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压力大 城管当分忧
3月20日,海淀公安分局甘家口派出所民警左利军在单位猝死,年仅41岁。
3月10日,东城公安分局外勤民警,44岁的王耀亮突发急性脑出血病倒。3月4日,34岁的密云公安局城关派出所警长姜子军猝死办公室。
据调查,警力不足、工作繁重成为民警健康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大量非警务工作压力,令情况更加恶化。
北京警察健康状况引起关注,据悉北京市公安局已就基层民警过劳状况展开调研。
(据《新京报》)
警力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大量非警务工作压力”则让人想到另外一支执法队伍——城管。
众所周知,城管是应“七八个大盖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之运而诞生的,其职能也有一部分是从警察手里切出来的。从外观上我们也能看到,警察换装,城管差不多也跟着换装,而且越换越接近。
别说老外经常把“城管打人”误认为“警察打人”,就是咱自己人“猛一看警察来了,再一看是城管”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考虑到城管队伍,按理说我们的警力达到万分之二十五或三十也就相当于世界水平了。
但事实上是城管遇到的却是“暴力抗法现象也时有发生,执法队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于是一些地方又成立了“城市管理警察大队”。警察本来就够忙的了,这下好,还得专门抽出警力为城管执法“保驾护航”。
“买东西贵了,都报警解决。”——非警务工作压力源于“有事找警察”的社会共识;尽管上海的城管执法车上也印上了“有急事找城管”的字样,但人们脑子里的印象多半还是“查抄小贩”。
一方面是警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城管何去何从”的争议。尽管不少地方城管部门都做了一些改革尝试,但目前收效并不明显。
城市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服务于城市,与其过度强化“管理”手段,不如首先增强服务意识。
城管改革不妨从“有事找城管”这样的小处着手,既可以分担一下警察的压力,也有利于重塑城管形象。比如“买东西贵了”之类的事情,城管队员很可能比警察更会处理。
当然,“有事找警察”已经根深蒂固,“有事找城管”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喊开的。既然已有警察专门为城管“保驾护航”了,那么能不能也让城管从110那里领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呢?本报评论员海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