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抗日《摘录一》
1942年2月,湖西地委根据山东分局《关于实行精兵简政的决定》,对党政军机关先后进行3次精简,党政军实行一元化领导,由部队首长兼任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全区脱产人员精减了1/3,使 部队和机关更加精干,更加具有战斗力。
是年4月,日军6000余 人合围微山岛,夏季以后又接连不断地“扫荡”湖西根据地,皆被湖西军民所粉碎。
1942年10月,湖西军分区由山东军区划归冀鲁豫军区领导,12月,改称为冀鲁豫第六军分区。司令员胡芸生,政委潘复生(兼)。副司令员郭影秋,参谋主任刘厚培(叛徒)。辖独立团,由沛县、金乡、铜山地方武装编成,团长李贞乾,政治委员曾子鲁。
1944年5月,随着冀南和冀鲁豫两军区合并,又改为冀鲁豫第十一军分区(亦称湖西军分区)。
1943年初,日军改变战术,在几条交通线上强修据点30余处,形成“T”形封锁线,向根据地进行“蚕食”。此时,我湖西地方武装主力不足2000人。
在强敌面前,湖西地委积极组织地方武装配合主力作战,在我军袭扰和打击下,30几个据点的日军,不敢轻举妄动。
在胜利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同时,湖西地委积极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抽调党政干部组成若干个工作队,到各地发动农民实行“二五减租”、“分半减息”,并开展反奸、反霸斗争和大生产运动。
微山湖周围各县都成立了 “湖田垦植委员会”,抢种湖田,提倡谁种谁收,开展劳动竞赛。许多党政军负责同志带头开荒种地,组织发展手工业和副业生产,组织妇女纺纱织布等。通过减租减息、反奸反霸和大生产运动,发展了生产,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从而使根据地的财政状况得到根本好转。为发展湖西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湖西专署还创建了湖西中学,地委创办了《湖西日报》。
湖西根据地在最困难时期坚持了下来,并得到巩固和发展,保证了晋冀鲁豫、华中和山东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开辟了一条通往延安的湖西地下秘密交通线,先后建立了湖上地下交通线、建立沛北秘密交通线、鲁南至湖西的地下交通线,护送了刘少奇、陈毅等领导秘密过湖西。
1943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根本好转,德、日、意法西斯已成强弩之末。进入1944年,苏联红军在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后,开始战略大反攻;英美军队于1944年6月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美国继续进行海上反攻,把战场推进到距日本国更近的海域。
在中国战场,日军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以支持太平洋战争,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兵力严重不足,处境更加困难,日伪之间矛盾也渐趋尖锐,所以不得不在1944年提出“守备训练第一,讨伐作战为次”的口号,对抗日根据地采取战略守势。敌后战场形成了对抗日军民空前有利的局面。
湖西抗日根据地,经过1941年到1943年的反“扫荡”、反“清剿”、反“蚕食”的艰苦斗争,已得到初步恢复、巩固和发展。整风运动的进行,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生产救灾运动的开展,克服了经济生活的困难,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对中共中央渡过困难的十大政策的贯彻执行,改善了根据地对敌斗争的条件。根据地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发展。
在湖西根据地,面对敌人蚕食分割的严重形势,湖西地委和军分区采取“敌进我进”的对敌斗争策略,抽调有战斗经验的连排干部、特派员、侦察员、宣传员组成武工队,插入敌后,镇压死心塌地的汉奸;运用革命的两面政策,组织两面政权,建立情报网络,根据地由极为严重的格子网变成密切关联的隐蔽根据地。
1943年秋,日军调集徐州、济宁、商丘、新乡等地三十二、五十九、三十五师团和第四旅团,在伪军孙良诚部配合下,共11000余人,出动汽车270余辆、坦克9辆、飞机3架,分10路对湖西根据地单东南中心区进行大规模的“铁壁合围”扫荡。
由于情报及时准确,主力部队提前跳出日军伏击圈。此次反“扫荡”,分区后勤政委壮烈牺牲,其他人员安全脱离险境。军分区主力还清剿了虞城老君寨、砀山杨集等日伪据点。此后,日军再无力对湖西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了。
经过斗争1943年湖西地区被敌伪蚕食、分割的游击区,又转变为抗日根据地。湖西根据地由年初的1000多个自然村,扩展到3000多个自然村,人口由40万人,增加到330万人。军分区(九团、十团、十一团)武装增加到2000余人,地方武装2000余人。
地委在对敌斗争中要求各级建立自卫团的领导机关,从18岁到45岁的青壮年都参加了自卫团。各区普遍建立了民兵联防队。1944年1月,湖西军分区进行扩军。2月间,为保卫革命圣地延安,奉中央命令冀鲁豫边区6个团的兵力去陕北,湖西军分区十一团奉命调出和其他5个团随杨得志司令员去延安。
1944年春,地委在全区开展了扩兵运动。为保卫胜利果实,成群结队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几个月内就有5000青年涌人部队,入伍新兵超过部队原有人数。县大队、区中队也进行了扩编。部队集中力量对新兵进行政治、军事训练,战斗力得到迅速增强。
1944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冀南、冀鲁豫两区委合并为中共平原分局,原冀鲁豫六地委(湖西地委)改称为第十一地委,六分区改称十一分区,二十一专署(8月1日)改称十一专署。随着根据地的扩大,恢复了原来的一些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了一些新政权。
1944年8月,徐北中心县委撤销,成立沛县抗日民主政府,李剑波任书记,苗宗藩任县长;同时撤销原萧北工委、沛铜县委,建立新的沛铜县委和办事处,李广德任书记,孟宪璞任办事处主任。11月,成立砀山县委和华山县委,分别由褚振民、王效斌任砀山、华山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