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沅一生热心公益事业,爱国爱乡、造福乡里
富裕起来的陈启沅没有忘记家乡,他意识到家乡的种桑养蚕虽然兴盛,但古老的缫丝方法却十分落后,决心要振兴家乡的丝织业。他利用充实的经济条件,游历南洋各埠,考察蒸汽锅炉及其他机械设备。陈启沅于1872年回到家乡策划筹建丝厂事宜,从厂房设计,锅炉、水管安装,他无不亲力处理。同治十二年(1873年),南海西樵简村汽笛长鸣,宣告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蒸汽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诞生。
继昌隆以半机械化缫丝,效率比旧法手作大大提高,丝质细滑光洁,售价提高,获利甚丰。陈启沅的成功遭到旧法缫丝业主的妒忌,他们联合起来,对继昌隆极尽造谣、中伤之事。南海知县愚昧、保守,对机械缫丝也视为异端,声言要继昌隆停止生产。在种种压力之下,陈启沅被迫于1881年将丝厂迁至澳门。
挫折并没有动摇陈启沅在家乡办实业的决心。光绪十一年(1885年)陈启沅再次在简村兴建世昌纶丝厂,招收女工五百人,全部使用机械化生产,产量大增,丝品更为精美。他还在广州开设一间昌栈丝庄,办理生丝出口业务。陈启沅的成功,使原来靠旧法缫丝的业主纷纷仿效,三、四年间,南海、顺备两县相继涌现出数十间机械化生产缫丝厂,终于实现了他振兴家乡经济的愿望。陈启沅使中国缫丝业从手工作坊式走向企业规模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系统化经营,掀起了纺织业的第一轮工业革命,开创了当时广东、珠江三角洲甚至全中国纺织业的新篇章.
1872年,在中国生丝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日渐低弱之时,怀着"还哺祖国"(陈启沅语)的心愿,率先引进新法,与沿用了几千年的手工缫丝法的乡人势力斗争,使"厂丝"竞争力远远高于“土丝”,为中国丝业继续立于不败之地创下了奇功。
同时陈启沅热心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开市了米铺和药铺,对孤寡生活困难者,给予赈济,赠医送药。同时办起学堂,对农家子弟提供义务教育,还捐巨资兴建吉水窦、桑园围等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