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沛霖张郁芬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1102
本馆由[ 春和 ]创建于2010年05月26日

蠡县抗战中的地道战

发布时间:2010-06-30 14:31:39      发布人: 春和

蠡县抗战中的地道战


       1939年年初,日军侵占冀中蠡县,经常利用深夜包围村镇,制造一起起血案。惨痛的教训,逼得蠡县抗日军民不得不想办法。

  当时,蠡县县委派出工作团,在各村开展工作。刚开始,一些干部在野外树林里偷偷挖个四五米深的斜形洞,简称“蛤蟆蹲”,白天,干部在村里工作,晚上,跑到野外的洞里躲避起来。可好景不长,这种地道隐蔽性差,容易被敌人发现。

  受到野外挖洞藏身的启发,蠡县县委书记王夫指示工作团的干部,选择基础好的村落,在偏僻院落挖秘密地道。但由于地道过少,没有连成片,仍不能有效地打击日军、保存自己。王夫不断改变策略,在蠡县各抗日村镇发展起各家相通、各街相通、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的网状地道。在战斗中,这些地道发挥了强大威力。

  但是开展地道战,却被有的人指责为“退却路线”,王夫被迫离开县委书记岗位。

  最初的地道战,主要是防御。如何由防御转为既能防御又能进攻,这是发展地道战的关键问题。此时,王夫戴着“右倾”和“退却路线”两顶帽子,离开“村通村,户通户,地道连成片”的蠡县。

  后来,冀中武委会副主任简明赴蠡县考察时,认识到地道战是一种适合冀中平原抗战的典型战术。随后,又取得冀中军区司令员和区党委书记等人的同意,并由冀中区党委作出决议:全面推广地道斗争的经验。由此,蠡县地道战便在全区广泛推广。

  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全冀中抗战形势空前严峻,地道战的开展便更为普遍。七分区的安国、藁城、无极等县的地雷战蓬勃开展,活学活用的蠡县抗日力量也于1941年春在蠡(县)高(阳)公路上炸死过日伪军。但是王夫再也没能回到地道战的发源地蠡县。

  建国后,王夫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直至2004年去世,享年95岁。

  王夫生前曾说:“清苑县冉庄地道战家喻户晓,蠡县为何鲜为人知?因为蠡县都是沙土地,没黏土,下雨就塌,为修地道,很多民房都塌了。建国后,政府经过核实,给予补贴。冉庄土质好,不少地道故而保存下来。”

据《中国国防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