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鸿印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2524
本馆由[ xin ]创建于2010年06月12日

组建津南支队

发布时间:2010-09-24 14:32:11      发布人: xin


   
为了响应毛主席关于“扩大抗日武装,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号召,1939年9月一天,周贯五政委向父亲和李恒全同志宣布了党委的决定:“为了巩固冀鲁 边区抗日根据地,扩大抗日武装,党委决定派你们返回冀鲁边,组建津南支队,任命仉鸿印同志为副支队长,李恒泉同志为支队政委”。周政委接着说:“至于兵源 和武器,要由你们回到边区后和当地军政负责人配合设法解决。”周政委炯炯有神的目光看着他们二位,象是在问有没有信心。他们两人对视了一下,异口同声地回 答:“坚决执行党委决定。”

当他们辞别时,周政委把自己经常学习的毛主席《论持久战》一书拿出来,送给他们,并嘱托说:“你们这次任务很重,困难不少,要多学习。希望你们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教导,发动人民群丨众,组建抗日武装,胜利地完成任务。回去的路上,敌人封锁很严,一定要多加小心。”

父亲和李恒泉同志,怀揣着《论持久战》,每人背着一支匣子枪,仅带着一个通讯员和一名勤务兵上路了。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在各地交通站的帮助下,穿过敌人一道又道的封锁线,渡过黄河、徒骇河,很快回到了冀鲁边区。他们走到上梁村村头一家门前,轻轻地拍了几下门,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出来开了门。 老人一见父亲,激动地说:“老仉,你们可回来了,这次带来了多少人马?”“就我们几个人。”父亲指着李恒泉同志说:“这是津南支队的政委,我是副支队长, 兵嘛,就地组织。”

   “
我家的小三算一个,上次让你们带着,你嫌小,现在可是一条汉子了,不信你瞧!”老人指一指正在炕上熟睡的小三。“这回一定收下他。”父亲说。

   
他们日夜奔波,却一点也不感到疲劳。这一夜,张大爷在他们睡觉的地方,铺上了很厚的柴草,但他们还是不能入睡。最后,他俩干脆凑近小油灯,读起了《论持久战》,读着读着,报晓鸡已经叫了三遍。他们用冷水洗了洗脸,便投入了组建津南支队的紧张工作。他俩首先在大桑树的一个村里,找到了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同 志、8团政委陈德同志及其他领导同志。老同志们见了面格外亲热,互相问长问短。待大家坐下后,父亲首先向他们传达了党委决定:放手发动群丨众,扩大人民武装,组建津南支队,巩固冀鲁边区根据地。李恒全政委做了一些补充。接着,马振华同志介绍了冀鲁边区在主力部队转移之后,日、伪、国丨民党顽固派不断蚕食我 边区的严峻形势。同志们一致认为,党委的决定非常正确,完全符合边区的情况,都表示坚决支持组建津南支队的决定。陈德同志说:“六支队7团转移时,留下的 两个连,由于战事频繁,没有及时补充,建制已经不全。为了尽快组建起津南支队,可以以这两个连为基础,迅速扩军。”在边区党、政、军组织的帮助下,父亲和 李恒泉同志投入了发动群丨众的紧张战斗。

     
老仉来拉队伍的消息在附近很快传开了。青年们都踊跃报名参军,有的在寒冷的深夜背着行李,还有的自己带来了步丨枪和子弹。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已经组织起二百多人的队伍,不仅配齐了5、6两个连的建制,而且为新连队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由于父亲招兵的声势越来越大,县城里的鬼子、汉奸们也得到了风声,叫嚷着要消灭这支队伍。父亲考虑到队伍刚刚组建,编制不健全,战斗力较弱,决定暂时避开敌人,全军丨转移。队伍一夜就走出去九十多里,当早晨点名的时候,发现队部里多了个小孩。这孩子也不过十一、二岁,那又干又黄的脸,显得那双眼睛特别大,特别有神。支队部的干事正在动员他赶紧回家去。父亲走过去,那孩子一把拉住他不放,说:“支队长,收下我吧。”父亲一看,是上梁肖老汉的小儿子肖彬。他已经 几次要求参军,因年龄小,没有收他,现在他又跟来了。这个又黄又瘦的孩子竟然跟着部队一夜走了近百里路。他从心里喜欢这个有骨气的孩子。他心想,是棵好苗子。但他仍然很严肃地说:“打仗不是小孩捉迷藏,快回家吧,长大了再来参军。”但这孩子却有股子牛劲儿,说破嘴皮,他也不回去。最后父亲说:“先让他留在 支队部试试看吧”。这孩子一听支队长让他留下,便兴高采烈地奔向操场,参加部队操练去了。

