高低与垦前植被类型和植被生长密度密切有关。生荒地的植被为芦苇、马鞭草(獐毛草)和密生黄昆草(盐吸)等,经兴建灌排工程洗盐种稻,当年即可获得150—250公斤/亩的产量;而重盐土垦后直接种稻,产量很低,第一二年缩苗、死苗现象严重,有时颗粒无收。为了使光板地早日得到改良,他不辞辛劳,踏遍滨海盐滩,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当地农民关于围埝养草改土的经验,推行垦前种植黄昆草的措施。试验表明,光板地种植黄昆草3年后,土壤的稳定渗水速度提高了28倍,6小时渗水总量提高了18倍多,加速了洗盐改土的过程。叶和才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提出了改良重盐土的生物及水利措施,并在大面积重盐土上推广,为华北滨海重盐土的改良闯出了一条新途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