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泽 人生百年 抚今追昔 万古流芳 ——追忆我敬爱的伯父史绍文先生
生死在天地,万物皆灵性,晨钟有暮鼓,青灯伴长眠。
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实是一种生活,翻开尘封的日记,打开记忆的闸门,去深入走进曾经的历史,去切身感受时代的气息,去抚摸不曾褪去的颜色,去还原先人不懈奋斗的足迹。借此,用我们今天的缅怀来告慰先人的在天之灵!
黄河之滨,太行脚下,一个不起眼的村落经过世代繁衍生息,这里已然形成由史、王两家所聚集的自然村落。村民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环往复,亘古未变。穿越时空追溯至1944年冬,村东一户史家正在高高兴兴的举办婚礼,众乡亲皆前来祝贺,因家人乃村办私塾教书先生,邻里乡亲多为敬重,故简朴之中显得异常热闹。新郎官乃二十七八的壮汉,身材魁梧约高1.83左右,脸庞清瘦,一副老实憨厚的庄稼汉。新娘子正值豆蔻年华,年方18周岁,身材娇小,皮肤白皙,一副怯生生的初做人妇的羞涩。这对新人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喜结秦晋之好,在三拜九叩之后进入洞房,成就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美好姻缘,至此掀开了史家新的一页。
第二年春夏之交,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临了,全家都沉浸在后继有人的喜悦之中。满月宴上,一位相士观其五官,摸其筋骨,问其生辰时日,口中啧啧赞叹,将来此子必登高及第,贵不可言,前途不可限量啊!众亲戚感谢相士喜宴之上吉祥之言,赠与薄礼谢之。真乃是“土里刨金金不换,巧妇难为为新贵”。
孩提时代,就显示出与一般孩童的不同之处,喜好安静,酷爱读书,祖父便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对其进行经典子籍、书法丹青等方面的教育,养成了善良仁德、好学上进、酷爱读书的品格,一直延伸至终身。
伯父在小学、初中成绩优异,品学兼优,一直担任班长,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爱戴。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沁阳第一高级中学,在学校期间,突出的学习成绩和组织才干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先后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毕业前夕,学习公推伯父保送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不想造化弄人,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伯父又在学校闹了两年革命,先后进行了红卫兵串联、游行等活动,同全国各地一样,远赴革命圣地延安考察,从走长征路,感受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沿途所见所闻皆成文字,借鉴或学习当地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经验,通过这次跋涉远行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很多,进一步丰富了社会知识,提高了阶级斗争经验。1968年冬,经学校组织选拨推荐伯父从军入伍,应征参加第二炮兵序列,在部队伯父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优秀的组织才干,很快便得到领导的赏识,不久便作为干部苗子重点培养,选送西安炮校学习三个月,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部队以前成份多来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难得高中应届毕业生,部队对这些高中生给予高度重视,先后派送至比较关建的工作岗位。伯父有幸选派到某基地作训处任作训参谋。(作训参谋一职在部队属于关键重要岗位,一般部队首长的成长道路基本上都是从基层作训参谋职位上历练起来的)。伯父作为长子,念二老年龄大了,兄弟姊妹又多,便向组织提出转业申请,经组织慎重考虑,于1978年冬以正连职作训参谋转业地方,部队首长对伯父从军经历给予了高度评价:忠诚老实,恪尽职守。回到地方,被安置在县委档案局工作,没报到前便被县委办公室借调过去,伯父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和部队锤炼的干练作风,赢得了县委领导的十分认可,被县委书记相中,任机要秘书,之后由于工作出色,被任命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随后,组织下派伯父任温县黄庄乡党委书记一职。1983年3月前去河南省委党校学习二年,期间,伯父认识了一辈子的好兄弟、好朋友——陈小旺先生,当时陈小旺先生在河南省体委担任武术教练,两人一见倾心,志同道合,伯父便利用课余时间向陈小旺先生学习陈氏太极拳,至此,伯父把陈氏太极拳作为一生学习和研究的武术拳种。1985年6月,学习期满后回温,被县人大选为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86年3月,又被任命为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常委;在担任政府职务期间,上级组织先后两次提拔伯父就任济源市市长、沁阳市市委书记,均被伯父谢绝了,他说:“我是温县人民的儿子,我要把我的一生献给温县人民”,他放弃了升迁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温县的经济社会建设上来,先后主持修建了温县黄河路、太行路等主要交通干道,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1992年任温县县委副书记,在任上组织和筹备了温县第一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为宣传太极文化,普及太极拳作出了积极贡献。1998年换届选举被任命为政协温县委员会主席,伯父全身心的投入到人民政协工作中去,团结党内外人士和社会各界,积极为温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鼓与呼,为陈氏太极拳的开发、交流、传承、研究作出了不懈努力,为陈氏太极拳走出中国、扬名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2000年,在全国《协商论坛》上发表了主动、坦诚、探索、带头——我当政协主席的一点体会文章。2006年,伯父从领导岗位光荣退休,赋闲在家仍不忘关心温县的发展建设,发挥余热,贡献社会,先后担任了温县武术协会主席、温县太极拳研究发展中心常务主任、温县老年体协主席。在太极拳的保护、开发、普及、传承等方面呕心沥血,披星戴月,翻阅了大量的相关史实资料,系统的总结和挖掘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和太极拳历史演变过程,收集了一批具有一定历史文献价值的太极拳资料,为陈氏太极拳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2年,根据生平练习陈氏太极拳的感悟和心得,在太极拳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浅谈任、督二脉与太极养生文章,深受太极拳爱好者的一致赞扬。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月劳作,勉强维持全家的生计。自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陆续又生养了四个子女,家里的困难更为艰巨,不得不在农闲时,打打短工,做些小生意。先后在赌场上熬夜卖馍,挣些零钱,贴补家用,被人称呼为“老熬头”。这种循环往复的生活注定是艰难的,所谓“年年岁岁都相识,岁岁年年各不同”。时光飞走,在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国家和人民都陷入了极度困难和混乱之中,那时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先锋队,很注重阶级出身,我们家是地少人多,生活艰辛,在评家庭成份的时候,厚道的家风和忠厚的品德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被评为贫下中农成份,也是这阶级成份才使得我们家族有了后来的故事。 2012年11月5日夜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我们阴阳相隔,肝肠寸断!我们哪曾想到会这么突然,哪曾想到您会舍我们而去,哪会想到您不曾留下遗言?太多的想不到啊!我们如何也不相信,但是事实还是无情的发生了,瞬间摧跨了我们每个人的意志,击碎了我们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时间精神恍惚、灵魂不在、悲痛不已!我们接受不了这个残忍的事实,接受不了让我们难以割舍的亲情。为什么苍天冥冥之中非要如此安排,为什么苍天毫不眷顾如此好心之人,为什么苍天不念善恶、不分忠奸枉妬英才。他有未竟的太极拳事业想完成、有家族里无比牵肠挂肚的亲情、有对温县人民和事业的关心和留恋、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等您去处理和完成。
正因为您的离去,让我们的思念永远延伸,点滴怀念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怀念您荣辱不惊、与人为善的高贵品格,怀念您仁德厚爱、矢志为民的公仆风范。人虽去、音容长留、精神长存!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您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您的高贵品德,更留下了您厚德载物、泽被后世的精神财富!
在此,惟愿逝者安息,生者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