群丨众积极支持抗日,兵员源源不断,一个多月的时间,已 经建成5连、6连、7连,又将一个地方抗日武装收编为第8连,还有两个手抢队,共计三百多人的队伍。他们连续打了几个漂亮仗,从敌人手里夺来武器,装备自己。由于父亲善于组织队伍,一批批地向主力部队输送兵员,人们称他为“兵母子”。意思说,他是个组织、输送兵员,充实人民武装的能手。父亲在扩大抗日武装力量的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到1940年9月,津南支队被改编为115师教导第六旅16团二营。父亲任二营营长。这时二营已装备成5、6、 7、8四个主力连,其中五连全部是日本武器装备,并配备轻机丨枪一挺,六零炮一门,清一色的“三八”大盖枪,一人一顶日本钢盔,号称“铁帽子五连”。这支 队伍活跃在津南、沧县、乐陵、宁津、东光、新海一带,对日伪军有很大的威慑力。二营英勇善战,威震敌胆。那些伪军听见二营和仉鸿印的名字就胆战心惊。伪军之间常赌咒:“谁不干好事,出门准遇上二营,被打瞎一只眼”。群丨众传说可神了,说仉鸿印的一个纸条送到伪军据点,伪军就得乖乖地将弹丨药如数送到指定的地点,如果顶着不办,那就会遭到“倒霉”的命运。
 
.
旧县桥夺枪.

旧县镇是鬼子的一个重要据点,里边住着鬼子的一 个小队和一个汉奸中队。旧县镇的南边有一个大桥,叫旧县桥。1939年,正当高粱晒米,谷穗弯腰的早秋时节,日寇集中数百名民工修路架桥。工地离旧县据点 仅二里地,我们部队很少在这儿活动。所以鬼子比较麻痹大意。白天,一小队鬼子作警戒时,常把步丨枪搭成枪架,走到各处监工。仅在土台上放着一挺机丨枪,有三个鬼子看护。这个情况很快传到父亲那里。经分析,公路两旁的青纱帐可作掩护,父亲决定奇袭。让第二手丨枪队派出一个班,化装成推土车的,挑担的,混进民 工队伍,伺机夺枪。派两个连埋伏在公路两边的青纱帐里作掩护。

 
第二天早饭后,工地上出现一个黑脸大个,袒胸露怀,呆头憨脑的民工,他就是手丨枪 队员韩凤池。他装着喝水、大便的样子观察好地形。他看情况没有什么变化,就走到机丨枪旁边嘿嘿一笑,问日本小队长:“太君,这是什么的干活?”“开路,开 路,那边的干活、看看的不行。”鬼子漫不经心地说。“我的力气大大的有。看!大大的干活。”韩凤池边说边走回工地。来回三趟,扛了六根木头送到桥边。他一 手用草帽扇着凉风,一手撂起衣襟擦着脸上的汗,蹲在机丨枪旁边,笑着问:“我干活的顶好?”“干活的顶好。”鬼子也随合着说。对他靠近机丨枪,完全没有怀疑。韩凤池把机丨枪扛在肩上,挺起胸膛,学着日本兵练操的样子,高抬着两腿,原地不动踏步走,嘴里还喊着“一二一。”鬼子们笑的前仰后合,他看时机已到, 抬腿向青纱帐跑去。日本小队长还以为和他开玩笑,大声嚷着:“那边开路的不行。”

砰、砰、砰、随着我手丨枪班战士的枪声,土台上的三个鬼子应声倒 地。接着,青纱帐里打来的排子枪弹犹如暴风骤雨一般。数百名民工一哄而散。手丨枪队员扔下镐和锹,抽出掖在腰里的手丨枪,向散在各处的鬼子开枪,随后扛起鬼子丢下的“三八”大盖,也钻进青纱帐。部队迅速转移,等据点的鬼子、伪军前来接应时,修桥工地上仅剩下了十几具鬼子尸体。

旧县桥的民工,很佩服八路军的战斗精神,感到八路军是真正抗日的。他们如果再回旧县桥,很可能遭受鬼子的毒手,所以二十几个民工纷纷参加了八路军。
  
.引蛇出洞.

孙清屯据点,驻有一个鬼子小分队和一连伪军,据点四周挖有深沟,四面都是开阔地,不易靠近。敌人以为奈何他们不得,十分猖狂,无恶不作。附近村民恨透了他们,纷纷要求津南支队给予严惩。父亲决定歼灭这股敌人。强攻不利,决定智取。于是父亲设调虎离山计。他派许庄子村村长到据点里送小报告。报告条上写:“仉 鸿印仅带一排人插丨进我村”。并吩咐这个村长说:“你进孙清屯据点前,先跑跑圈,跑的通身是汗,喘不上气来的时候,再进据点,装做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先 别说话,把报告条递给鬼子看。”接着,父亲又嘱咐他如何随机应变对付鬼子。村长点点头,很有信心地说:“保证完成任务”。然后飞快地走了。

    
果然,鬼子小队长看到报告后,用指挥刀威胁这个村长说:“你良心坏了的!死了死了的有。”这个村长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良民,仉鸿印真的有。”鬼子小队长果然相信了,让这个村长带路,率鬼子兵和汉奸队共计一百多人,向许庄子村进发。

父亲率部队在许庄子村西南埋伏好。敌人一进入伏击圈,机丨枪、步丨枪一起开火。战斗一个多小时,敌伪全部被歼灭,俘虏伪军八十名,缴获枪丨械一百多支。从此以后,据点的日伪军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猖狂了。边区军民一提起津南支队,都挑大拇哥。而日伪军听到津南支队就脸变色,腿打颤。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