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语扬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11441728
本馆由[ nini ]创建于2010年06月21日

黄 语 扬 同 志 传 略

发布时间:2011-06-07 17:13:21      发布人: nini

 

黄 语 扬 同 志 传 略
 
黄语扬 撰写于 2009年10月9
 
黄语扬于1932年12日出生于广西东兰县武蒙镇弄竹村一个壮族贫苦农民家庭。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民族学研究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黄语扬呱呱落地那一年,正值红七军第三师(亦称右江独立师)韦拔群师长、陈洪涛政委相继牺牲,右江革命处在危急关头。他父亲黄举平继承先烈遗志,高举革命大旗,坚持斗争到底。因此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成了国民党反动派围捕追杀的“共匪”要人,因而他的一家在劫难逃。他的母亲只好拖着嗷嗷待哺的黄语扬,东躲西藏,在那深山老林里,一天转一座山头,一夜蹲一处山洞,饥不裹腹,常常以野菜山薯为餐,在困苦中,他度过了幼年期。少年时期的他,是在血雨腥风中成长,8岁的他,开始进村里的私塾读书,随后又辗转江平小学、中和中心小学就读,途中多次辍学。不管敌人怎样阻挠、迫害,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学业。上中学后,他为躲避敌人的视线,先是在田阳南宁大厦中学就读,后又通过中共地下组织关系转学到巴马万岗中学,一面读书、一面进行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敌人越迫害,越磨砺他的斗志。他怀着远大的革命抱负,在万岗中学读书时,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进行学生工作,团结进步同学购买、阅读进步书刊,研究国际国内形势,并参加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学生运动。从那时起,黄语扬懂得了爱与恨,他下定决心,一边参加运动,一边努力读书,练好本领,将来做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
1947年7月,黄语扬接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通知,要他到东兰县听候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从此,他离开校园,迈上了革命斗争的道路。他被党组织分配到东兰、万岗的西山、中山和东山一带,发动农民进行反国民党政府的征兵、征粮、征税的“三征”斗争,不久,成为中山游击队的一名队员。从此,黄语扬历经了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严峻考验。
1947年9月,他参加震惊广西的万岗起义。1948年7月,黄语扬被任命为中山游击队政治工作员和西山县人民政府秘书,配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桂西第一指挥所四中队在东兰、万岗交界进行的游击战争。他所领导的游击队紧密配合主力部队,发动群众,肃清匪特奸细,袭敌武装,阻敌进攻,拔敌据点,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剿”。保卫了西山革命根据。这时黄语扬光荣地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1949年9月,黄语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右江支队(桂西区指挥部)的第22大队政治工作员。参加了凌云县逻楼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第330师某部和土匪武装对我方设在凌云县逻楼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右江支队西山办事处的猖狂进攻。随后又参加了解放凤山、凌云县城的战斗。
1950年元月,中共百色地委派黄语扬随同黄钢同志到乐业县工作,担任新生的县人民政府民运工作队队长、政治指导员。195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被任命为中共乐业县委组织部干事。1950年3月,党组织又送他到百色地区干校党务组学习。结业后,又返回乐业县,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工作。1950年5月,不甘失败的乐业县国民党民团原副司令,土匪兵军长、土匪县长黄昆山和民团副司令、土匪兵副军长隆飞鹏纠集残部约1000多人枪,策动反革命暴动,企图攻打县城。中共广西省委根据当时情况指示:撤出乐业,以保凌云;以退为进,寻机收复乐业。于是,乐业县党政机关主动撤到凌云县城。为镇压反革命暴动,凌云、乐业组织了剿匪武工队,黄语扬被任命为武工队副政委兼第一直属武工队政治指导员。1950年8月,他率领武工队参加了凌云县城保卫战。在他的带领下,武工队和县大队一起,重返乐业县剿匪,先后在陇纳、逻西、穿洞及县城等地与匪首黄昆山、隆飞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并配合百色军分区独立团围剿雅长股匪。至此,乐业县在战斗中共歼灭土匪7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多件和其他一批军用物资,生擒俘获了匪首黄昆山、隆飞鹏等。1951年3月,第二次解放了乐业县城,保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
经过革命斗争严峻考验的黄语扬,思想更加成熟,共产主义信念更加坚定。1951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共乐业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委员,同年8月受命担任中共凌乐县同乐区区委书记、区长。
