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化环境贡献余热
为美化环境贡献余热
郝沛霖
近年来,中央党校校园的绿化颇见成效。这里花草树木茂盛,湖光山色,风景优美,是非常理想的学习环境,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在这里学习,无不交口称赞。自从离休以来,我们自感精力还充沛,加上有了比较充足的时间,便想利用这些再为社会做点贡献。于是,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先是在楼前楼后的空地上零星地种些花草,然后又在人工湖边的绿地上种了一个大花坛,在我们的辛勤栽培下,这个花坛三季鲜花盛开,美化了环境,为校园增添了光彩。
我原是马列学院第一期学员,毕业后留校长期做后勤工作,亲身经历了党校的发展过程,因此,对党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看着她遭到浩劫,我感到痛心,看着她欣欣向荣,我感到欣慰。1982年,我离休了,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却更加强烈了。作为一个受党多年教育的老共产党员,作为一个习惯为学工人员服务,苦在人前,乐在人后的老后勤,该怎样安排自己离休后的生活呢?我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身体还可以,本着力所能及的原则,我想到,可以搞个大花坛。不久,我的老伴也离休了,她67岁,身体也不错,我和她一商量,她十分赞成。说实在的,我们俩在这些事情上总是不约而同,真是情投意合。
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大花坛建在什么地方呢?前几年,我们只是在楼前楼后的空地和核树间栽种花草,那里日照不足,土地零星,结果不太理想,若是到离住地较远的地方去又不太方便。最后,我们选中了人工湖北边靠近小山的小块荒地,这里土壤沙性,水源方便,日光充足,是人们锻炼身体,散步休息的常往之地,离我们住的又不太远,若在这里搞个大花坛,再理想不过了。说干就干,我们拔除了一人深的蒿草,拣除了碎砖烂石,深翻了土地,大花坛终于开出来了。
第一年,我们先种了一片芙蓉花,长势茂盛,花形大,花期长,开起花来没完没了,花色也不单调,有纯白的,深红的,还有浅粉的,来来往往的人看了都说不错。花虽不多,但在绿地中起到了一点红的点缀作用。于是我们决定把劳动的重点转移到这里,要把花坛搞得更美。第二年,我们又引进了不少花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花苗花籽来自校内校外四面八方,还有从山西、山东来的。最远的来自宁夏省一位到中央党校参加会议的同志,不远千里给我们带来了大丽花苗,事前我们并不认识,使我们很受感动,事后,才知道他也是一位爱好种花的人。我们的花坛一年之中三季都有花开。以宿根花、木本花为主,有:月季、玫瑰、萱草、芍药、金钱菊、芙蓉葵(大芙蓉)等,另外还有一些花期长、花色艳的草本花,如:串红、醉蝶、波斯菊、夜来香、江西腊、鸡冠花等。由于肥料足,不缺水,除草、松土、打药管理及时,这些花长势都很好。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蝴蝶蜜蜂飞舞其间,学工人员、家属小孩前来观花者络绎不绝,有的拍照留念,有的采择花籽,有的评长论短,各抒己见,总之,无不使人心旷神怡,乐趣盎然。
一天早上,我们正在花坛劳动,有两位学员从湖边走到小山梁上往下一看,一片花海似的大花坛展现在他们的眼前,一个学员惊奇地责怪另一个学员说:“啊呀!有这么好的花园,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来看呢?”后悔来得晚了。另一个学员说:“我每天来看一次,真是一种享受。”今年秋天,党校组织我们这些离休干部到山东参观,看到不少地方都有花,一个同志感慨地对我们说:“不论哪里种的花坛都不如你们种的花好看。”还有一位老同志站在我们的花坛前对我说,他以为这么好的花坛是公家管的,没有想到是我们管的。我笑着对他说:“我们吃公家的饭,拿公家的工资,管理一个花园,能说不是公家的吗?”有不少人把我们经管的大花坛说成是“郝家花园”,称我们是“养花能手”、”种花老人”等。
