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1863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6月04日

乡村脊梁 ——追忆金银岗村支部书记、村长沈清和(图)

发布时间:2010-06-04 09:44:0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2010-01-27 02:59:00 来源: 汉网-武汉晚报(武汉)

    昨日,沈清和追悼会在黄陂区金银岗村举行,在场的数百村民无不流下伤心的泪水。

    站在村委会的二楼往下望去,现场大多是头发花白的爹爹婆婆,夹杂一些中年妇女。

    李集街办事处的同志说,这就是目前中国乡村的现状——中青年外出打工,老弱妇孺在家留守。支撑农村日常运转的,主要靠村支书、村长为首的村委会。金银岗村的大小事,主要靠沈清和。

    从一些村民断断续续的泣说中,一位“乡村脊梁”的轮廓在我们面前清晰起来。

    有一件事,中沈家垅的村民都热乎乎地揣在心里——

    该湾68岁的沈安民和90多岁的老娘一起生活,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帮他们跑低保和新农保,沈清和自不在话下。更难得的是,沈清和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着他们一家。

    2008年年初,黄陂遭遇百年一遇大雪灾,沈安民娘俩居住的一层瓦房屋顶上,很快积起十几厘米厚的雪。要是大雪压垮了屋顶,那可不行!沈安民娘俩年纪都很大,又没有亲人,干登高的活很危险。沈清和来不及多想,决定自己上屋扫雪。

    天黑沉沉的,大雪继续在下。为了防滑,沈清和扯一把茅草,在鞋底上绕了三圈。他从家里搬来木梯,扛着耙子,在寒夜里爬上了沈安民家的屋顶,艰难地清扫着厚厚的积雪。屋顶湿滑,站在屋下的沈安民为他捏了一把汗。等沈清和小心翼翼地顺着木梯爬回地上时,穿在最里面的秋衣已被汗水浸得透湿。

    拉起“双抢队”帮扶留守妇女

    沈继承是金银岗村上沈家垅的两名村民组长之一。他至今记得,两年前的夏天,上沈家垅有4户人家只有一名妇女留守。村民沈继中的田里种满了水稻,眼瞅着别人家的“双抢”搞得热火朝天,而她家满地的粮食靠她一个人怎么也忙不过来。她丈夫远在南方打工,不可能请假回来“双抢”。这粮食要是“抢”得不及时,不仅一年的辛劳得不到回报,明年的收成也会有影响。沈继中整天愁眉不展。类似的情况,在金银岗村的其他几个湾也很普遍。

    沈清和打算拉起“双抢队”,帮全村的缺劳力户“双抢”。但村里的壮劳力本来就不够,谁还能管得上别人家的田?沈清和骑着摩托车,一个村湾一个村湾地跑,找有能力的热心人一家家地做工作。

    沈继承的家门就这样被敲开,沈清和站在门口,满头大汗,来不及喝水,他就鼓励沈继承参加“双抢队”:“别人可以不管这些缺劳力户,我们这些村支书、村民组长可不能不管。”

    10多人的“双抢队”就这样拉起了大旗,几天内转战各个村湾,30多家缺劳力户总算渡过了难关。

    他是留守老人的儿子

    黄家港村68岁村民黄连生不会忘记:2008年夏天,他在耕田时脚被牛重重地踩伤了,鲜血直流,不能动弹。儿女们都外出打工了,只有老伴和小孙子在家,他想去卫生院包扎,苦于行动不便,家里又没有电话。正当他在家疼痛难忍之时,“救星”从天而降——沈清和刚巧来了!

    沈清和骑上摩托,跑到镇上叫来一辆电动三轮车,他亲自把黄连生驮上车,一路护送到卫生院。包扎处理完后,他又把黄连生驮上三轮车,护送回家。

    上沈家垅有位70多岁的老人行动困难,子女又不在身边,一有什么事就捎个信给沈清和,沈清和很快就会跑上门来,热情帮他忙前忙后。

    黄连生动情地说:像我们留守老人,能遇上这样一位村支书,真是福份哪!

    自己垫钱为村民投保

    金银岗村经常干旱,农作物有时只能望天收。为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除了挖塘清渠,沈清和还宣传动员村民投农业保险。

    沈清和对政策吃得很透:一亩水田,个人只需投3.5元,区财政补贴10.5元,一旦因干旱、洪水或虫灾等造成减收,保险公司将按损失比例赔钱。这本是黄陂区委区政府的一项惠民政策,个人只需要出小头,但有些村民家只有妇女在家,不是没想明白,就是手头没钱,导致不少农户没有投保。

    在大是大非面前,沈清和头脑清醒,敢于为这些留守家庭作主。他与各组组长一道,一家家上门作好宣传和动员,实在没钱的,他就自己帮忙垫上。至于他为村民垫付了多少钱,他的妻子至今都没有一本账。

    他曾经向妻子解释:“我垫的只是一点小钱,一旦受灾,村民的受益可就大了。”

    给耕牛安防盗器

    看到农村只有老人和妇女留守,一些盗贼打起了主意。2005年,金银岗村连续发生多起耕牛被盗事件。牛是农家的命根子,耕牛失窃,对农户打击很大。

    沈清和一方面组织人加强夜间巡逻,一方面想办法防盗。他看到城里叔叔家安了防盗器,触发联想:能不能给牛棚也安上简易的防盗器呢?他到市场上一打听,还真有便宜简便的防盗器,一个才40元。他买了几个回来试用,发现效果很好,只要有人一走近耕牛,防盗器马上就会发出报警声。

    在他的示范推动下,金银岗村家家给牛棚安上了简易防盗器,再也没有发生耕牛被盗案了。

    沈清和的这一做法,后来在黄陂全区得到推广。

    沈清和就这样匆匆地走了。

    你不该走得这样匆忙,村中多少大事需要你来组织,多少留守老人妇孺需要你的关照!

    金银岗村需要你这样贴心的带头人,你是这片乡村的脊梁!

    政声人去后

    民意闲谈时

    安徽凤阳小岗村有个好干部叫沈浩,武汉黄陂金银岗村有个好支书叫沈清和。“两沈”都是为群众利益倒在了岗位上,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头雁,群众的贴心人。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身边的沈清和吧。他两次全票当选村支书,带领群众开挖了两口水塘,修建了4个打谷场,将村级公路修到了各家各户门口,在全村修了12座公厕、6处垃圾池。

    2006年集中办理第二代身份证时,考虑到村里老人不少,走远路到派出所照相有些吃亏,沈清和雇请多辆电动三轮车逐一上门接送老人,“像儿子一样细心!”

    别人当书记的多风光,而他内外债欠下6万多块,连房子的铝合金窗至今还赊着账……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这是公众对权力评价的多么优雅的表达!人在时,工作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是非功过少有人评说。人走了,口头的和心里的评价就有了。

    胡锦涛总书记曾热情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现在,我们要对逝去的亡灵说:“沈清和,群众念你好,这是对你最大的奖赏!” (本文来源:武汉晚报 )。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