1952年11月,中共百色地委送黄语扬到中国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3年3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工作。他先后担任广西民族学院教导科科员、副科长、政治轮训部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兼政治经济学教研组组长、教员,学生科副科长、共青团广西民族学院委员会书记,中共广西民族学院委员会委员、中共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兼文艺理论教员等领导和教学上职务。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黄语扬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积极进取,为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地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荣获广西民族学院和自治区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先进工作者、模范教工、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等光荣称号。1955年5月,他参加广西少数民族参观团赴京“五一节”观礼,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他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在广西民族学院工作期间,他于1957年11月至1958年8月还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第一线去锻炼,在田阳县先后担任田州区委书记和那么(今玉凤)区委第一书记、区长。在基层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领导才能。
鉴于黄语扬在广西民族学院的突出表现,加上他曾在基层领导岗位上的锻炼,他的工作岗位又发生了新的变化。1966年5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决定从自治区和河池地区两级机关中抽调人员,组建一个新的东兰县领导班子,于是黄语扬被调到东兰县,任东兰县人民政府县长。
黄语扬到东兰县任县长至“文革”发生前的半年多时间里,上手的工作主要抓了三件:一件是抓了全县干部群众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群众运动,推广广东黄洞学习毛著的先进经验。第二件是抓公路沿线、圩镇和部分村的民房改建工作及县城建设,改善老区人民的居住条件。第三件是抓了农田基本建设。
1966年秋,东兰遇到了历史罕见的大旱。县党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干部群众奋力战旱魔。黄语扬亲自率领县政府干部和东兰中学师生300多人,步行40多公里,到旱情严重的大同区抗旱,通过这次抗大旱。县党委、县人民政府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了深刻的认识,决心带领全县人民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迅速掀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为此,县党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革命旧址“列宁岩”召开干部会议,进行秋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动员和部署。会议由黄语扬主持。会后在全县掀起了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黄语扬以身作则,深入到城厢区巴拉村的造田造地工地与群众同住、同吃、同劳动。还深入到石山地区的三石区泗乙村与群众搞砌墙保土,修建家庭、地头水柜,基本解决这里长期存在的水土流失和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黄语扬是怀着尽快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回到东兰县工作的。然而,他的工作刚刚起步不到半年时间,便受到了“文革”的冲击,一切美好的愿望被淹没在“打倒走资派”等的运动中。
1967年元月,黄语扬被“造反派”夺权,被扣上“忠实执行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走资派’”的大帽子而被残酷批斗,还被遣送到长乐区劳动改造,即使在“牛棚”一年多,他的革命精神并没有因此打击而颓废。
1968年3月,他迎来政治生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批准,把他从“牛棚”中解放出来,成了“三结合”的领导干部,重新担任东兰县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县委副书记、东兰县团委书记、河池地区革命委员会常委等职,主管东兰全县的生产。他为了把“文革”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他从上任到1973年的6年时间,在县党委、县革委领导下,抓紧组织人力、财力、物力,实施了如下多项工程,加快了家乡建设的步子。第一项,在长乐区双苏村搞了砌墙保土、防止水土流失的试点;第二项,开凿拉牙、那核、纳合、板林、拉甲等16处排洪隧洞、隧道,总长3136米,整治排涝沟159条,总长3608米,解决了8000多亩耕地的洪涝问题;第三项,先后兴修了那英、三甲、六立、板岜、六谷、那勤、巴康等7座小型水库;第四项,兴建同项水电站,解决隘洞至县城一带用电难的问题;第五项,先后修建红水河边至九圩东兰段公路46公里,泗孟至长洲东兰段公路7公里,东兰至金谷全钱公路87.5公里,长乐至大同全线公路23公里,支援扩建田阳至九圩东兰公路段102公里,总共修筑沙石公路265.5公里。还援建自治区重点工程——金城江下桥水电站和枝柳铁路工程。第六项,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新建了东兰县氮肥厂(后改为水泥厂)、制药厂、钢精锅厂、玻璃厂、磷肥厂、自来水厂,扩建了农机修造厂和酒厂等。他努力、勤奋地工作,以此回报养育他的红色土地。
1973年8月,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自治区级单位工作。他先后担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统战部民族处副处长、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财经处处长、民委党组成员、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部长兼广西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党委(党组)书记。1985年被选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参与了自治区高层领导工作。在他主持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工作的13年时间里,主要做了以下9项具体实事。
1. 平反冤、假、错案。
