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浩教授生前每年两万元资助贫困生
本报讯 (记者黄茜 通讯员彭梅蕾)他干过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迎接解放军南下进广州城。他当过官,曾担任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工商局第一任局长和广州市财委计划室(市计委前身)主任。他曾是个老报人,创办了《韶关晨报》、《广州晨报》和香港《华商报》、《经济导报》。最后,他选择成为一名学者和教师,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昨日上午11时30分,广州银河园12号告别厅,亲友们送走了暨南大学经济学院、93岁的赵元浩教授。
家人告诉记者,赵元浩老人的遗愿,是用多年积攒的工资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设立一个助学、奖学金。
老人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称得上是波澜壮阔。1943年,一个在香港当记者的同学介绍赵元浩认识了老报人梁若尘。两人合办了《韶关晨报》,这也是赵元浩正式“入行”到报界。他还参与创办了南方人民银行,并在广州解放后做了第一任工商局长……但1960年,赵元浩调到暨南大学任教,从此告别了“官场生涯”。
在赵元浩的家里,随处可见雕塑、字画。儿子说,“爸爸跟关山月是老友,关山月把名作《绿色长城》的草稿送给他。关山月去世的头一天晚上,爸爸还带朋友去看过他。”屋子里最有趣的一幅字画,上面题着四个朋友的“联句”。那是文革结束时,赵元浩和阳太阳、陈芦荻、陈雨田喝酒。阳太阳画一幅画,几枝梅雨,绑了四只螃蟹,一母三公。大家提议为这幅画配诗。赵元浩起第一句:“蟛蜞作蟹亦横行”,陈芦荻接:“八亿人民愤恨深”,陈雨田接:“双庆今朝争买酒”,阳太阳最后作:“高歌胜利又春临”。
暨大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孔小文说,多年来,赵老每年都要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约2万元资助学生。不过,记者了解到,赵元浩的生活却简朴得近乎“苛刻”:藤椅的椅背和坐垫都被磨破了,他让儿子用铁丝网加固后接着用……但资助困难的学生,一出手就是几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