环境是大家共享的,美化环境也是大家的事。有不少人都说:“64、65楼种的花特别多、特别好,如果全校家属区都能这样就好了。”这是由于我们这里各家各户爱好种花的多,大家分片管理,随时清除杂草,打扫卫生,再加上花香扑鼻,环境十分优美。所以到这里散步的人比较多。为了大家种花方便,花苗的培养供应,习惯于作后勤工作的我,是义不容辞的。花木越冬需要有个花窖、暖房,我们自己动手挖了一个花窖,自己投资在阳台上安上玻璃窗,做成简易花房,冬天不关客厅的门,使温度保持在10度左右,解决了大问题。菊花放在里面,花期可以延长到年底。最主要的是春节以后就可以培育花苗。尤其是菊花,一年四季都得管理,秋后花期一过,就得把花芽择下来,冬天培育小苗,春天移到户外,秋天才能长成旺盛的花棵。这时爱花的人们纷纷前来要菊花。冬天到来,许多人家里盛开着五色缤纷的菊花,为萧瑟的寒冬带来了美丽。我们培育出来的花苗,有求必应,谁要给谁,要什么给什么,挑准哪棵给哪棵。不仅供给校内的人,有时也向校外供应。如:西城区福绥境各幼儿园,1982、1983两年拉去长成的菊花200多棵,送给福绥境城建组芙蓉花籽二、三十斤。还有处于党校四邻的北宫门小学校、安河桥生产队、青龙桥喷雾器修理厂等,都向我们要过一些花苗或花籽,我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大力推广种花。
种花不仅能供人观赏,有些花还是药材,所以还有经济价值。如玉簪花,不仅幽香怡人,还是一种能解蛇毒的药。我们利用它喜阴的特性,把它栽种在楼北背阴处,长得很好,叶片碧绿肥大,花梗挺拔突出,开白花形如喇叭,为了供大家观赏,我们没有舍得采用。另外,芍药花根也是一种药材,去年我们根据药书上说的办法,把采用的赤芍加工炮制成药十多斤,全交给卫生处救了急。我们分文未收。据药房的同志说,当时这种药不好买,好多药方,因无此药抓不出去。。北京医药公司供应我们的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不如我们炮制的成色好。
看到这,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年龄这么大,还干这么多活,身体能吃得消吗?”的确够忙的,也够累的,我们在楼前楼后开垦的大小花地八九块,约有半亩多,种花几十种,因此,有时活儿一多,老两口整天不得闲,儿女们没少给我们泼冷水,甚至一致决定不让我们再种这么多花了。但是,种花对我们已经成了每天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生命在于运动,由于经常参加劳动,使身体得到了锻炼,食欲很好,睡觉也香,所以劳动已成了习惯,成了生活的需要,每天生活在花园里,有活就干干,没活就看看。同时,由于我们的劳动美化了环境,所以,这种劳动真是其乐无穷。
当然,我们在劳动中也遇到过一些困难。比如,今年楼房维修加固,楼周围的一些花坛全被毁了。施工结束后,地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水泥硬壳,我曾找工人来清除,但几个小伙子刨了刨,嫌太硬,就不管了。为了能把这些花坛恢复起来,没有足够的劲头和毅力是不行的。我下了最大的决心,连干三天,硬是一点儿一点儿的把这层水泥壳给抠下来了。光是碎渣块就推走了十多车,终于重新栽上了花草,为我们住区下年的环境美化工作打下了基础。
当听到人们称赞我们种的花坛时,我们的心里就美滋滋的,无形之中就给我们加了油。促使我们的干劲更大,把花种得更加美好。同时在这劳动中,我们的身体也就锻炼的更好。这也是良性循环嘛!事实证明,我们老两口的身体都比较健康,有些小毛病,不吃什么药,也就慢慢地好起来了。我们有三能:能吃、能睡、能劳动,生活也很规律,还能为社会贡献余热,这是我们晚年最大的幸福。
最近,海淀成立老龄大学,其中还有个花卉班,为了提高种花技术,我的老伴去参加了学习,受益不浅,明年,我们准备把大花坛继续扩大,再增加些品种,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的花一定能种得越来越好,既美化了环境,又锻炼了身体,还陶冶了情操,何乐而不为呢?
1984年11月30日