由于长期受到极“左”指导思想的干扰,特别是“文革”的劫难,统一战线的冤、假、错案堆积如山。黄语扬在前任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把主要精力用在治理“重灾区”的冤、假、错案上来。先后为51000多人落实了统战政策,其中有7000多名统战对象(台属1600余人、非中共知识分子4685人)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改正。清退统战对象在“文革”中被抄家财物4600多件;重新确认原国民党、政、军人士起义、投诚人员5377人;复查国民党投诚人员受到各种处理案件1228件(起),纠正平反错处理、错判决人员1117人。
2. 搞好多党合作。
黄语扬致力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自治区的人大代表中的比例,由五届人大的6.9%上升到九届人大的35%;在全区各级政协的非中共委员增至7905人。再如有454名非中共人士担任了自治区人大、政协的领导职务,315名担任了自治区政府、自治区级企事业单位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还有10名党外人士担任自治区机关检察员、监察员。从而实现了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双结合,进一步完善了我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扩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范围,使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落到了实处。
3. 抓好民族工作。
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自治区统战部在黄语扬部长的领导下,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二是对全区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三是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民族干部的培训和安排使用工作。至1995年止,全区民族干部已达31.5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34.4%;四是加强对少数民族上层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通过考察和了解,进一步摸清这批民族名人,适当地安排了他们的工作,编写了《广西少数民族名人录》,确定了100多名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作为统战部重点联系对象,密切了我党与少数民族名人的关系,增强了民族团结。
4. 抓好宗教工作。
黄语扬为抓好宗教工作,也倾注了不少心血。在他主政自治区党委统战部13年里,他根据爱国宗教“自教、自传、自养”的原则,支持、恢复广西佛教等4个爱国宗教团体,开放一批宗教活动场所,支持他们搞一些爱国的健康活动,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要。
5. 开展海外统战工作。
黄语扬主政下的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为了贯彻党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采取多种渠道,加强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谊工作。十多年来,共接待来广西参观、考察、经商、探亲、旅游的“三胞”人士100多万人次,吸引了广大“三胞”人士到广西投资创业,其中“三胞”投资项目占全区外资项目的80%,合同外资额占全区外资额的70%,为广西的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6. 加强经济领域统战工作。
这方面,在他任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部长的13年里,全区恢复工商联组织94个,落实工商联在“文革”中被挤占的经营场所面积16874平方米。在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在他们爱国、敬业、守法的情况下,积极支持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他还推动成立了广西光彩事业促进会,推动了全区光彩事业的发展。
7. 做好非党知识分子工作。
黄语扬在任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部长的13年里,他十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特别注意尊重非中共的知识分子。一是加强与他们思想沟通,这些非中共知识分子,年事偏高,走动不便,有的会议他们不便出席的,黄语扬就主动登门给他们传达会议精神;每逢自治区要召开重要会议之前,都主动让他们建言。二是解决他们工作、学习及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到组织的温暖。他们都说,统战部真是咱们的“家”。
8. 加强统战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黄语扬从到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上任部长伊始,就着手抓广西统战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他主导创办《广西统一战线》杂志;组织成立广西统战理论研究会,收获论文1300多篇;出版《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等书。由他任主编出版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一书,被评为广西社会科学联合会的社科文类三等奖。他撰写的论文《当前爱国统一战线需要统一认识的几个问题》获广西社科联优秀论文二等奖;另一篇《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渠道及形式》获广西统战理论研究会优秀奖;还有两篇论文:《新形势下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对策》、《试论为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分别获得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特别奖。这些作品不但丰富了统战理论宝库,而且对指导当时的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9. 抓好统战两支干部队伍建设。
这方面,黄语扬任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部长期间,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从政治安排方面,在自治区党委的统一布置下,协同组织部门,做好各级领导班子中非中共人士的配备工作。二是抓非中共后备干部队伍的选拔、培训等建设。三是充分发挥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基地作用,大力抓好非中共和中共统战干部的培训工作。据统计,黄语扬任部长兼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期间,在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共举办了59期各类培训班、进修班和研讨班,培训干部学员3042名(含地厅、县处级中共和非中共干部)。三是加强全自治区统战干部自身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统战工作的发展。
黄语扬是在1985年7月5日召开的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第三次会议上,被选为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后经自治区党委批准,任命他为自治区第五届政协党组书记,负责自治区政协的常务工作。1988年1月,在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再次被选为副主席兼秘书长、党组副书记。1993年在自治区七届政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又再一次被选为副主席。在连续三届副主席的位子上,黄语扬始终坚持围绕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巨大作用,为此做了大量富有实效的工作。他参与召开了自治区政协共13次全会,82次主席会,40次常委会,多次在自治区党委召开的讨论重大问题上,如社会主义“两广文明”建设规划、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地方法规制定、重大人事安排等重大问题的会议上,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对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起了重要作用。譬如,1987年他主持召开的一次高级知识分子委员会座谈会,大家就人才、科技、医改、扶贫等方面工作提出了20多条建议,他及时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汇报,使大部分建议得到了采纳和实施。再如,1992年3月,他出席八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主动联络四川省政协主席廖伯康,联络出席政协会议的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区)80多名委员一道,共同向大会提出“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的提案。会后,中央和国务院采纳了《提案》的建议,立即研究部署,明确做出了“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作用”的批示。黄语扬就是这样,在党和人民赋予的工作岗位上,想国家之大事,做广西发展之实事。
黄语扬从1956年到1998年,还曾(两次)到广西省委(自治区)党校、中南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两次进中央党校学习理论与业务知识。
黄语扬在革命的道路上驰骋了半个多世纪,为党、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不愧是红土地的好儿郎,党的优秀一兵。1998年8月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卸下了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七届政协副主席的重担离职休养。但是他还是身退心不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广西的经济发展,他发挥余热,继续努力地工作,继续关心广西的经济建设。比如,2002年5月,他与6位离休老干部一道联名写了《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大对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建议》信,给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党中央,促使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决策。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经过东、巴、凤三县70多万人民的艰苦奋斗,夺取了大会战的全面胜利,使东兰、巴马、凤山三县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造福人民,告慰先烈。再如,2005年,他又与老干部黄荣同志一道,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建议,把东巴凤和金城江区革命老根据地列入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采纳,并付于实施。
黄语扬就是这样充分发挥老干部建言献策的政治优越,把自己的晚年余热奉献给了革命老区的人民。在2005年开展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被评为自治区政协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荣获自治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既是一位普通共产党员光辉本色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上对黄语扬努力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奖励。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我是徐学贤的孙子,我想知道黄爷爷处有我爷爷的相关资料吗


    写信时间:2011/12/27 13: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